法律使不道德的人變得道德,使道德的人更加道德,親們以為然否?

那曾經的一片橄欖綠


個人認為法律與道德是兩個概念,不能簡單地混為一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國家強制性規範人民日常活動行為的準則,也是各類規則中最低標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違犯法律都要受到國家專政機構的懲處。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夲大法,是母法,依照憲法制定的各專項法律是憲法的延伸,也稱子法。各地方政府的法規都是憲法的延伸與補充,任何人都得遵守,不可逾越,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道德則是人類社會思想意識的體現,是人們崇尚的思想境界最好最高的標準。道德無強制性,不道德只能受輿論遣責,法律不追責。例如我們身邊的人在這次武漢大疫面前捐款捐物這就是道德高尚的體現,有的企業家號稱身價百億,災情面前一毛不拔,遭到網民遣責。再如公交車讓座問題,這都是道德範籌,與法律無關。



高原叟


答:不以為然!

一個人是否講道德,是天生的,不是後天修煉的。3歲見老,生下來啥樣,一輩子就啥樣。

我下放農場時,連隊裡有個三兄弟。老大年長兩歲,老二老三是雙胞胎。

老大忠厚老實,待人熱情、樂於助人。老二性格內向,不冷不熱,為人處事距離感強。老三外號三柺子,活生生一個地痞流氓,偷雞摸狗拔蒜苗,打架鬥毆揭瓦房,無惡不作,經常與當地村民發生衝突。

老大退休前是礦上採掘隊的書記。老二退休前是車隊大貨車司機,安全標兵。老三成家後,在公房因養鴿子與鄰里發生衝突,將樓下的男人打成重傷。出來後,在街上先是賣鹽水鴨,現在賣盒飯。

兄弟三人,同為一雙父母所生,同在一個環境下度日長大。沒有人刻意教他們,在社會上行為舉止差距卻如此之大,這不是天生的,是什麼?

沒有道德的人,心中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的私念。法律對他們來說,就是稻草人,就是形同虛設,就是耳傍風。如果他們害怕法律,他們就不會肆無忌憚的做缺德事了。

所以,“法律使不道德的人變得道德”。這句話是沒有現實依據的,是不成立的。

人的道德基因分子,跟人的身體一樣,達到一定年齡就會衰退。一個人的道德走向,只會越活越謹慎、越活越滑頭,不會越來越天真、越來越純潔。道德不是善良,道德只是守規矩、不害人,讓他一輩子不做壞事可以,讓他一輩子總是做好事,肯定做不到!

所以,“使道德的人更加道德”。這句話,說著玩玩可以。當真?真不行!(完)


0老三兩0


這個問題不成立。道德與法律都對人的社會行為具有約束力,但其方式與標準是不同的。

社會的安定需要穩定的秩序,秩序的建立是通過由大多數人形成的共識而被約定俗成的,這就是道德標準。道德是人們的共識,是人們自覺遵守的規則,道德是依靠人們的自律性去維護的。

法律是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保障,維護社會安全的工具。是當道德標準已經不能約束人的行為,已經對社會秩序產生破壞力的時候,法律以最嚴厲的懲罰使得人能夠迴歸到道德水準之上,所以法律是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保障,法律是行為的最低約束標準。

在社會生活中,一方面需要社會成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道德水平。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保證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法律規定了每個公民、法人、政黨、社團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範。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半支蓮6


道德二字是個千古話題,從老子的“道德經”開始,一直到如今,是衡量人們思想,行為的一個準則。但我認為,道德與法律沒有多大關係。道德一是人性與生俱來的,二是經過教育覺悟的,三是經歷社會這個大課堂的磨礪而逐步形成的。道是自然界的一種無形規則,德是一個人品質,行為,舉止的一種表現形式。法律只能約束一個人的行為,不能約束一個人的思想。


江河湖海洋


法律只是約束和治裁犯罪的人,對於道德是否好壞,於法律關係不大,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一定很懂法,只是個人修養,法律使不道德的人變道德,使道德的人更道德,不太贊成。


天山桐姥1


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俗話說的好,無規矩不成方圓。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國家立法,是統一標準,便於統一管理。

比如我國人口眾多,不可能人人都講文明,有道德。也不可能讓行政人員1:1的監督管理。那怎麼辦?只能用統一的行為規範來管理。

雖然制訂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還是有那麼多人行走在法律的紅線上,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人沒有道德底線,不會因為有法律法規,就不去觸犯了,而是為了錢儘量的去避開法律的制裁。

個人認為,並不是法律規範了道德行為,道德是一個人的本質,有沒有道德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家庭和環境影響的。


善雅姐的故事


沒有道德的人永遠都沒有道德,除非人生有一次重大轉折,從此變的善良有道德了,有道德的永遠都有道德,道德無法替代法律,我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有的都是條例,政策,各種管制,各種權利部門,各種檢查小組,都可以行駛法律的權利,當有天我們有完善的法律,依法治國的時候,人們都會以法制精神的國家引以為傲,相信我們會擁有這一天


用戶962819160807107


西方立法是以人本惡為主導思想立法制!

我國從秦始皇商鞅變法開始各朝代已人本善思想立法!從古就有法度

素質教育才是更本,家教還有多少?現在很多農村又開始了鄉約村規!就是補充戰爭斷層的缺失!家法,族規,鄉約!根在每個家庭父母家庭棟樑這輩!


jacklv


偷雞摸狗,鬥嘴吵架,損人利己,拱門跳牆等等,雖然劣跡斑斑,可勾不成犯罪,屬於道德問題,法律對於它們是,罰款,說服教育。構成刑法犯罪,再對他們有所約束,甚至於死刑。法律層面太廣了,老農民,我也說不清楚,只知道一般犯小錯的人是不能判刑的。


東方翁k


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淨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

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係,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既要讚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

法治社會從來不排斥道德在其中的作用,甚至過去傳統社會那種由自然情感演化的道義必須昇華為經由理性薰陶才能擁有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與法治相輔相成,去彌合那些法律與現實之間的縫隙,去潤滑法律在人與人之間搭建起的冷冰冰的社會關係,從而大大降低一個社會良好運行所耗費的成本。

擴展資料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瞭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鑑。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係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