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遠大前程》是狄更斯晚年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之一,同時也是電影改編的重要文本。在眾多影像化的電影版本之中,大衛·裡恩版毫無疑問是最有影響的版本。作為英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大衛·裡恩為後世熟知的是其在《阿拉伯的勞倫斯》、《桂河大橋》等史詩片類型上的巨大成就。而在大衛·裡恩早期創作生涯中,這種反應民族心理、文化特色濃郁的英式電影,佔據了大量篇幅。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電影的名字“Great Expectations”即為“宏大的憧憬”,是一種對生命未來、事業發展的宏圖壯志,因此“遠大前程”是一個最為精確的譯名。而長久以來,“孤星血淚”同樣是一個流行的譯名,這種趣向正是符合影視作品的傳播規律的。早在“粵語長片”時期,尚為童星的李小龍與“華南影帝”吳楚帆便主演過改編自《遠大前程》的粵語片《孤星血淚》(1955年中聯版),因此,“孤星血淚”以一種更通俗的方式呈現了這個故事所蘊含的悲劇性。

01.查爾斯·狄更斯的多重主題

狄更斯作為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致力於反應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現實,在工業化飛速發展的時代,資本家的貪婪、嗜利與醜惡,勞動者的困窘與失落,致使這一文明轉型期的道德觀念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對勞工階層的生活困境、精神世界以及對勞資關係的深刻思考,是狄更斯人道主義與人文關懷的立足點。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他的作品幽默生動,對社會萬象、不同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描摹鞭辟入裡。充滿著對社會百態的深刻洞察力與批判性,對詭譎莫測的複雜人性亦有著深刻的呈現與思考。既有著濃郁的現實主義風格,同時亦不失浪漫主義色彩。

《遠大前程》即是他的代表作,通過一名純正少年皮普經歷了資本世界的金錢誘惑、與周圍的親友破裂,再度反思、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同時確立了自我價值與樹立人生航向的故事,來揭露資本世界的金錢、上流社會利益傾軋的法則對人性的扭曲、摧殘與異化,具有深刻的警世性與現實意義。與此同時,大衛·裡恩的鏡頭語言也為這個文本故事增添了影像魅力。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02.皮普:孩童形象寄託對人性愛與善的呼喚

英國作家喬治·吉辛曾評價狄更斯為“一個浪漫的現實主義者”。這種“浪漫主義”於《遠大前程》中的最明顯體現就在於一種歌頌自然迴歸自然的情懷以及對人的純真天性的呼喚。影片《遠大前程》的前部分,主人公皮普尚且處於孩童階段。他的身上沒有資本世界的惡習侵染、沒有金錢利益吞噬靈魂後的醜陋與陰暗,他總是奔走於清新瑰麗的叢林、海岸所代表的自然世界,他孩童式的純淨、天真,正是一種人類返璞歸真的天性寫照,寄託著一種對愛與善的呼喊。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兒童時期的皮普,除了具有兒童的天性與理想化的美好品質,他幾乎具備了一切勞動者的優秀性格特質。對待愛情矢志不渝,既有著熾熱強烈的誠摯之心、同時又不惜一切地堅持與付出;對待生活的清貧、人生的苦難,有著堅強的意志與樂觀的心態;尤為重要的是,他內心的敏感與善良,與其說是同情,倒更像是是一種悲憫與仁慈,一種建立在體恤他人的悲與喜、感知他人的苦與樂上的情感共鳴。也正因如此,他不懼危險、不畏艱難,對窮困飢餓之人施以幫助,對待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之人都待以包容與理解。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03.成長過程中的扭曲與自省

皮普作為影片中的絕對主人公、貫穿敘事結構、故事情節的核心人物,他的成長軌跡、心路歷程是對影片主題的集中體現。而皮普性格的典型性、蛻變成長過程中的複雜性,也是影片的社會批判性與反思性的關鍵。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如果說兒童時代皮普的善良質樸來自於一種家庭環境薰陶與勞動中養成的淳樸秉性,那麼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變化來自於人的社會屬性迫使皮普自我改變、並適應融入到社會環境之中。

皮普的品質發生改變的最主要原因,是貴族小姐哈薇森與其養女的門第觀念與上流社會的對他的歧視與偏見。受過良好教養、姿態優雅的埃斯特拉嫌棄他的粗鄙與卑微的出身,對他的熱情與愛慕嗤之以鼻、抱有輕蔑與不屑的態度。因此,在愛情的驅使下,皮普開始萌生了對上流社會的希冀、對榮譽名利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渴望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與良好教養以實現自己的愛情。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因此,當律師賈格斯告知皮普一筆來自未知者的遺產之時,皮普的虛榮與妄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與恣意滋生。他極度膨脹變得吝嗇、貪婪、自負、冷酷,利己主義思想在他的心中佔據了上風,他開始迴避躲閃自己的過去,將鐵匠姐夫與過去的親友視作一種累贅。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如果說社會地位的改變帶來的生存方式、生活階層的變化而產生無法消弭的心理距離,正是英國資本社會殘酷的真實性,那麼致使他由一個墮落的傲慢紳士開始道德自省迴歸良善的,正是這種夢想的幻滅。當他發現自己的資助人正是童年時自己施以食物救助的麥格維奇,他開始重新從道德層面反省這種行為。而麥格維奇作為身處社會底層的邊緣人,看似是危險的、富於毀滅性的,但卻比起被仇恨佔據思想的貴族小姐、自私貪婪的精英律師擁有更多的良善與信義,更具有人性的善的光芒。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因此,當皮普從金錢、地位所導向的“上流社會”夢想幻滅之後,他開始懺悔自己對親友的傲慢與冷漠。他冒著危險去解救他的資助人,並勇敢地向戀人埃斯特拉吐訴心聲,戳穿哈薇森對她的精神麻痺。皮普經歷了純真無暇的孩童、自私勢利的紳士並通過反省走向成熟與自強,這種迷失與自我追尋,正是人性真實弱點的寫照,於金錢利祿、道德親情間的掙扎,終究使他更加清醒與豁達:誠摯的愛與珍貴的親情友情、正義的良善才是“遠大前程”的立足之本。

04.大衛·裡恩空間造型的象徵意義

強化空間造型的象徵意義,是導演大衛·裡恩在影片的視聽語言上最為突出的表現手法。影片中的最常見的空間有三個:象徵著家鄉與故土的鄉村——肯特郡東南部沿海的沼澤地、象徵著大城市與上流社會的倫敦、鎮上哈薇森小姐的薩提斯莊園。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前者是影片中最濃墨重彩的意象。幼時的皮普時常孤身徜徉在河岸小道旁,在水草茂密、水汽浸染的泥濘地區,一種危險與神秘之感油然而生;這種幽深與淒厲,正是他無依無靠、充滿坎坷浮萍般的飄零人生的寫照;那種杳無人煙的荒涼與幽僻、冷風呼嘯的蕭瑟與淒涼,象徵著皮普童年的淒涼與無助。而正是這種冷峻、艱苦的生活孕育著以姐夫鐵匠喬為代表的勞工階層的正直與友善。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倫敦都市區的錯落有致展現出了不同於鄉村繁華精緻,而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正滋生著人性墮落與道德淪喪,當皮普離開家鄉的沼澤地、試圖通過改造自我來融入到城市而改變命運實現理想,慾望與虛榮便逐漸吞噬了他的淳樸善良的天性,這種無所適從的悲劇感便在一種身份的夾縫中無法消弭。

05.神秘、魔幻色彩中的隱喻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在展示哈薇森小姐與她的薩提斯莊園時,影片運用了大量表現主義手法。薩提斯莊園那種超現實般的神秘詭譎、幽暗恐怖的氛圍魔幻具有十足的魔幻色彩。大量的陰影運用、明暗光線對比,更具有十足的壓抑感,與希區柯克在《蝴蝶夢》中利用哥特式建築營造一種鬼城般的精神牢籠,有異曲同工之妙。

電影《遠大前程》:狄更斯作品的影像化典範

影片的結尾,埃斯特拉萬念俱灰、欲將於薩提斯莊園中自生自滅。此時,皮普的出現,不僅僅給她帶來的是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愛情的力量,更是給她病態、扭曲的內心世界帶來了一種無可比擬的精神力量——在維多利亞時代那難以逾越的階級鴻溝、爾虞我詐的利益傾軋之下,縱然前方充滿了挫折與嚴酷,但堅守自己的純真與美好品質,打破陳規陋習的枷鎖與桎梏,終究可以獲得內心的釋然與坦蕩、純粹的幸福與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