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讀假書了!孩子需要這樣的閱讀方法

仔細想一想,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讀完一本書,再看別人的書評,發現自己好像讀了一本假書,書評中講的細節和知識點,甚至思考點,自己一個也沒留意。

同樣的,這樣的事情也會出現在孩子身上:同一個班的孩子一起讀課文,或者一起讀一本書,讀完後,有的孩子可以完整地,有條不紊地,甚至都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出書中的內容,還能回答老師提問的細節問題。

不要再讀假書了!孩子需要這樣的閱讀方法


可是有的孩子卻對書中內容理解甚少,回答問題也是磕磕巴巴,沒有頭緒。

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呢?

閱讀是個腦力活,別人看不到也摸不到,我們沒法真正知道在這兩種不同閱讀表現的孩子腦中都發生了什麼。

但是我們可以猜到:能準確、完整複述書中內容的孩子,在閱讀過程中,大腦一定會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才能讓他們真正理解文本中的文字內容,轉化成為自己的語言,成為真正的閱讀者。

不要再讀假書了!孩子需要這樣的閱讀方法


那這些孩子都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呢?我們來細數一下。

1

閱讀前的預測和推論

這裡所說的預測和推論,是孩子拿到一本即將閱讀的書本時,包括從書名、封面封底到插圖等各方面,想象書本中要發生的故事的大致內容,甚至從目錄章節來預測作者要怎麼去編排這本書的內容或者情節走向。

孩子看書的過程中,也會根據自己已知情節,去推論書中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特徵,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人物要怎麼應對。

預測和推論的閱讀,可以充分的調動孩子的想象力和對整本書的積極性。

不要再讀假書了!孩子需要這樣的閱讀方法


比如,看到書名《魯濱遜漂流記》,就可以預測這本書八成是一本小說,探險類型,而且是外國的,內容是關於一個叫魯濱遜的人的傳奇經歷;

再看封面圖片,可以預測魯濱遜在漂流過程中吃了不少苦;

打開章節目錄,“開始冒險”、“遭遇海盜”、“死裡逃生”、“自力更生”、“古怪腳印”、“食人生番”……原來這個魯濱遜是這樣開始漂流生活的,想必中間有許多坎坷;

看完第一章“開始冒險”,可以預測一下,如果是你,家庭殷實,生活富足,會去冒險漂流嗎?……

爸爸媽媽可能想,這些在看書的過程中人人都會啊。

其實並不是。

不要再讀假書了!孩子需要這樣的閱讀方法


對於真正掌握了閱讀技巧的人來說,預測和推論並不稀罕,但是這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技能,需要加以引導。

你會發現擅長閱讀的孩子在打開書之前就已經開始預測活動了。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他們會在腦子裡不斷對比自己讀到的和自己預測的,驗證自己的預測,當預測有偏差時,他們會決定要不要修改自己的預測、怎麼修改更合理。

這一系列的預測、推論、驗證、修正活動,不但提升了孩子的閱讀理解力和閱讀興趣,也能提升孩子的推理技巧,積累推理經驗,對培養孩子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2

閱讀中理解力的自我檢測

對於大多孩子來說,不能理解的閱讀是枯燥乏味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在閱讀過程中時刻關注自己讀懂了沒有。

閱讀能力弱的孩子對不認識的字詞、沒有讀懂的內容就會“徑直”略過。對於他們來說,讀書是個“任務”,讀完比讀懂更為重要。

相反,會閱讀的孩子在腦子裡,會有一個自我檢測的流程,隨時檢測自己的理解程度。

更深入的理解不但讓孩子獲得更多的閱讀知識,還能提升閱讀興趣,愛上書本閱讀。


不要再讀假書了!孩子需要這樣的閱讀方法

3

與個人已有知識建立聯繫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曾經看過的文章、小說沒覺得怎麼樣,甚至不喜歡,但是成年以後再次讀起來確實回味無窮。

當人生有了一定的經歷以後,對讀過的文字有了新的理解,也會在閱讀時,把書中的文字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

閱讀能力弱的孩子的一個常見的表現就是不能將正在閱讀的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經驗、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聯繫。在閱讀能力弱的孩子眼裡,閱讀就是閱讀文字,目的大多是為了完成作業。

美國語言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給兩組生活經驗相仿的中學生—組閱讀能力強,另一組閱讀能力弱,閱讀同樣的文字:

他在窗口放下十塊錢。窗後的女子給回他四塊錢。他身邊的女子給了他三塊錢,而他把錢退回給她。接著,他們一起走了進去,她買了一大包爆米花給他。

閱讀能力弱的一組學生覺得這段文字沒有提供任何可靠的場景,一堆的他、她、他們這種代詞指代不明,所以認為這段文字完全沒有意義、不知所云。

而閱讀能力強的一組學生則把窗口、爆米花這些文字與生活相關聯,

從而推測出故事應該發生在電影院,窗後的女子應該是售票員,男子請身邊的女子看電影,電影票是三塊錢。被請的女子似乎不想欠男子的人情,先是試圖把電影票錢還給男子,被男子退還後,又買了一大包爆米花給男子。

所以,這組學生推斷這可能是個愛情故事片斷,而且,鑑於電影票才三美元一張,這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又推測出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很多年以前,畢竟現在美國電影票基本上要八、九塊錢一張。

前一組學生之所以讀不懂,是因為他們把閱讀理解當成了對純文字的字面意義理解,沒有意識到閱讀需要與生活經驗、已有知識發生聯繫。

缺少這種關聯能力訓練的孩子,有極大可能在小學高年級以後遇到“從閱讀中學習”的困難,遭遇 “四年級滑坡”和 “八年級斷崖跌落”,導致學業受挫。

4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時的思考力?

讓孩子在閱讀時腦子有效地活動起來的辦法很多,今天介紹一個比較適合親子閱讀的辦法:說點兒啥。

具體的操作辦法是這樣的,每次孩子讀完一段文字後,比如,讀完章節書的一個章節,或者如果孩子的閱讀能力比較弱可以適當縮短,讀完一頁甚至一段就開始,請孩子針對讀過的文字做下面幾件事:


不要再讀假書了!孩子需要這樣的閱讀方法


1、做一個預測

預測可以分兩種:一種是預測後面的情節,一種更簡單的、更適合初學者的,是通過上幾句話,預測作者接下來會說什麼。

2、問一個問題

任何問題都可以,比如“這句話裡的他或她是指哪個人物?”,“為什麼主人公要做這件事?”,“如果主人公不這樣做會怎麼樣?”,“這個字或詞怎麼讀?是什麼意思?”等等。

3、澄清一個自己原來不懂的東西

可以是前面問過的問題現在從書裡找到了答案,或者是自己生活中有過的疑問得到了解答。

4、把讀過的內容跟自己的生活做一個關聯

請孩子想想,自己或自己的朋友有什麼跟書中的人物相似的經歷嗎?或者相似的性格?書裡提到的知識自己原來知道嗎?知道多少?有什麼是跟自己從前知道的但與書裡所講的不同的?哪些是以前不知道的?

這種辦法,顯式地製造閱讀中的“停頓”機會,督促孩子去思考讀過的內容。

通過反覆大量的練習,孩子就能習慣這種思考。

當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之後,這種顯式的“停頓”就會成為大腦中隱式的習慣,既不需要提醒,也不需要真正的停頓,這也是“整本書閱讀”方法所要達到的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