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裡有哪些已被現代考古發現推翻的記載?

Mr_李強


藉助考古發現,對史書中記載的事兒進行調整或者推翻,還是有不少的例子。當然,正如答友@林屋公子所言,文獻記載的事件,要依靠考古材料來完全推翻,還是比較困難的,我們應當具體問題具體看待。

比方說,答主以前經常提到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事,考古工作者通過調查、發掘、勘探得知,分佈於河北臨漳縣、磁縣一帶的以往被當做七十二疑冢的古墓群,實為北朝墓,與曹操八竿子打不著。但是我們要注意一點,七十二疑冢的說法並不是陳壽《三國志》記載的,而是在宋代才開始流行,經過後世文人的不斷加工,越來越“真實”,幾乎成為信史。所以在這個例子中,考古證據推翻的,是宋代以後的錯誤觀點,而不是漢末三國史書中的記載。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比較容易被推翻的事兒,尤其是集中在上古史這個範圍內。很多上古史的傳說或者故事都比較流行,但是可信度著實不高。

在這裡舉個例子吧,比方說,關於我國古代一些物品的起源,在一部叫《世本》的書中有不少的記載。《世本》說,奚仲作車。千百年來,這個說法一直為人們所採信、引用,大家都覺得馬車就是夏代的奚仲發明的,不存在爭議。

可是根據目前的考古材料,我國最早的馬車是出現在商代晚期的殷墟遺址,而且很可能是受到歐亞草原文化的影響而出現的,並非獨立起源。而在可能為夏都的二里頭遺址中,只發現了一處疑似車轍的遺蹟,軌距非常窄,而且沒有拉車牲畜的腳印。顯然,考古材料並不支持《世本》的記載,或者說長期以來被人們所相信的奚仲造車,可能只是一個附會式的說法。


三代以後的史書記載,也有一些本來記載模糊,導致人們產生誤會,而後為考古材料所調整的認識。比如說著名的關於秦修建奢侈華麗的阿房宮的事兒,在《史記》、《漢書》、《三輔黃圖》等史料中就有所記載。

按說《史記》《漢書》的可信度是很高的,但是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遺址做了多年工作後卻發現,這裡只有臺基遺存,比如前殿遺址,但是呢,並沒有大規模火燒的痕跡或者倒塌的磚瓦遺存。也就是說,阿房宮當年很可能就沒有修成。在臺基修建過程中,關東就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因此根本顧不上繼續施工,自然,項羽也就沒有機會去火燒阿房宮了。



考古軍中馬前卒


我來說幾個吧

一、李自成謀士李巖

李自成的謀士李巖是曾經很有名的一位"農民革命家"同時也是李順政權的重要奠基人,智囊,在諸多文獻中均有所記載,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中也提到了此人。 就是這樣一個在歷史上"有血有肉"的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卻被我國著名明史學者,顧誠先生予以證偽,顧先生在其李巖質疑的系列論文中,翔實嚴密的證明了
李巖此人系後世誤載捏造的人物,引起了學界巨大轟動,此結論經長久考驗已成明末史的一個定案。

二、中華文明三千年

炎黃子孫都以中國文化五千年自傲,但許多外國學者卻不認同,按照西方對文明起源的定義,中華文明發源於3000年前。而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個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應前推5000年,應是8000年前中國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或許都是真的。

在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據近四千多年前,中國各地出現了多個城池。八角星的徽章出現在各個文化區的重要器物上。陶寺遺址發現了制定太陽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臺。各地的玉製禮器越來越規範。這一切都說明,中華文明已經完全成形了。

重新審視文明的定義,我們應該認為:文明是一種讓不同的人群和諧生活於同一個國度中的倫理和科學規範。而中華文明,從八千多年前開始萌發,在五六千年前已經有了最初的古國,三四千年前完全成熟。中華文明古國之悠久,完全不輸於西方的文明古國。

三、曹操

關於曹操的認知,有以下兩點被顛覆:

1.曹操為西漢相國曹參後裔(出自《三國志·武帝紀》);

2.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曹嵩為當時的宦官之首曹騰養子,故改姓曹(出自《曹瞞傳》,在《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中均有提及)。

直到21世紀發現曹操墓之後,以此為契機(研究結果和曹操墓本身無關),才顛覆了以上兩種觀點。曹姓DNA取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挖掘的曹氏家族元寶坑一號墓中出土的曹操叔祖父河間相曹鼎的牙齒中。

四、圍魏救趙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孫臏兵法》出土以前,中國人普遍認為桂陵一戰是就是“圍魏救趙”,這一個成語也被無數軍事專著提及,引為經典戰術,名列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就連毛澤東同志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也結合現代武裝鬥爭,肯定了這一戰術,指出 “如果敵在根據地內久踞不去,我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內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所從來之一帶地方,在那裡大肆活動,引致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

然而,當《孫臏兵法》出土之後,我們這才從其中的記載發現,原來“圍魏救趙”根本就是假的,齊軍的圍魏是假的,齊軍的救趙也是假的,魏國人也根本不是因為大梁被圍而回援,齊國人也根本就不在乎邯鄲的死活,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魏趙二國兩敗俱傷,然後果斷出手,一舉承二國之弊,成為最後的贏家。


夜孤城


在認知裡,龍是神話中的東西,它的誕生是因為當年黃帝打敗各個部落,然後從各部落的圖騰中各拿出一部分拼合而成,不可否認,這的確就是龍之誕生的傳說,很多人對此也是深信不疑,但是直到西水坡的出土,這種說法卻是不攻自破…

我們中國人以龍的傳人為傲,可是龍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它的來歷是什麼?

龍的形成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與黃帝有關,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也是炎黃子孫,其中的炎黃,指的就是上古時期的炎帝和黃帝。



傳說,黃帝在打敗了蚩尤和炎帝統一華夏部落之後,將各個部落的圖騰而截取一部分,而組成了龍。

龍這一圖案也成了各個部落共同信仰的圖騰,所以我們也以龍的傳人自居了起來。

這種說法可靠麼?

黃帝時期距離現在已有5000多年,然而龍在神州大地上的存在歷史卻絕對不止五千年,因為,在河南曾出土了一條6500年的龍,比三皇五帝早了約莫1500多年!

1987年,在河南濮陽縣西水坡意外發現了一座距今6500多年的遠古墓葬。

墓葬從南向北排列,規模極大,約有5萬平方米,這座墓葬的出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因為在一個墓坑中專家發現了一條“龍”!

這條龍全由貝殼堆成,長約兩米,高過半米,張牙騰爪彷彿欲要飛天而起,這條龍與現在的龍很像,這著卻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到的最早的龍,所以之後,這條龍也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在龍圖的旁邊還有一隻老虎,老虎也是由貝殼堆成,老虎威風凜凜氣宇軒昂。

龍虎之間,躺著一個人,當然現在已成為累累白骨,在這個墓室裡,還躺著三具白骨,分別位於龍虎圖的左右方和下方,下方白骨擺放姿勢古怪,竟是斜躺著的,讓人捉摸不透。



——或者說,更像是一副圖。

專家還在思考墓室擺放怪異之謎的時候,突然有人發現,這幅圖好像在哪裡見過!

1978年的時候在湖北隨州考古學家發現了戰國曾侯乙的古墓,在古墓裡出土了一個木製漆箱,漆箱上有一副龍虎圖案赫然就如這個墓室中的極為相像。

古人將北極星附近的二十八星宿化分為四宮,即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用這四宮分辨春夏秋冬四季。

這幅圖赫然就是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

這幅圖描繪的是北斗七星與周圍星宿,專家也將之稱為二十八青龍白虎圖,由於我們中國民族是農耕民族,所以對於天文研究極為重視,《堯典》中就有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堯命羲和觀測天象,開始制定天曆,他是天文學的鼻祖,羲和與堯同在一個時期,比戰國早上許多,所以戰國出土天象圖我們會驚歎古人智慧,卻還不覺得那麼奇怪。

而濮陽古墓中的天象圖,卻是比堯的時代還要早了許多,也就是說,早在6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會觀測天象,分辨四季!

6500多年前,沒有望遠鏡,沒有先進的科技,甚至連吃住都難以保障的情況下,我們的華夏祖先已能觀測天體運動……好吧,我以不知用各種語言感嘆,果然,龍的傳人牛得飛起!!

我覺得,龍出現的時間或許會更早,甚至,我還懷疑,龍或是真實存在的生物,只不過它跟恐龍一樣,因為某些原因消失或者離開了地球…

這腦洞大吧?但我的確是相信著…


我是與顧章書,喜歡的點贊關注我吧,關注分享更多的精彩~


與顧章書


大家都說中國的,我來說個國外的吧。

2012年8月,英國萊斯特大學考古學家巴克雷,帶領著一直考古團隊,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在一個市政停車場裡挖掘出一副遺骸。

經過DNA對比,發現這就是著名的理查三世。

在英國,理查三世可是鼎鼎大名的暴君,英國人各種憎恨他,恨到各種黑料都往他身上扔。

按照當時的一些史料和後世的演繹,尤其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理查三世都是個“人醜心黑”的形象。

(凱文史派西版的理查三世)

比如,他的手臂萎縮,瘸腿,而且嚴重駝背。這些問題不僅導致他形象醜陋,而且還讓他無法騎馬,更無法戰鬥。

在理查三世的遺骸被挖掘出來之前,大家都相信這種說法。


但是,遺骸一出土,真相也來了。

首先,完全看不出理查三世有手臂萎縮和跛腳的情況。

但是,確實發現他的脊椎骨有問題。難道理查三世真的是駝背,無法騎馬戰鬥?

研究表明,理查三世確實脊椎有問題,但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駝背,而是脊椎側彎。

這種情況現在也有,但是,穿上衣服的話,不仔細觀察還真看不出來。更為關鍵的是,脊椎側彎對呼吸系統有影響,但是不會影響正常的行動,騎馬打仗是完全沒問題的。

而且,對於他遺骸的研究表明,理查三世是戰死的。

骸骨上可見的瘡傷就有10處,比如一部分顱骨被削掉、肋骨上的砍痕、盆骨上的創傷……

所以,理查三世不僅可以上戰場打仗,而且就是在戰場上被幹掉的。

當理查三世的臉部被複原之後,很多人都被驚呆了,他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醜陋的暴君啊!


七追風


這麼說吧,考古要完全推翻文獻是很難的,更多隻是提供一種說法而已;但是在這個回答下面,有幾個出土文獻的梗真的是被說爛了,但根本不能推翻傳世文獻。

1、《竹書紀年》,這個是被說得最爛的。好像大家一提《竹書紀年》,就是各種上古史真相。實際上呢,戰國前期就是禪讓說一統天下的,而燕王噲禪讓失敗後才產生了篡奪說,《荀子》《韓非子》都提出過,《竹書紀年》也不是最早記載。禪讓說和篡奪說,更多反映的是戰國政治理念而不是上古現實。《竹書紀年》真正價值是在成書時期的戰國時代,楊寬先生在《戰國史》中即用其校正《史記》年份的錯誤。

2、睡虎地秦簡《徭律》,這也是個被說爛的。根據其記載,服徭役遲到是要被罰甲盾的,而下雨失期是可以免於處罰的。於是就有人說,陳勝是騙子啊,根本不會殺頭的啊。問題是,睡虎地秦簡《徭律》和秦二世時期的法律一定一樣嗎?一個是戰國的,一個是秦朝的。秦朝被推翻本來就有法律嚴苛的成分在,那麼也許是法律變革了也不得而知。總之在當時並沒有人反對陳勝,可見大家還是認同的。

3、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這個儘管也被說爛,但還是有點道理的。具體就是蘇秦和張儀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秦比張儀要晚幾十年,可以推翻《史記》關於蘇張是同學兼對手的記載。而且文獻中也未必沒有線索,比如《孟子》就說公孫衍、張儀“一怒而諸侯懼”,沒有提蘇秦,所以楊寬先生早就懷疑張儀和蘇秦不同時代。另外即便如此,也有人認為《戰國縱橫家書》不足以推翻《史記》,比如趙生群先生。

可見,實物證據還好,文字證據更多隻是提供一種說法,想要推翻傳世文獻並不容易。


林屋公子


項羽火燒阿旁宮的傳言由來已久,但真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情形嗎?考古發掘證明,這鍋項羽還真不背。

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代表作,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由分散走向統一的歷史。阿旁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處,始建於公元前212年。

眾所周知,關於項羽火燒阿旁宮最有影響力的傳說來自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文學作品天馬行空,汪洋肆意,其對於大眾的影響力往往高於歷史文獻。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如此描述:“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琢;各抱地勢,鉤心鬥角。”不可謂不壯觀啊,作者又提到“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似乎阿房宮被項羽所燒已是常識。

公元前212年阿旁宮始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駕崩,九月葬於驪山。

為了給始皇陵填土,秦二世胡亥將所有刑徒都調往驪山,阿旁宮暫時停工。公元前209年,胡亥從陵墓工程中調出部分人力繼續修築阿房宮。同年七月,大澤鄉起義爆發,阿旁宮工程推進已十分艱難。公元前207年八月,趙高作亂,將二世劫持在望夷宮,逼迫二世自殺。胡亥一死,阿房宮最終完全停工。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從2002年開始了阿房宮考古工作,經過密集勘探與發掘,揭示了阿房宮的真實歷史:阿旁宮並未完整建成,考古發現中只看到前殿遺址:一座極其龐大壯觀的夯土臺基。發現了少量瓦當等建築構件。

同時,在阿房宮的夯土層上發現的紅燒土只有少量的幾塊,也沒見到草木灰。試想,熊熊烈火燃燒三月有餘,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可見,歷史文獻和考古證據都表明阿房宮並沒有遭受“楚人一炬”,那只是文學藻飾罷了。


百戲俑


跨越時空的交流一直是單向的,從來都是古人向後人傳遞信息。

不能一概否定古人在史書中所述。

比方說高郵市高郵鹹鴨蛋很有名,假如現在有書記載"高郵牌鹹鴨蛋聞名世界"。到了一千年後考古學家挖掘出幾百枚保存完好的"高郵鹹鴨蛋",發現這些鹹鴨蛋普遍有非常多的蛋黃油。一部分權威人士認為這種品牌當時應該叫"高油牌鹹鴨蛋"而非按照市名起的"高郵牌",因為這種商標起名方式才更加符合人性:用商標體現自家產品的最大特點。

又過了九千年,出土了幾臺上古存儲服務器,叫什麼起點中文網數據存儲服務器,這個名字聞所未聞。解析其中數據發現,原來上古時期人類可以修煉法力,飛天遁地、搬山移海、移星換斗無所不能!恐怖如斯!

也許只有等到將來人類科技發達了能用時光機器觀看過去的一幕幕,才能最終得到真實的答案。



騎著毛驢上戰場


1*我們中學都學過《史記·陳涉世家》,其中記載秦法嚴苛,致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講的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徵發淮河流域的900名勞役去漁陽戍邊(今北京密雲),陳勝吳廣二人為管理勞役的屯長。隊伍走到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南)的時候,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應當斬首。陳勝、吳廣於是商量說:“現在即使逃跑(被抓回來)也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

於是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起兵反秦。大家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組成一支農民起義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了,“秦法誤期當斬”也成為通論。
但是在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區雲夢縣出土了一批秦竹簡,因為地下水的恆溫作用,所以保存較為完好。經過考古學家整理,共計共1155枚,殘片80枚,分類整理為十部分內容,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等,其中大部分是法律條文,記載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幾個單行法規的條款原文,共記載法條六百條。




其中就有秦律中《徭律》部分條文的抄錄,記載就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這段意思是為國家徵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徵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降雨不能動工,可免除本次徵發。

也就是說,根據出土的秦簡記載,國家徵發徭役,對遲到者最高處罰只不過繳納價值一副盔甲的罰款,而且因為大雨導致的遲到和誤工,是不會進行處罰,而且會取消徵發的命令。
這一記錄和陳勝吳廣起義時聲稱“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截然相反,到底是秦律出錯還是秦律的規定只是故作仁慈,實際並未執行,還是陳勝吳廣故意扭曲法律,為鼓動起義而故意誇張了徭役遲到的懲罰,亦或是秦二世修改了秦法,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2*雖然這一考古發現並不能推翻《史記》的相關記載,但卻帶來了很多研究和思考的空間,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人們對秦法的認知。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阿房宮田野考古發現,在阿房宮的夯土層上根本找不到被火燒的紅土。找不到紅土就證明阿房宮根本沒有被火燒的考古學證據。看報道當時考古隊隊長李毓芳都不敢把這個結果公佈,阿房宮被項羽所燒已基本成為共識了。最後等整個田野考古結束後,綜合各方面證據,阿房宮根本就是一個爛尾樓,剛剛開建,也不存在被火燒的說法。楚人一矩,可憐焦土也不過是後世人的想象罷了。
3*長沙馬王堆《黃老帛書》的出土,推翻了道家出世的成見,也揭開了黃老道家塵封已久的輝煌歷史,同時讓《鶡冠子》等許多黃老書籍擺脫了偽書的指控。
馬王堆黃老帛書寫在老子之前,可見當時其重要性超過老子,根據文本內容和用詞習慣,考古學家推測其誕生在戰國早期,可能是古人記載的《黃帝四經》,主要闡述治國安邦的各種道理和策略。黃老帛書的部分名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也。4*郭店楚簡《老子》的出土,碾壓了馮友蘭和錢穆孔前老後和莊前老後的觀點
郭店楚簡老子出土於郭店楚墓,根據其它出土文物,考古學家將墓葬時代定在戰國中期,而《老子》的寫作時間一定早於此墓下葬時間,另外郭店老子主要闡述的是無為自化的主題,既沒有所謂的愚民和小國寡民的思想,也沒有對儒家和法家的批判,所以馮友蘭和錢穆等人的立論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5*從前大多數人認為,老子無為而治純屬空想,但上博簡《恆先》的出土,讓人們意識到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建立在萬民的自為上的,自為自化也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概念。

《恆先》堪稱道德經的姊妹篇,如果老子強調的是無為,那麼恆先強調的是自化,它可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論述宇宙生成論,下半部分主要論述政治哲學,同時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即上半部分的宇宙生成論是下半部分政治哲學的根據。而在這兩部分內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恆先》“自生自作”的觀點,它通過論述宇宙生成論中的“自生”,最後導出“自為”之政治哲學的合理性。如果把視野擴展到與“自生”相關的各種表現方法,擴展到“自然”的問題,那就可以發現,“自生”決非孤立的現象,相當多具有道家傾向的文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全方位地、極其詳盡地討論過和“自生”、“自為”、“自化”等相關的問題。從生成論角度講,“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內的萬物並不是被故意“生”出來的。從政治論角度講,“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必然“自為”,所以最高的政治一定是“無為”。6*天水放馬灘的出土簡牘和紙張,推翻了史記中關於蘇秦張儀的各種記載,推翻了蒙恬制筆和蔡倫造紙的傳統說法,推翻了十二生肖起你於漢代的說法,推翻了人死後變鬼的觀念是從印度傳來的說法。
天水放馬灘出土了從戰國晚期到秦漢時期的文物,其中的木板地圖是世界最早的成熟地圖,上面已經有了等高線;其出土的紙地圖和毛筆推翻了蔡倫造紙和蒙恬制筆的傳統說法;其出土的戰國《日書》中已經出現了十二生肖和十二平均律,戰國竹簡《墓主記》上已經有了彼岸世界的描述,而且再次明確記載張儀對手是犀首,蘇秦生活的年代晚於張儀,史記中蘇秦和張儀鬥法純屬關公戰秦瓊——亂彈琴。7*良渚遺址的發現推翻了文明是從夏朝開始的成見,把中國文明的起源推進到了4800年前

常所說的城市、文字、金屬器文明三要素中,金屬器最不靠譜,因為中西亞使用金屬的年代超過了7000年,但那時中西亞並未進入文明時代,大約5000——4500年前,冶銅技術傳入中國新疆甘肅一帶,但這些技術掌握在一些原始部落手中,也未進入文明時代。而美州大陸,基本上就沒有金屬器,但人家也有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至於文字,印加人還處在結繩記事狀態,但人家也算文明,所以文明的標準,最靠譜的就是城市了,不過,也不是隨便一個土圍子就可以判斷為文明,還要看城內外有沒有巨大的工程、精巧的奢侈品、明確的社會分工和等級、複雜的意識形態。按此標準的話,顯然,中國最早的文明是良渚文明,該文明在5000年前就開始大規模推廣犂耕,4800年就開始建造巨大的運河和攔河大壩,4600年前開始修建良諸古城(面積僅次於石峁,名列中國史前古城第二),同時還修建了宏偉的莫角山宮殿以及反山匯觀山等貴族王陵。另外,該文明還出土了各種精美的絲綢、漆器、王器,甚至還有若干連字成句的文字,可能還出現了一神教,所以應該是中國最早的文明。良渚文明毀滅後,其文化向山東半島、中原、河套、甘青、四川、兩湖、嶺南擴散,山東龍山文化、陝晉石峁陶寺文化、甘青齊家文化、兩湖石家河文化、中原二里頭文化(據說是夏)、四川三星堆文化都受到良渚強烈影響,以運河、絲綢、漆器、玉器、稻米為特色的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良渚開創的。7*賈湖遺址的發現,推翻了母系社會在前父系社會在後的謬論

賈湖文化距今最早9000年前,文物以七孔骨笛和刻有符號的龜甲為代表,雖然可能不屬於華夏族群,但其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一開始就以撐杆跳的方式躍上了一個難以想象的高度。她那發達的農業,精巧的器物,以及讓人眼花繚亂的科學藝術、意識形態和風俗習慣,堪稱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典範和榜樣,並引領了當時中國新石器文化的潮流,後來又通過融合、擴張和遷徙,把她的文化內核播之四面八方,成為了遠古時代“中國文化圈”的精神導師,並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起到了啟蒙和催化的作用。但就是這麼一支最先成熟的新石器農業文化,其社會性別比卻相當高,可能存在殺女嬰和獵頭的野蠻習俗,巫師基本上由男性擔當,婚姻以對偶婚為主,一般是女方跟隨男方居住8*敦煌文書中各種結社契約的發現,推翻了中國古代民間組織不發達的成見
中國古代民間結社有很悠久的傳統,但史官系統卻很少記載,幸虧敦煌藏經洞讓敦煌民間結社的資料得以保存下來,讓人們在熟悉的政治史之外,瞭解到了社會更普遍的情況。根據敦煌遺書,唐宋年間敦煌地區的民間結社,全體社人大會是最有權力的,也是最高權力的運作方式。制定章程、修改章程,決定接納或開除成員,都要社員大會決定。結社的章程(社條)是最受尊重的,任何人沒有超越社條的權力。社人是平等的,結社的領導人(三官)是選舉產生的,他們在社條規定的範圍內從事組織工作。結社內部各種帳目是公開的,所以沒有辦法黑箱操作。民間結社是自願前提下的民間組織,章程是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結社的目的是通過組織互助,解決眾人都會遇到的生活困難。

曉木曰兮歷史系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個716字,閱讀時間大約分鐘2分鐘

我們都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是被這些勝利者書寫的歷史都是真嗎?今天錟錟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那些被現代考古推翻的那些史書記載。

1、《竹書紀年》

在西晉時期,發生了一起盜墓事件,發現了一本關於魏國曆史的書名叫《竹書紀年》。這本書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的許多記載真的很震撼。例如,在古代,唐堯被監禁和監禁。禁止與他的兒子丹朱見面,說他搶奪了唐堯的寶座。在孔子春秋時期甚至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所有人都會為唐堯的禪讓大肆誇讚,以突出古代人民的高尚品質,從而攻擊了人民的各種缺點。 而《竹書紀年》完全顛覆了這個思想,把每個人的臉都被打得啪啪響,所以這本書一直沒有得到歷史界的認可!

2、《趙正書》

大家都知道在《史記》當中記錄了秦始皇駕崩時的“沙丘之變”,而在《趙正書》當中則是記載秦始皇本來就是把王位傳給了胡亥,根本就沒有打算給扶蘇。

3.“烽火戲諸侯”假的!

烽火戲諸侯的故可以說是廣為流傳,歷史教科書上也有記載。許多人用周幽王的故事來警告後代。後來,一些古老的竹簡證明了“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西周的滅亡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2012年初,當北京清華大學整理了戰國時期的竹簡時,發現竹簡上的描述與“烽火戲諸侯”不一致。據竹簡說,周幽王主動攻擊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合戎族,打敗了周王,並將西周王朝推翻。竹簡上沒有提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今天簡單的給大家列舉了一些顛覆歷史記載的故事,無論這些歷史是真是假。都無法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所以還是建議各位珍惜當下,做好現在,就是給未來創造歷史。


你有什麼有趣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評論哦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誠邀,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西晉時期因為一次盜墓事件意外發現的一本魏國史書《竹書紀年》,之所以說這本書有名,是因為它的很多記載實在是振聾發聵。比如說上古時代唐堯被虞舜囚禁,禁止與兒子丹朱見面,說虞舜搶奪了唐堯的王位等。而在孔子編著的春秋乃至司馬遷寫的《史記》中,無不將堯舜禹的禪讓制大書特書,以彰顯上古時代人們的高貴品質,從而抨擊當下人們的種種不足。而《竹書紀年》徹底顛覆了這種論斷,將所有人的臉打得啪啪響,所以這本書一直不被史學界所承認!


說到考古,其目的就是佐證史書記載,同時也豐富和完善現代人對古代的認知,所以說考古的作用是很大的。近幾年來,西漢海昏侯墓的發現可謂是給這位曾經的天子正了名。在《漢書》的記載中,海昏侯劉賀在被大臣霍光扶上帝位的27天裡,就雷厲風行地幹了1127件不該乾的壞事,儼然就是一個昏君敗家子,所以霍光只好將其貶為海昏侯,罷皇帝位。而通過考古發現,海昏侯並不是史書記載的那樣一無是處,他對封國的治理以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遠未被史書提及,所以考古是還了海昏侯一個清白!

同樣的例子還有明朝十三陵中定陵的發掘,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的出場率卻低得可憐,缺勤時間達二十多年,這位天子常年躲在深宮,是明朝最懶怠的皇帝。


但是在郭沫若主持發掘定陵後,通過對萬曆皇帝屍體的分析,得出萬曆皇帝在生前患有嚴重的足疾,導致行動不便,而不是史書記載的懶。

除了給萬曆皇帝正名,考古定陵還發現明朝皇帝在位時頭上戴的是黑冠而不是金冠,只有駕崩後才戴金冠。而在各種電視劇中,明朝皇帝各個頭戴金冠,這顯然是受了史書的誤導。雖然考古對定陵產生了足夠大的破壞,但是得到了更多更準確的歷史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