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圖源 cnn.com

1975年,百事公司做了一項試驗——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口味盲測:在不告訴消費者品牌的情況下,讓他們品嚐兩種可樂,然後選出更喜歡的那種。結果57%的人更喜歡百事可樂,因為它的口味更好。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大多數人更喜歡百事可樂的口味,為什麼大家更願意買可口可樂?二十多年後,神經科學家Read Montague發現了其中的緣由。

2003年,他和團隊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邀請67位參與者品嚐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同時用功能核磁共振技術(fMRI)掃描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結果發現,當參與者不知道可樂的品牌時,約一半參與者更喜歡百事可樂(這跟百事公司的試驗結果一致)。然而,當參與者被告知品牌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四分之三的參與者更喜歡可口可樂。

Read Montague發現,當參與者得知可樂的品牌時,與情感相關的多個腦區被激活,而與品牌相關的情感會“凌駕”於產品的質量之上——儘管百事可樂的口味更好。

2004年,Read Montague在《Cell Press》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發現,“神經營銷”的概念走入大眾視線。此後,關於神經營銷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 什麼是神經營銷?
  • 6個神經營銷相關的經典研究

1.有聲書比影視更能調動你的情感

2.頁面更簡潔的網站,廣告效果更好

3.腦電技術能準確預測,廣告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

4.網店網頁的設計元素會影響信任感

5.個體神經研究能預測眾籌結果

6.熟悉、可信的在線支付方式更能促進消費

  • AI加持的神經營銷有多棒?

其中,神經營銷相關研究都是近幾年(2017-2019)的研究,相信它們能幫品牌更好地瞭解神經營銷的潛力。特別是在像雙11這樣的購物狂歡日前,如果品牌廠商想提高產品銷量,先看看這些研究吧。

什麼是神經營銷

你怎麼決定買哪雙跑鞋?為什麼你喜歡iPhone勝過其他智能手機?為什麼吸菸者在看了一則旨在讓人們戒菸的廣告後會渴望吸菸,而非吸菸者卻對此廣告感到厭惡?

以上問題經常困擾廣告商、營銷人員和市場研究人員。直到神經科學家Read Montague提出“神經營銷”這一概念,人們才找到答案。

那麼,什麼是神經營銷?它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指運用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和技術來研究消費者行為,從而找到影響消費者決策背後的購買“按鈕”。

目前,神經營銷的方法可應用於廣告測評、用戶體驗、購物體驗、產品研究等方面

。接下來介紹的一些研究將涉及其中的某些應用方面。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圖源 Unsplash

6個神經營銷相關的經典研究

1.有聲書比影視更能調動你的情感

音頻或視頻內容是否會增加用戶參與度?2018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實驗心理學系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研究,並發現人們聲稱的與其生理特徵數據顯示的並不一致

實驗中,研究人員記錄了 102 位參與者在面對同一書本改編的音頻和視頻選段時的生理反應。這些選段出自《權利的遊戲》《沉默的羔羊》《傲慢與偏見》《遠大前程》等著作。需要注意的是,音頻和視頻選段都選取同一場景,比如《權利的遊戲》中,視頻片段若是Arya Stark目睹父親被國王Joffrey羞辱以及被斬首這一場景,則有聲書也選擇這一場景。

根據實驗,儘管參與者反饋視頻比有聲書的“參與感更強”,但他們的生理反應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聽有聲書時,參與者的平均心率、體溫、皮膚電(EDA)數據幾乎都高於看視頻時的

(下圖)。(皮膚電活動是一種人體特徵,測量這一特徵可以瞭解研究對象的心理狀態或興奮狀態)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為什麼會這樣?研究人員認為,與看視頻相比,聽故事更能調動想象力和情感。倫敦大學學院實驗心理學系主任Joseph Devlin博士對此表示:“雖然你只是在聽故事,但大腦卻在忙所有的‘工作’。而當你觀看視頻的時候,這是一個被動的經歷,因為導演已經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故事展現出來了。”

2.頁面更簡潔的網站,廣告效果更好

旅遊2.0時代,平臺網站、社交媒體網站、第三方點評網站,哪個網站上的旅遊廣告關注度最高?

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和拉古納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測量三個網站上同一旅遊廣告的關注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這三個網站是:一家酒店的博客、社交網站Facebook和旅遊點評網站TripAdvisor。2018年,研究人員將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ology & Behavior雜誌上。

通過眼動追蹤技術(Eye-tracking technology)和主觀報告的方法,研究人員發現,社交網站Facebook上的旅遊廣告的關注度比酒店博客和TripAdvisor上的關注度更高,並且Facebook上的旅遊廣告的回憶率更高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此外,儘管當廣告都位於上述三個網站的同一位置時,但參與者不僅能更快地關注到Facebook上的旅遊廣告,而且關注的次數更多、時間更長。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網站設計的複雜性(文字大小或格式、圖片位置等)會影響瀏覽體驗,而此次的研究中,Facebook的頁面比其他兩個網站更簡潔。

值得注意的是,整體而言,三個網站上的旅遊廣告的關注度和回憶情況都不是很好。這正如研究人員所說,如果用戶在尋找信息,那麼廣告可能會成為一個“障礙”。

3. 腦電技術能準確預測,廣告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

不同的廣告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有何不同?

2019年,Physiology &Behavior雜誌上刊登了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腦電技術(EEG)測量大腦對不同手機廣告的反應以瞭解消費者購買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以及廣告對購買決策的影響

這些廣告不僅有不同手機品牌的廣告,也有同一手機品牌但內容不同(背景顏色、文字等不同)的廣告。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實驗中,研究人員隨機向參與者展示這些廣告,同時用腦電技術記錄參與者的大腦活動。通過分析發現,腦電能準確預測消費者的決策,並且能更準確區分消費者的偏好

(喜歡或不喜歡)。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在廣告設計中加入背景色會對消費者的偏好程度產生負面影響。

4. 網店網頁的設計元素會影響信任感

哪些設計元素會使網店顯得值得信賴?2017年,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會讓人第一印象就產生信任的設計元素

他們創建了各種顏色、背景圖案、榮譽證書或者聯繫方式而組合成的31個網頁(代表31個網店),然後隨機向參與者展示各個網頁7秒,並要求參與者用“是”或“否”來回答網店是否可信。除了記錄按鍵外,研究人員還記錄了參與者對網頁的反應時間。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研究人員發現,反應時間和可信任感之間沒有相關性;高飽和度的顏色和漫畫字體會降低信任感;提供證書和聯繫方式則有助於增加信任感。

換句話說,創建網頁越用心(花費的時間越多),人們就覺得網店的專業度越高,對網店也越信任。電商巨頭Amazon就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鏈接,而這些鏈接都讓消費者覺得是可信的。

5.個體神經研究能預測眾籌結果

對於個體的神經營銷研究結果能預測群體行為嗎?

2017年,國際著名神經科學學術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刊登了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研究了“個體神經活動是否可以預測幾周後的眾籌結果”。

實驗中,研究人員向30名參與者展示了36個眾籌項目(來自眾籌網站Kickstarter)。當參與者決定是否為每個項目捐款時,研究人員記錄下參與者大腦各個腦區的活動。之後,參與者對每個項目進行主觀評價(正面或負面,各項目的受歡迎程度),以及他們是否認為該項目最終會達到眾籌目標。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幾周後,研究人員將參與者的主觀反饋和大腦活動,與各眾籌項目的結果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參與者的主觀評價與眾籌結果無關,只有伏隔核(參與調節成癮、獎賞、自主活動、探究以及攝食等生理功能)的活動可以預測幾周後的市場融資結果,也就是說大腦某些腦區可以成功預測眾籌結果。

正如研究人員所指出的,“這些發現表明,

對個體選擇的神經研究可以預測市場群體的行為。”

6. 熟悉、可信的在線支付方式更能促進消費

用戶對不同支付方式的信任感有何不同?2018年,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期刊上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答案。

研究人員以PayPal和借記卡這兩種電子支付方式為例,邀請了30名參與者進行簡單的網上購物,並用功能核磁共振技術(fMRI)掃描參與者支付時的大腦活動。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通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當參與者感知到支付方式有風險時與消極情緒相關的腦區被激活;而當參與者感知到支付方式安全時涉及獎勵預測相關的腦區更活躍

更具體地說,研究顯示,參與者覺得PayPal更安全可靠,也更願意使用PayPal;而借記卡激活了涉及風險和負面情緒的腦區。

總而言之,提供用戶熟悉的、可信的在線支付方式(如PayPal)可能會減少客戶購買時的猶豫

除了以上研究外,之前我們也介紹過一些,比如將腦電技術與交互式演化設計方法應用於調味瓶設計的實驗(點擊 查看),

用腦電技術預測鞋子是否會暢銷的實驗(點擊 查看),

用基於腦電技術(EEG)得出味覺愉悅指數(趨近/迴避指數)的方法來測量消費者更青睞的口味的實驗(點擊 查看)。

AI加持的神經營銷有多棒?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對神經營銷及其應用領域有了進一步瞭解。此時,如果你對神經營銷的技術手段及其能達到的效果產生好奇,那請接著往下看。

如今,用於神經營銷的技術手段在不斷進步、發展。腦電(EEG)和眼動追蹤設備的使用不僅帶來了類似於磁共振技術(MRI)的效果,而且有特有優勢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左:腦電設備|圖源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CEU);右:眼動追蹤設備|圖源 North-West University (NWU)

腦電設備毫秒級的分辨率,能夠捕捉消費者的瞬間神經反應,從瞬間神經反應能推斷出瞬間情緒反應及其它心理活動,從而幫助營銷人員瞭解消費者為什麼做出決定、哪些腦區促使消費者這樣做;運用眼動追蹤設備可以開展基於注意力的研究,藉此營銷人員可以識別出“拖後腿”的設計元素,比如人們難以理解的設計元素,或者他們根本就不感興趣的設計元素,進而改進設計傳達要素來抓住消費者的眼球。目前,很多產品、廣告、移動應用程序等在推出之前都會使用這些技術來預測效果。

除此之外,近年來人工智能也被引入,以助力神經營銷研究。

節律科技有話說:

節律科技就是一家將AI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的公司,通過運用認知神經科學和自研的深度學習算法,能“挖掘”、“量化”和“解讀”大腦對事物實時、客觀、多維度的體驗和感受。

這是單一的神經科學或人工智能難以做到的

雙11大促即將來臨,雙12購物狂歡節也將於不久後到來,你想讓產品銷量翻番嗎?你想製造下一個爆款嗎?聯繫節律吧,我們知道消費者心所想,可以助你事竟成。

*節律實驗室出品

可口可樂PK百事可樂,權力的遊戲&傲慢與偏見…雙11你要get的套路

參考文獻

1. "Measuring narrative engagement: The heart tells the story", Daniel C. Richardson, Nicole K. Griffin, Lara Zaki, Auburn Stephenson, Jiachen Yan, John Hogan, Jeremy I. Skipper & Joseph T.Devli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UCL, UK.

2. "Measuring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in Travel 2.0 websites through eye-tracking technology", Physiology &Behavior, March 2018.

3. "The application of EEG power for the predi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A neuromarketing study", Parnaz Golnar-Nika , Sajjad Farashib,c, Mir-Shahram Safari. Physiology& Behavior, April 2019.

4. "Graphical elements that can invoke trust in online web shops",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7.

5. "When Brain Beats Behavior: Neuroforecasting Crowdfunding Outcomes", Alexander Genevsky, CarolynYoon and Brian Knuts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September 2017.

6. "A Neuropsychological Study on How Consumers Process Risky and Secure E-payment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Volume 43, August 2018.

7. "THE PEPSI CHALLENGE: How Neuroscience Discovered the Hidden Truth", by NeuroSensum.

8. S.M. McClure, et al., "Neural correlatesof behavioral preference for culturally familiar drinks", Neuron 44 (2) (2004)379–3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