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內涵上一樣嗎?為什麼老子是最反對“仁義道德”的?

藝術就是謊言


道家的"道德"是自然法則,或自然規律。

而儒家的"道德"是指人倫禮儀,等級次序。如"天地君親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資料完善度低


顯然不一樣嘍,一樣的話還分道家與儒家幹嘛?

道家講:道法自然。失道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這都是《道德經》裡的原話,無需多言,可見道與德是分開的是兩個概念,彼此有聯繫的。至於現在有說《道德經》有說《德道經》又有說《德經》《道經》,各有其說各有其理,無可置疑的是在發展中的。

儒家講:內聖外王。吾道一以貫之(孔子語),克己復禮,厚德載物,三綱五常。孔子是至聖先師,完美的道德化身,這時“道德”更多是一個個名詞,是道德教條了。

......

按理說,同是中華文化的一脈,源頭上說,當有一個共同起源,好比,像人類追究到最根源上,無論黑人白人黃種人都可以追溯到一個起源一樣。但,白種人與黃種人黑種人具有了形成了不同的族群社會習俗等這內涵上截然不同。道家、儒家也是如此。亦不例外的是隨著發展,道家、儒家也相互交融,混雜起來。比如,後代就流傳開來,孔子向老子問道,言外之意,孔子之道源於老子,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了,果如此的話,那麼不妨便就可說是一丘之貉了。大概,自唐代融合的痕跡就多了,三教一家互融的說法出現了,以致宋元時儒家也成了儒教,明清更有,綠葉紅花白蓮藕,三教原來是一家的論調。

當然,這裡是要表達的意思是,萬事萬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儒家與道家,籠統的說內涵不一樣,這是肯定的,但不同中有些又是相聯繫的相同的,隨時代發展相互借鑑,是以,要是細緻歷史發展著的把這些說清楚交代明白,還真不是個簡單的事呢,不光是需要時間與精力,呀,這還需要深厚的學識功底呀和抽象概括的深刻見解能力,否則可能說的拉拉雜雜,洋洋灑灑長篇大論且不能道的明白。所以,自知淺陋我在此就不多言了。

當然,綜上,簡單概括一句吾所認識的二者的明顯的大區別處的話,也就是說,起初講德說道的老子還有點思辨味,談論萬物起源宇宙自然等;到了孔孟道德仁義就完全是人倫道德教義了。


再升一級


無論道家還是儒家,道與德,分開論述,不似我們現在道德連用為一個詞。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儒道兩家道不同,德也不同。

道,儒道兩家的定義都很模糊。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孔子也沒明確什麼是道。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麼呢?無象之狀,是謂惚恍。也是模糊。

託名孔子《易傳》解《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怎麼來的?太極生的。

老子的道,比一陰一陽之謂道高多了。莊子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德,儒道兩家也不同。

老子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簡言之,德是道的容器。

孔子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日月合其吉凶。這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其實是大人即聖人的事,與小人沒一點關係。

儒家的德,是聖人之德。

老子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趙日金141


道家所說的道德是自然法則的道。是天道。是超越人類社會制定的一切人為的法律法規。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最高境界已進入萬物本體。是形而上的出世間境界了。

而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為世間法服務的。所以制定的大多都是人倫道德。是人的主觀意識形態的產物。是社會規則及統治階級的製作。所以後期的儒學有很多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假惡醜的偽道德。造就了很多偽君子。

所以,老莊思想清高,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看不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人倫道德。

僅個人觀點。希望討論。


凡轉如是


《道家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內涵上一樣嗎》?

《為什麼老子最反對‘仁義道德’》?

道家的(道德)是指(自淨其心~順其自然)之道,它的特質是獲取(本來智慧~解脫行法)。

道家以(清淨平等心應世)在無(傷害自它)的情況下能使人生享受(安詳恆樂)的(和諧生活),由於(清淨平等~心無邪念)所以便能(智慧處世)傷害便可以避免。

孔子提倡的(仁義道德)是在(自然道德)盡失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社會穩定)而設,這種(仁義道德)是(不自覺)的它(內藏虛偽)不是(自覺行為)所以老子反對。


只緣無事可思量



海浪30636993


道家的道德觀與儒家的道德觀內涵上是對立的。老子說,上德不德,下德似有德,就是說上德看上去不德,下德看上去好似有德。這與道家大音希聲,大道無形的思想是一致的。儒家的仁義道德你是可以參考大奸似忠的。

老子反對仁義道德,是因為他不符合大道,但老子也認可孔子的仁義道德,因為他符合道的發展趨勢。記得孔子請教老子,老子說你這是敲著鼓抓賊?什麼意思呢?你提倡仁義,那麼不仁義的賊就會藏起來,那麼你還能抓到不仁義的賊嗎?也就是說,當你敲著鼓抓賊的時候也是在通知賊,我來抓你了,賊不跑嗎?從賊的角度說要感謝孔子提前通知。因此我說儒家就是豬隊友,跟誰是一夥的真的不好說。

道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轉移,老子看透的東西全民絕大多數不明白,你也只能白著急。孔子的仁義道德會被用,老子也是預見到了的。失道而後德的觀點是認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那麼今天我們又走到道的哪一個門檻,會如何只有深懂道德經者,去參悟了。


山堅海闊


道德,道與德是同時並存的。道,是人倫之道,和社會政治道義的總稱。人倫之道是道德底線。社會道義則是彰顯不同階級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政治規則。德,是符合道義的善言善行。所以叫道德。李老聃並不反對仁義。他反對的是假仁假義。他曾經十分犀利地指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小人為芻狗"。小人,是古中國最廣大的普通百姓。芻,是任人宰割,可做飼料的野草。狗,是經過馴化,可以任人驅使的動物。意思是,不仁之天地,就糟踐世間萬物。不仁之聖人,就任意欺凌廣大小人百姓。其矛頭,直指當時的天命鬼神論,以及推行仇民侮民思想的孔聖人。


看透古今


道與德,儒家與道家是分開論述的。

道,道家的道不同於儒家的道。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託名孔子《易傳,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太極生的。

老子的道,比孔子的道高出一個層次,莊子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道生之,德畜之。道家的德,如同容器,畜養道。

儒家的德,聖人之德。《易傳,文言》解《易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這就是所謂的,天一合一。其實是大人即聖人的事兒,不關普通人什麼事兒。

仁,義,《易傳》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禁民為非曰義。

老子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有話少說


雖然孔子的“道德”和老子“道德”都是同樣兩個字,但是其內涵和外延卻有著天壤之別,換句話說,老子的“道德”是對孔子的“道德”的批判。

簡而言之,孔子的“道德”是“人道”,是孔子與亂世時期所追求的西周社會秩序,是一種“等級制”,是“禮”,是“仁”和“孝悌”。

同樣是面對亂世,老子的政治主張是不一樣的。老子推崇的是“天道”,是順其自然,是“天地不仁” 是“聖人不仁”,是“道法自然”。

另外,孔子的“德”和老子的“德”也是不一樣的。孔子的“德”,是“吾日三省吾身”,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老子的“德”則是無為而治,“無為”才能“無不為”。

孔子的“道德”注重人的主觀思想,克己復禮,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而老子的“道德”則是“放蕩於形骸之外”,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學”才能“無憂”。

毫無疑問,孔子和孔子兩個人都是中華文化的創立者,其影響延續了兩千多年,而這兩個的“道德”觀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又相輔相成,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內核。

積極向上的憤青,可以投靠在孔子門下,立志報國,先天下之憂而憂;一旦官場或者情場失意,就可以去找老子,他會告訴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禍永遠相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