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语言中的"杭儿风"

方言是由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生活习俗而产生的地方性语言,具有较强地生命力。在小说中,特别是娴熟醇厚的方言,往往体现出作者对方言地区地生活了解和生活感受。《红楼梦》中应用较多的杭州方言,可以说明作者对杭州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儿"字,从古到今惟有杭州才普遍使用的这个方言字。仅从这一点看,作者对杭州的了解就可想而知。宋《咸淳临安志》就有较多的"儿"字出现:如"张娜儿桥,在走马塘范家村。"清翟灏《艮山杂志·城东风土词》诗曰:"乃渹曾是土音操,掉舌翻兼客户娇。若道茧桥官话陋,行都为载娜儿桥。"又说:"女儿谓之娜儿,城东方语通。"杭州古代十大城门民谣句句都有"儿"字:艮山门外丝篮儿、武林门外鱼担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可见"儿"字是杭人生活化地日常用字。

《红楼梦》语言中的

凡细阅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总共一百二十回中,每一回都有"儿"字出现。除了儿子、女儿等词组外,《红楼梦》全书约有1187个儿字,可谓"杭儿风"十足。

《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听这话,越发撞在心坎上,由不得又往前凑一凑,觑着眼看凤姐带的荷包,然后又问戴着什么戒指。凤姐悄悄道:'放尊重着,别叫丫头们看了笑话。'贾瑞如听纶音佛语一般,忙往后退。凤姐笑道:'你该走了。'贾瑞说:'我再坐一坐儿。好狠心的嫂子。'凤姐儿又悄悄的道:'大天白日,人来人往,你就在这里也不方便。你且去,等到晚上起了更你来,悄悄的在西边穿堂儿等我。'贾瑞听了,如得珍宝,忙问道:'你别哄我。但只那里人过的多,怎么好躲的?'凤姐道:'你只放心。我把上夜的小厮们都放了假,两边门一关,再没别人了。'贾瑞听了,喜之不尽,忙忙的告辞而去,心内以为得手。"

《红楼梦》语言中的

王熙凤毒投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坐会儿",是杭人每天都讲的口语。"穿堂儿",是杭人居家生活中,从一间堂屋穿到另一间堂屋带"儿"字的特有叫法。北方人也有叫"穿堂",但都不带"儿"字。第二十三回的"扭手扭脚",是杭州与萧山绍兴地区的方言口语,意为做事或办事不利落。第六十一回有"一吊钱的菜蔬","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素日叨登的东西窝儿"、第百十一回"摸摸书本儿"、"奶奶说笑话儿了"词组,都是杭州人方言的特色叫法。一吊钱,指的一穿铜板。旧时杭人还有"一吊钱功夫"的方言,意思指时间不长。笔者小时候贪玩,不怕母亲唠叨,只怕父亲揍打,母亲常常以"侬阿爸一吊钱功夫就回来了"来警告我不要贪玩。

明清时期,杭州城东艮山门外笕桥是药材产地,有名的"笕十八"已被例入市级"非遗",杭产枸杞子就出自笕桥。笕桥人自古以来就有油炒枸杞芽儿的一只家常菜,直到建国后农民停种药材后才渐渐消失,当地年长的人对这道特色菜肴都还记忆犹新。

《红楼梦》语言中的

油炒枸杞芽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