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傳》9- 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01

最卑微的願望


楊絳的小說創作,成績斐然。


就拿《倒影集》來說吧,《倒影集》是楊絳在七十年代寫的作品,內容全部反映三四十年代的女性生活。


楊絳也曾為《倒影集》的名字作過解釋:


“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舊社會的。


在我們的新時代,從前的風俗習尚,已陳舊得陌生,或許因為陌生而變得新奇了;當時見怪不怪的事,現在也會顯得豈有此理而使您嬉笑、使您怒罵。


這裡收集了幾個故事,好比是夕照中偶爾落入溪流的幾幅倒影,所以稱為《倒影集》。”


她還對讀者說:


“我希望這幾個小故事,能在您繁忙之餘,供您片刻的消遣,讓您養養心歇歇力,再抖擻精神投入工作。這就是我最卑微的願望。


假如您看完之後,覺得還有點意思,時間消耗得不算無謂,那就是我更高的願望了。”


由此可見,楊絳對於文學謙遜的態度,以及對讀者至上的情懷,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老作家對廣大讀者的最好奉獻。


《楊絳傳》9- 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02

最才的女


楊絳在新時期的文學創作中,其代表作當推《洗澡》,這也是作者迄今為止唯一一部長篇小說。


《洗澡》通篇採用了幽默和諷刺的手法,描摹了知識分子在建國之初的眾生相。


楊絳為何起名為“洗澡”,她是如何思考,又是如何下筆的呢?


楊絳在前言中簡明扼要地告訴讀者:


這部小說寫的是解放後知識分子第一次經受的思想改造——當時泛稱“三反”,又有“脫褲子”的說法,因此改稱“洗澡”,相當於西洋人所說的“洗腦筋”。


楊絳在《洗澡》的前言中還寫道:


“寫知識分子的改造,就得寫他們改造以前的面貌,從何改起呢?憑什麼要改呢?改了沒有呢?”


因此,《洗澡》共分三部分,這三部曲構成了“洗澡”的前奏、過程以及洗後的結果。


在小說的結尾處,楊絳意味深長地說:


當時文學研究社不拘一格採集的人才,如今經過清洗,都安插到各個崗位上去了。

一切都在不言中。


楊絳以一位女作家特有的慧眼、慧心,靜觀與體味這一運動的發展,敘述了“洗澡”的前因後果,引人入勝。


她行雲流水般的平淡自然的風格,給眾多的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其從容、溫婉、幽默的筆觸真實地記錄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以及知識分子“洗澡”的種種處境。讀來令人嘆息,掩卷長思。


《楊絳傳》9- 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03

最賢的妻


楊絳家裡擺設非常簡單,沒有豪華裝飾的傢俱,地面是光光的黃木地板,沒有鋪設地毯。


門左邊有一間大約二十多平米的房間,這是兼做書房的會客廳,屋裡只有五個中型書架並排著,給人一種坐擁書城的感覺。


清澄的空間,體現了主人不尚繁華的氣質。


徐泓在一篇文章中,記敘了他在錢氏夫婦書房的所見所聞,值得一讀:


第一次走進錢室,只覺得滿室書香。


屋裡一橫一豎兩張書桌,大的面西,是錢鍾書的;小的臨窗向南,是楊絳的。


“為什麼是一大一小呢?”我問。


“他的名氣大,當然用大的;我的名氣小隻好用小的咯!”楊絳回答。


錢鍾書馬上抗議:“這樣說好像我在搞大男子主義,是因我的東西多嘛!”


楊絳笑吟吟地改口:“對,對,他的往來信件比我多,需要用大書桌。”


看錢老案頭,確實堆滿信札和文稿。他坐在桌旁,舉著毛筆告訴我:“每天要回數封信,都是叩頭道歉,謝絕來訪。”


在錢氏夫婦的客廳裡,聽兩位世紀老人的談話,清言妙語,談笑風聲,真是一種享受。


尤其那逸興湍飛的淘氣話兒,時不時似珠玉般湧出,語驚四座,令人忍俊不禁。他們的幽默與眾不同,有一股洞達世情又超出物外的味道,使人彷彿置身於一個智慧的世界裡。


特別是楊絳,在雲淡風輕的諧趣之中,有潛沉的洞澈與謙和的寬容。“珠聯璧合”用在他們身上一點都不為過。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關心錢氏夫婦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仰慕他們的來訪者絡繹不絕,特別是“錢迷”們。


為了得到平常人的那份安寧,錢氏夫婦杜門謝客實屬無奈。


楊絳告訴我們:


我經常看到鍾書對來信和登門的讀者表示歉意;或是誠誠懇懇地奉勸別研究什麼《圍城》;或客客氣氣地推說“無可奉告”,或者竟是既欠禮貌又不講情理地拒絕。


一次我聽到他在電話裡對一位求見的英國女士說:


“假如你吃了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我真擔心他衝撞人啊。


由此可見,楊絳與錢鍾書雖已揚名海外,但他們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只求兩人相依相守,歲月安好。


楊絳與錢鍾書的居家生活,相敬如賓。


“楊絳練書法”的軼事,便是一例。


年逾七十的楊絳拿起毛筆練字,她請錢鍾書當教員,錢鍾書慨然接受。但提出嚴格要求:學生必須每天交作業,由他評分,認真改正。


錢鍾書審批楊絳寫的大字,一絲不苟地或畫圈兒或打槓子,好的地方就畫圈兒,稍微差的地方就打槓子。


楊絳嫌錢鍾書畫的圈不夠圓,找到一支筆管,讓錢鍾書蘸印泥在筆畫寫得好的地方打個標記。


錢鍾書瞭解楊絳的心思,故意調侃她,找更多的運筆差些的地方打上槓子。


楊絳只好乖乖地受了“批評”。


兩位老人童心不泯,感情如初,令人好生羨慕。


《楊絳傳》9- 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04

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隨著歲月的流逝,楊絳和錢鍾書年事已高,她常常自比“紅木傢俱”。


楊絳常說:


“年紀大了,別看咱們外表挺結實,其實是紅木傢俱。


你知道紅木傢俱嗎?


那是一種用膠水粘起來的傢俱,擺在那裡挺好看的,就是不能搬動。”


從一九九四年開始,錢鍾書身體一直欠佳,先是因發燒住院,後被查出膀胱部位有癌變,不得已進行住院治療。


住院治療期間,楊絳五十多天不離左右,在丈夫的病房內安放一床日夜服侍。


待錢鍾書病好出院時,楊絳也搖搖晃晃地快成紙片人了。


期間醫生、護士、朋友們也曾多次勸她回家與人替換替換,楊絳卻一往情深地說:“鍾書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說話時楊絳倦乏憔悴的臉上呈現出靜靜的笑容。


錢鍾書這次病癒不久,又生病住院,一住四年餘,終於不治。


楊絳始終日日夜夜相伴,不離不棄。


夜漸深,敲窗的雨聲時緩時緊,大顆小粒的雨珠沿著玻璃拉長,零碎地折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


“季康,不是說咱們找的人手明天就來嗎?,明天你就回家吧。”黑暗裡錢鍾書說。


“這怎麼行,咱這只是以幫忙輔助為目的找的人,我不走。”摺疊床上的楊絳說。


“你可以站在一旁看著她做,看過了你總該放心,就明天一天啊。”


“鍾書,我發現《槐聚詩存》上有幾處我抄錯了字,書都印出來了,這可怎麼好?”


“打住,說你該回家的事。”


“我怎麼能把你的詩抄錯了呢?真是的。我怎麼會抄錯了呢……”小床上楊絳嘆著氣。


“明天你就回家去吧。……”


楊絳沒有回答。


在被街衢道路包圍的醫院裡,夜深時總能聽見車聲。雨地過車聲又有不同。


床頭櫃那邊傳來錢鍾書摸索的動靜。


楊絳問:“找安眠藥?”


“睡不著,鬧離愁了吧?吃一片吧。不用你,不用開臺燈。”


楊絳起身,按亮壁燈,端上溫開水,看著丈夫服下舒樂安,她自己也拈來一片,錢鍾書伸手按住。


楊絳掙道:“這不公平,在家時不是我吃安眠藥你也陪著吃嗎?你說過要是中毒咱倆一塊中,豈可讓我獨中乎?”


錢鍾書拉著她的手臂:“你不失眠,最近睡得挺好,白天一累,夜裡呼嚕打得跟咱家貓兒似的……”


……


伉儷感情之甚篤,由此可見一斑。


《楊絳傳》9- 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05

你們還是走了,獨留我一人在這塵世間


楊絳的家庭充滿著恩愛、和諧的氣氛,但是短短兩年,楊絳屢遭不幸。先是愛女先老人而去,錢鍾書又一直在重病之中。


翌年,錢鍾書也離開了楊絳。事屬意料之中,但畢竟相濡以沫一輩子,楊絳的痛苦可想而知。


錢瑗的病,是累出來的。


錢瑗雖然淡泊名利,但非常重視肩上的責任。


因為學校的人手不夠錢瑗作為博士生導師,除了研究生的課之外,還開本科生的課。加上她住在城裡,來往不便,十分疲憊。但她的精神卻亢奮而緊張。


北京交通高峰時常堵車,遇到這種情況,平時沉穩而有風度的錢瑗,則像熱鍋上的螞蟻,心急如焚。


為了不誤課,只有一個辦法:早起早走。


她因夜間工作得晚了,匆匆梳洗後出門,一路疾走,趕到車站,盼車,擠車……


總算到了學校鬆了口氣,可上教學樓的臺階時,一低頭,發現自己穿的布鞋,真是忙中出錯!


乍看起來,這只是一件令人發笑的小事,可也說明錢瑗精神緊張的程度,她像一架上緊發條的機器,已經停不下來了。


有人問她近況如何,錢瑗回答:“心力交瘁。”


“為何不趕緊‘勒馬’呢?”


“我是騎在虎背上的……”


人非鋼鐵,而鋼鐵“過度疲勞”也會發生斷裂。長期負荷工作,使錢瑗這塊鋼鐵出現了裂紋。


先是咳嗽,繼而腰疼,經過醫院的專家會診,確診為肺癌晚期,已經病入膏肓了。


這一消息,對楊絳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她的丈夫錢鍾書已經重病在身,在醫院臥榻不起。這時女兒錢瑗又病倒了,楊絳非常著急,分身照顧兩個病人。


錢瑗的病情發展很快,纏綿病榻無幾,便告病危。


三月四日下午錢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啊,但是,楊絳堅強地挺住了。她打起精神,全身心地照顧丈夫。


人們沒有想到,錢瑗去世不久後,在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的清晨,錢鍾書也匆匆而去。


錢鍾書彌留之際沒有經受痛苦,楊絳始終陪伴在他身旁,不停地用家鄉無錫話在他耳邊輕輕地祝福著。


錢鍾書的呼吸停止了,楊絳親了親他的額頭,久久地貼著他的臉頰。


楊絳非常堅強,從始至終沒有落下一滴淚,她說:


“鍾書不喜歡人家哭他。”


這是多麼深愛丈夫的一個女子啊,但悲痛與勞累還是使得楊絳顯得尤為疲憊。


惟一的女兒和一生的伴侶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


天上人間,陰陽隔斷,卻難斷親情、摯情。


在人生伴侶離去四年後,九十二歲高齡的楊絳獨伴青燈,用心記述他們這個特殊家庭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在這部書裡,她向彼岸的親人傾訴心聲:


一家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玻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楊絳的確以“我們仨”自豪:


“我們仨是不同的遇合”,


“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這樣的話絕不是尋常關係的人能夠說出的。這樣的話尋常生命態度的人也無法說出。因而使得“我們仨”最後的失散,令人痛心至極。


楊絳在餘下的晚年生活中,一如既往,杜門謝客,潛心讀書,直至生命的終點。


二零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這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一天,楊絳與世長辭了,去尋覓與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鍾書相聚的歸途了。


這位一生奉獻於文學事業的作家,翻譯家楊絳,走了。她走後,世間再無女子可稱先生。


結語:錢鍾書和楊絳匆匆回到了上海,等待他們的是家園的淪陷,親人的離失。雖然生活艱辛不盡如人意,但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煩惱痛苦都會消散。


面對著日益艱難的生活,他們又該何去何從呢?未來等待他們的又將是怎樣的難關呢?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吧!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