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巨匠,他的《遠大前程》也是英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藉助皮普從孩童時代到成年之後在海外生活經歷的諸多遭遇,深刻反思19世紀英國社會的現實與體制,因其具有鮮明的批判主義色彩,也引發了讀者關於資本體制的深刻反思。

這部作品是狄更斯晚期作品,他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倫理道德都凝聚在這部作品之中,也把自己豐富的閱歷融入到小說的創作之中,因此作品也含有了自傳的色彩,並因其成熟的思想而得到讀者的普遍讚揚。

1997年,墨西哥三傑之一的阿方索·卡隆導演將其改編成了電影,在十餘個《遠大前程》改編影視作品中屬於上乘之作,儘管卡隆認為在他拍攝的所有作品中這部作品算是“失敗之作”,但我認為不可能每部作品都按照奧斯卡評審要求去卡,他所謂的“失敗”更大程度上是與原著作品相比較而言的,如果去掉改編元素,我認為還是很成功的作品。

今天,我就從敘述方式、人物形象、情感轉換和主題昇華來談談這部作品相較於小說的差異之處,方便讀者更全面的理解這部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實質。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01、創作背景設置移植到現代,淡化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社會矛盾,以皮普的成長線貫穿故事始終,將第一人稱視角轉換為第三人稱視角,收斂了小說中的批判性。

1860年,狄更斯創作了《遠大前程》,故事的發生背景正是英國進行的工業革命,由於工業化進程的加劇,催化了一批新貴富翁的誕生,社會體制和階級等級也在發生著劇烈變化。然而卡隆的電影拍攝於1998年,由於無法再現當時的英國曆史風貌,他通過轉換創作背景的方式來重塑了皮普的人生進階故事,這是與時俱進的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說中的呈現方式。

在小說中,社會矛盾被進化,狄更斯將童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完全融進了小說情節,對皮普來說,他經歷著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又通過繼承實現了上層社會階層的跨越,這些都使皮普的眼界視野發生了巨大的提升,狄更斯一度認為“善良的人不會一直被傷害,卑鄙的人終究會受到懲罰”,這就是小說中確立的懲惡揚善敘述結構。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電影中因為淡化了時代背景,因此裡面關於勇敢、忠誠、正直等主題發生了改變,皮普的經歷也隨之變化,由原來的鐵匠變為了畫家,而他的人生成長之路成為電影的脈絡主線,所有故事情節以他的經歷發展推進,弱化了關於道德、準則的原有主題。

小說中採用的第一人稱敘述視角也改變成了第三人稱視角,弱化了對主人公內心的挖掘,而輔之以客觀真實的經歷描述,這些都讓影片保留了充分的懸疑性和可看性,但是與小說中對於社會制度的批評精神卻相差較遠。

卡隆想要突出人性中美的一面,而背棄了原作精神,這讓小說中原有人物中陰暗的一面得到了抑制,而成為了歌頌人性光輝和浪漫愛情的現代影片,與原作相比,加入了很多現代色彩的呈現方式,放棄了小說中處處張揚,帶有濃烈批判味道的主題渲染。

在效果上來說,改編後的作品更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愛,尤其是男主伊桑·霍克的憂鬱氣質和女主“小辣椒”格溫妮斯·帕特洛的柔情似水,讓郎才女貌的感人故事更具有戲劇性和可看性,這是以犧牲時代特色為前提條件的一種妥協方式。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02、強化了艾斯黛拉與皮普的感情線,重點刻畫了複雜多變、心思難猜的艾斯黛拉形象以及忠厚老實,為愛痴狂的皮普形象,淡化了喬、賈格思、哈維西姆等角色形象。

皮普是小說中的關鍵人物,圍繞著皮普的個人經歷,我們看到了個人隨著社會進步發生的階層遷移,所有圍繞皮普展開的人物都有其特定的使命,這反映出狄更斯在宏觀大背景下展開的個人命運反思,在小說中有撫養皮普長大的喬,提供幫助的賈格思以及哈維西姆等人,這些人都是皮普的重要見證人,幫助皮普度過了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時刻。

可是卡隆的目的並不是批判,整部電影洋溢著濃郁的青春氣息,皮普在薩提斯莊園遇到了艾斯黛拉並一見鍾情,郝薇香的身份變得撲朔迷離,在這樣一座近乎荒廢的古宅裡面,他們自由的玩耍,連個傭人都沒有,可以看出,導演刻意為艾斯黛拉的身份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以此來引發觀眾的猜想。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這種猜想不光是對其真實身份的猜想,還有對於她和皮普之間感情的猜想,對於懵懂長大的皮普,馬格韋契是穿插在小說中特別重要的人物,他影響著皮普的成長,讓他的心態發生了重要變化,這都是小說中的巨大懸念,作為“神秘人”,馬格韋契一直資助著皮普,使得皮普能夠揮土如金,成就另一番人生。

影片對於這樣一個關鍵人物,選擇的是見證了皮普的成功,遠大前程不僅指皮普的成功,還指代馬格韋契的成功,小說中他成功幫助了皮普,而在電影中則成為皮普畫作的買主,這種變化對於皮普來說是兩種層次,小說中他是救命恩人一樣的存在,而在影片中,皮普對他是非常排斥抗拒的,在知道馬格韋契沒有死之後,皮普表現出了慌張的姿態,而這很好的刻畫出皮普內心的焦灼,也讓隨後皮普對馬格韋契認識的轉變埋下伏筆。

艾斯黛拉並不是小說中最為重要的一條線索,而在影片中,她卻成為決定皮普命運的關鍵因素,她明明深愛著皮普,卻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如一位仙女一般審視著周圍的一切,為了讓兩者感情線更加好看,導演將艾斯黛拉刻畫的稍顯冷血,而讓皮普忠厚老實,完全沒有小說中那般精明世故,主要目的就是讓觀眾沉浸在甜蜜的愛情故事中,而這種人物塑造方式很符合年輕觀眾的口味,也是影片改編能獲得高分的關鍵原因。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03、從兩小無猜的感情衍化為爾虞我詐的金錢利益,皮普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始終追尋著艾斯蒂拉的腳步。

對於艾斯黛拉,小說中是郝薇香安排的,嫁給德魯莫爾可以很好實現財富積累,卻破壞了皮普對於愛情的幻想,這其實就是狄更斯年輕時愛戀一位姑娘的真實寫照,影片的結局其實也是狄更斯希望的,那就是兩個有情人最終走到了一起,儘管小說中對於兩位主人公的命運沒有名言一樣,這種感情是複雜的,既想要和初戀情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又希望兩人能夠攜手前行,這種矛盾的心理一直貫穿在影片始終,讓故事充滿了懸念。

小說對於郝薇香控制愛情的批判是顯而易見的,當時有很多上流人士並沒有所謂的愛情,聯姻只是保持貴族血統或體面生活的一種方式,就連艾斯黛拉第一次與皮普見面也充滿了金錢的味道。但是艾斯黛拉需要玩伴,皮普是付費陪伴,沒想到卻愛上了這位姑娘。影片讓他們的相遇鬼使神差,皮普不經意間走入了艾斯黛拉的生活,卻成為一生難以忘卻的夢。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皮普人生軌跡改變源於馬格韋契贈與的財產,這同樣是金錢驅使下的利益糾葛。當皮普與艾斯黛拉相遇時,他們並不用考慮金錢的因素,所以感情特別融洽,但是長大之後,橫亙在他們中間的竟然是金錢,皮普成為了紳士卻仍然沒有取得理想的愛情,這裡面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讓小說根植於社會真實情況而分外感人。

電影為了讓影片更具理想色彩,將皮普塑造成了痴情人的角色,他迷戀著“謎”一般的艾斯黛拉,就連去的地點都因艾斯黛拉而發生變化,不得不說,皮普缺乏了小說中的人物張力,更像是一位出身貧困小夥子的奮鬥史。

小說中當皮普認識到資助者身份時他的精神幾近崩潰,這是心中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造成的,導演將皮普刻畫成對感情極度專一的人,卻忽視了現實中阻隔他們的因素,儘管影片中他們從童年走到了成年,並最終相遇,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更多情況下,皮普還將沉浸在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中,而艾斯黛拉則繼續尋找心中的“白馬王子”,他們過著進水不犯河水的生活。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04、環境和文化對於人的影響、親密無間的友誼以及對利益的深入挖掘都是小說的主題,然而影片採用了好萊塢慣常的愛情故事挖掘人物內心,使故事深刻的內涵流於形式。

狄更斯的哲學思想之一就是環境、文化對人物的性格影響,小說中皮普想要過上好的生活就是為了娶到艾斯黛拉,他見識到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各種醜惡嘴臉,在風頭無兩之時拋棄了自己的家庭,並在艾斯黛拉和比蒂之間猶豫不決。這些環境的外在因素都是左右人物行為的關鍵因素。

喬對皮普來說是亦父亦兄的角色,不但從小撫養其長大,更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雖然年齡相隔不大,但在感情上他們卻有著超出外界想象的緊密聯繫,這種友情映襯出的比親情更加寶貴,尤其是在皮普姐姐去世之後。可是電影對於表現這一情節卻有些割裂,一方面皮普滿足於後來的成就,想要撇清與窮親戚的聯繫,另一方面他內心對喬仍有深深的感激,道德層面有太多無法割捨的元素。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狄更斯的人生其實與皮普非常相似,他沒有機會上學,直到繼承了父親的遺產,他的成功更多的是自我努力和天分決定的,皮普的父親生活揮霍無度,全家人因負債累累而入獄,皮普不得已成為童工,其實這正是狄更斯自身經歷的映射。正因為見慣了各色人的不同嘴臉,所以在寫作時,狄更斯有意無意地總會加入對於利益的抨擊,皮普的精神導師不會是馬格韋契,所以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精神崩潰,但這正是現實的諷刺效果,生活中也隨處可見。

影片中缺乏了小說對人性的深入刻畫,皮普的人生是大起大落的典範,也側面映射了當時社會階層的變遷以及圍繞在皮普周圍人的行為變化,皮普在紙醉金迷的資本主義上層社會中迷失自我,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義,這其中也與愛情的喪失有關,他洗盡鉛華重拾自我其實就是狄更斯對於人性善良的美好憧憬。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馬格韋契的故事融入其實是有些牽強的,小說中對他的刻畫入木三分,他被仇人盯上,在偷渡去澳大利亞的路上被抓,面臨絞死的懲罰,馬格韋契最終死在了監獄,所有財產都被國家充公,皮普也一度因為馬格韋契的死亡而從富翁轉變為負翁。在經歷過從天堂到地獄的磨礪之後,皮普終於明白了親情、友情和事業之間關係的真諦,回到了自己夢想開始的鄉間,重新找回了當時對自己最為重要的朋友喬。

真正的成功之路始於白手起家,這需要魄力也需要恆心,皮普做到了,小說中對於這段經歷是重中之重,反映出底層人民躋身上流社會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非繼承,皮普代表了在金錢洪流中迷失自我的人,很好表達出作者的價值觀,有些可惜的是影片沒有能夠深入挖掘這些精髓。

阿方索·卡隆將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改寫成的愛情故事

結語:

狄更斯寫作的特點就是對於時代和人性給予極大關注,讓讀者既能夠體會到特定歷史背景下小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也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無法消磨的緊密關係。他通過高超的敘事技巧傾訴著心中對美和善的嚮往,並對人類的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相對而言,卡隆的作品更加關注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缺乏了與宏觀世界的橫向聯繫,因此作品中卡隆過往作品的敘述特點和價值觀痕跡很淡,這也是最不像卡隆作品的一部作品。不過作為好萊塢式的愛情故事,該片還是保持著卡隆的一貫水準,值得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