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諸侯王加入劉邦陣營?

小鐘讀史


第一,楚懷王倡議起兵時就與共同舉兵的各路諸侯約定:

1.誰先進入關中誰就是關中之王。關中是秦國故土,也就是誰先打入關中誰就是秦王。

2.其他地區打下之後,仍按原六國歸屬劃分,歸還各國貴族管理。也就是“復國”。

第二,秦國滅亡後,項羽將“懷王之約”變成了“戲停分封”。

1.將原約定應封給劉邦的關中地區,分成三份封給了三位秦國降將。

2.將原約定應封給六國貴族的土地進行了拆分。原本按約定屬於六國貴族的土地大大減少,“復國”成為泡影。致使六國貴族因利益受損對項羽產生了極大不滿。

3.再一個原因也很關鍵:項羽將楚懷王誅殺了。

第三,劉邦佔據關中之後打出的政治口號一是按“懷王之約”收回關中地區,二是“給懷王報仇”。六國貴族既對項羽不滿,又不敢帶頭起兵,現在有人挑頭,何樂不為?因此迅速結盟劉邦,意欲“趁火打劫”,收復“懷王之約”的“畫餅”。這是主因。

第四,劉邦本人也確有一套。其性格特點:首先能夠分享,出手大方;其次不怕失敗,不死不休;再次網羅天下,知人善任;最後當舍則舍,睿智果斷。

這些就是他能吸引到大批人才來投或其他諸侯主動加入的原因吧。





天地過客1971


楚漢爭霸,劉邦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出,歸功於其善打感情牌,並輔之以利益驅動這項激勵機制的謀略思想;而項羽暴虐無道、賞罰不明、民心背離,造成了越來越多的諸侯加入劉邦陣營。

項羽多次屠城,亂殺大量平民,造成民心盡失。

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史記•高祖本紀》

第一次屠城,是攻佔襄城,大開屠戮。活埋坑殺城中軍民,血洗襄城。手段殘忍,所過之處片瓦不留。

楚軍夜擊坑秦卒20餘餘萬人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

公元前206年11月,鉅鹿之戰,再次坑殺章邯率領的投誠部隊20多萬,在洛陽西邊的新安城南製造了這起慘絕人寰的坑殺慘案。

劉邦、項羽入關攻打秦都咸陽,爭奪"關中王"。邦得心、羽失道。

劉邦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戰略戰術,和平解放宛城,城池免遭屠戮,官民無不擁戴。在入關戰役過程中,宛城模式得以推廣。

劉邦引兵西,無不下者——《史記.高祖本紀 》

劉邦的部隊所到之處,都大開城門,受到熱烈歡迎。不戰而入數座城池,最後劉邦搶先佔領咸陽。

劉邦大軍所過亡得滷掠,秦民皆喜——《資治通鑑.秦紀三》

劉邦的部隊所到之處,對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得民心。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已遠勝項羽一籌。這也為劉邦日後問鼎天下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資治通鑑.漢紀一》

咸陽被劉邦解放以後,向城中百姓發佈簡易版通告。三項基本原則:不能殺人,不能傷人,不能偷盜。翻身的百姓從秦朝的重法酷刑中得到了徹底解放,奔走相告,主動拿出酒肉擁軍支前。劉邦的仁義愛民之策深得人心。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

隨後,劉邦主動讓出咸陽。項羽佔領後,屠城咸陽,皇帝、官員、百姓通通殺掉,婦女、寶貝、錢財通通搶掠,然後一把火燒掉了秦朝宮殿,大火燒了三個多月。項羽又製造了一起慘絕人寰的大浩劫。

攻破帝都咸陽,秦朝已被推翻。項羽挾傀儡楚懷王重新分封天下,沒有做到公平分配,很多諸侯都不滿意,對項羽怨氣很重。加之殺人太多,民心背離。

劉邦反其道以利透之,拉攏各路諸侯豪傑。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天生厚道,散財聚友,心胸寬廣,因此能廣結各路江湖老大。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史記.淮陰侯列傳》

城池有的是,誰有能耐打下來就封給誰,天下英雄肯定都會主動投奔,死心塌地的賣命追隨。

這樣,劉邦手下聚集了一大批忠臣死士。舉個例子,項羽攻打滎陽,城破之時,手下紀信為了掩護劉邦脫身,寧願自己赴死。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登基,大宴群臣,他微醺之時發問:大夥說說我是怎麼得的天下呀,項羽為什麼沒得到?,一位大臣答曰:

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也——《史記.高祖本紀》

大王啊,您派的將領攻打城池時,誰不玩了命的打呀,因為打下來那都是自己的,跟著您幹能共享勝利果實,而項羽就沒有這套激勵機制。

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的部下打下城池以後,啥也得不到,所有的好處都落到項羽手裡,不懂得分享,所以得不到天下。

項羽雖有匹夫之勇,但剛愎自用、賞罰不明,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實屬有勇無謀,並且殘忍無道,引起民怨。人才也自然都流向了劉邦陣營,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

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虛俠客


劉邦的門客確實很多,既有家鄉和他一道出生入死的蕭何、曹參、夏侯嬰,又有中途加入善於謀略、智多計廣的張良、韓信、陳平、彭越等。之所以有那麼多人願意跟著他,首先他這個人敢做敢當,勇於負責。大家還記得劉邦作泗水亭長的時候,冒著全家被滿門抄斬的危險,把那些囚犯都放了,讓大家各自快去逃命。就是他這次義舉感動了大家,使得大家沒有人選擇逃生,而是跟著他混江湖。再說他有膽有識,敢帶頭起事。後來敢與項羽爭奪江山,當時的項羽乃楚霸王,氣吞山河,是千古戰將。其勇猛之力無人不懼,但劉邦他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敢於和項羽較量,絲毫不懼怕霸王,並且最終大敗了項羽,打下了天下。

還有一點,劉邦能知人善用。他充分了解每個人的優缺點,讓每個人的能力發揮的都是淋漓盡致。比如蕭何,又比如張良、韓信,以及陳平。正是因為他知才善用,才屢屢化險為夷。反觀項羽,韓信、陳平在他手下等閒視之,不被重用。讓這些能夠扭轉乾坤的人才,冷落一旁,到最後不失敗才怪。




一堂歷史課


從號令天下到自刎烏江,深入剖析“西楚霸王項羽”敗亡的原因

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在楚漢相爭中敗亡,但“破釜沉舟”、“十面埋伏”、“霸王別姬”、“四面楚歌”、“鴻門宴”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至今被人們所傳頌。他的崛起和敗亡,就像一顆璀璨的流星,劃過黑暗的夜空,美麗而短暫。然其興亡得失,必有原因,今天我們來仔細梳理。

01項梁擁立楚懷王熊心,給項羽留下了絆腳石。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一方面以嚴刑峻法震懾天下。另一方面修皇陵、建阿房宮、修“直道”,連年的徵勞役,大興土木,百姓困苦不堪,怨恨暴政已久。終於,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帶領900個新徵的士兵上路,由於連綿不絕的大雨延誤了期限,按照秦律是要被殺頭的。索性陳勝吳廣就起義抗秦,建立“張楚政權”。星星火花,迅速點燃了天下反抗暴秦的熊熊大火,劉邦、項梁、英布、彭越、田儋、魏豹都先後拉起了抗秦的隊伍。項梁起兵時,考慮到政治號召力的影響,擁立了楚王后裔熊心為楚懷王。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增加項梁軍反秦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迅速壯大隊伍。壞處就是,項梁成了楚王的部下,名義上項梁要聽命於楚王。

02懷王之約“先入關中者,為王”,給項羽挖了一個坑

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楚懷王乘機奪取項家軍的軍權。楚懷王派出兩路大軍進攻秦軍,一路為項家軍,進軍路線為北上鉅鹿,解趙軍之圍,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實際上是用宋義制衡項羽;另一路為劉邦軍,進軍路線為西線,直取函谷關。約定“先取關中者封王”。實際上,按照楚懷王的想法,就是不想讓項家軍取關中,即便是項家軍先攻取關中,封王的也應該是宋義。可是宋義偏偏不爭氣,不會指揮軍隊,被項羽取而代之。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發揮了軍事天才,大敗王離,但是與章邯拉鋸戰打了近半年,劉邦先取了關中。

項羽實力最強,主持分封了18路諸侯,結果把劉邦分封到巴蜀,違背了當初的“懷王之約”。進而又誅殺楚懷王,給天下諸侯反楚走了響亮的政治口號:“為楚懷王報仇”。

03坑殺20萬秦軍,誅秦王子嬰,燒阿房宮及兵馬俑,民心盡失。

秦滅六國,本就殘暴,項羽一心只為楚國復仇。然而,他所做的事情,跟暴秦又有多大的區別呢?坑殺20萬秦軍,讓秦國的人恨透了項羽,項羽也就失去了定都關中的基礎,後來劉邦最大的兵源和糧食就來自關中,關中根據地綿延不斷的支持是劉邦能堅持下去的保障。

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入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就算是劉邦的政治手腕高明,可老百姓得了實惠,是真心實意的支持他。

04分封18路諸侯,看似公平,其實人人有意見。

首先是劉邦有意見,他想做關中王。其次是六國的舊王侯有意見,雖然項羽分封了他們,但是領地被大大的縮小了。再次是反秦戰爭的功臣有意見,他們覺得自己分少了,就不因該分給六國舊王侯。最後是田榮和彭越有意見,這兩個是實力派人物,因為沒有參加鉅鹿之戰,也不是六國舊王侯,什麼也沒有分到。所以,最後這些人都紛紛又造反了,根本不聽項羽的號令。

05項羽剛愎自用,任人唯親,捨不得封賞,聽不進意見,留不住人才。

歷史給項羽成長的時間太短了,給他的輝煌也太高了,他根本來不及調整。25歲做上將軍,27歲做西楚霸王,這一切來的太快,也太順利,因此他迷信武力,只看到了自己的長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以為一切都可以靠武力來主導。

韓信、陳平,原來是項羽的陣營的人,由於看不到希望,投奔了劉邦;英布,這個被項羽分封為九江王,待遇最優厚的人,關鍵時候被劉邦策反。最後,連范增也被離間。項家軍雖強,卻是孤軍奮戰,越打越少;劉邦雖若,卻是越打越多。此消彼長,而不知反省,最後敗亡還說“天要亡我,非戰之罪”,聽聽劉十分可笑。

06定都彭城,實為不妥;戰法單一,焉能不敗。

國都的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雖然“在德不在險”,但有天險和沒有天險還是有區別的,宋朝的開封就是因為沒有天險,常年都要駐守幾十萬的軍隊,最後也很容易的就被金軍攻破了。

當時最好的地盤在關中,最好的國都是咸陽,很多人都勸項羽定都咸陽,怎奈“豎子不足以謀”。項羽總想回家鄉。

《史記. 項羽本紀》:“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的騎兵,那是非常的厲害,平原野戰,所向無敵,鉅鹿之戰大敗秦軍;彭城之戰,又大敗劉邦56萬聯軍。然而,劉邦在滎陽堅守不出,深挖戰壕阻擊楚軍。楚漢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善於打游擊戰的彭越上場了,他神出鬼沒,專門攻擊楚軍糧道,襲擾楚國大後方,項羽幾次圍剿均未湊效。後來劉邦也組建了騎兵,韓信又連克趙國、齊國;楚將龍且戰死。項羽只能同意劉邦的議和,以鴻溝為界,平分江山。

怎奈,劉邦不講信用,再次攻擊楚軍。60萬大軍圍困楚軍於垓下,此時項羽尚有十萬兵馬。項羽沒有怕,他選擇了最擅長的平原野戰,發揮騎兵優勢。他以為會勝利,結果敗了。因為漢軍的總指揮換成了韓信,用的戰術叫“十面埋伏”,實際上是層層阻擊,遲滯對方的進攻,消耗其兵力,再從兩翼進攻,分割包圍,這個戰術類似於薛嶽將軍的“天爐戰法”。於是“四面楚歌”,英雄末路,“霸王別姬”,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與懷念。

宋代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結語

西楚亡,大漢興。雖然我們崇拜英雄,常為霸王惋惜,但歷史是一面鏡子,蘊含著興亡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項羽那些不得人心的做法,註定會被天下百姓所拋去。劉邦雖然是個流氓無賴,不講信用,但它懂得人心,最後天下歸心。










小鐘讀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楚漢之爭,以劉邦勝利告終,結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劉邦的成功,讓毛澤東同志也由衷的敬佩,不自禁的感嘆,只能“泥腳子才能打江山”。貴族血統的項羽,除了留下千斤舉鼎的威猛,駭下自刎的悲涼,也在無其它。大好的一盤棋,被他下的節節敗退,慘不忍睹。

留下的只有無盡的深思,錯哪?敗在哪?屠沽市井的劉邦,怎的就一躍而成了萬人之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留不住人,簡略分析下:

①俗語講:得民心得天下。顯然項羽不諳此道。項羽信奉的是“武力奪天下”。曾自詡言道:大小七十餘戰,未嘗的敗績。聽著傲氣威勇,實則就是勇夫,莽漢的言語。如果說,光靠陣前的廝殺,力氣的大小,就能打的天下,那就是天方夜譚,白日做夢!

劉邦相反,我武不如你,那就只能結盟,尋求幫助!一個不行,就兩個,多多益善。不與你鬥武,就與你拼碼人。拉攏彭越,離間英布,施王韓信,利誘吳芮等。目地就一個,孤立你項羽!總之,千方百計的瓦解項羽的同盟,斬斷項羽的臂膀!

顯然,劉邦是對的。只要有幫手,一個張飛鬥不過呂布,可以三英戰呂啊!

總的思想上,劉邦是比項羽更清晰的,孰輕孰重,孰緩孰急,劉邦拎的明白。反觀,項羽是糊塗的,骨子裡堅信,天老大,地老二,咱就是老三。

②俗語講:一個好漢三個幫,項羽簡單的以為,勝負就是戰場的一決雌雄,輕文重武。手下就一個謀士范增,還用不好,還你爭我鬧,疑心他人忠誠。

孰不知,成敗不止鬥力,還要鬥智,鬥謀,陰謀陽謀無所不用其極。一個好的軍隊配置,不光要有能征善戰的將軍,更需出謀獻計的智士,也要長遠謀劃的人才,甚者,跳樑小醜,猥瑣小人都得有。大爭之世,就該物盡其用,不以物類。

細觀之,項羽帳下只有一種人才,那就是勇武慣戰的將士,一群和項羽一樣,有勇無謀的莽夫。這樣一支軍隊,焉能成事?不敗反而說不過去。

人才的匱乏是導致失敗,很重要的原因。

③俗語講: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明顯,項羽屬於前者,劉邦屬於後者。

所有的人都有投靠劉邦,最重要一原因,劉邦“散財”。視錢財如糞土,只要對己利,什麼都散。散財,散官,散權!劉邦知道,欲成大事者,就得有“千金散去還復來”的勇氣魄力;懂得捨得之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為了除掉范增,眼皮不眨,四萬金供陳平去籌劃。為牽制項羽,大封王位,許以土地城池重利。為了留人,所有大權供屬下行使。

項羽則不同,看似豪氣萬丈,確心胸狹窄,不捨放權放利放財!內心與外表是個矛盾的。什麼都要抓在手中,不忍放手。導致的結果就是:財有,人走了。烏江一別,什麼都沒有。

結語:項羽的失敗,不僅僅是這三點。這裡也只是淺談罷了。言歸總之,一個成大事者,都要網絡天下英才。既要有馭人之術,也需仁德兼有。天下沒幾件空手套狼的事,更多需要甩個魚餌!無利可圖,誰都不願意幹事。吃小虧,往往佔大福。劉邦好就好在,不怕吃虧,臉皮夠厚,無賴之極。

看似貶義的東西,在動盪的年代就是優勢,就是制勝之道。如項羽般,滿嘴的仁義禮制,行動上確摳摳索索,小家子氣!劉邦看似滿嘴的粗言穢語,實際上確禮賢下士,恭謹仁德!自古高低有人評,各位以為呢?

本篇結束!


銘豪談史


在秦朝末年,雖然各地的王也不少,但是最後還是取決於劉邦在和項羽的鬥爭,誰獲勝誰就是這天下的王,最終還是劉邦如願以償的當上了皇帝。說起劉邦這個人,其實他的人品真的不怎麼樣,而且毛病特別多,就說他剛攻進咸陽時,就跑到了秦王的後宮,在裡面樂不思蜀,如果不是樊噲提著刀去找他,他還不願意出來那,而且張良還在一邊勸他,不然早就被項羽幹掉了。

如果說項羽狂妄自大,不尊重下屬,那時人家有本錢這麼做,但劉邦本是不大也有不尊重自己手下的將士的毛病,除了張良之外,沒有哪個將士不捱過他罵的。但即使劉邦是這麼一個爛人,麾下還雲集了很多大將,武有韓信、彭越。文有張良、蕭何。實在讓人有點搞不懂,為何還有那麼多的將領爭著來投奔一個潑皮無賴哪?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實屬無奈之舉啊。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當時諸侯雖然很多,但基本就是兩大陣營,而且真正有實力得就卻只有項羽和劉邦,這兩人之中,項羽太優秀了,而且還是世祖出身,聽不進別人的建議不說,還沒有出頭之日,所以大家更願意去沒什麼本事的劉邦那裡混個實在的。

在韓信追隨項羽的時候,給他出過不少的好注意。但是早就是一代名將的項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都沒有采納,不得志的韓信才離開了項羽。而陳平剛開始也是跟隨項羽的,野心勃勃的陳平也沒有得到項羽的重用,無奈之下只能改投劉邦。而項羽唯一的謀士范增,最終也是因為項羽不聽他的話而被氣的離開,最終發病而死。所以正是因為項羽自己能力太強大了,把手下的光芒都給遮住了,才使得這些將領都很憋屈,所以才離開了他,這些將領實在沒地方去,這才無奈的選擇投靠劉邦。

其次,當時劉邦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是由於是第一個攻入咸陽的,所以被封了一個漢王,並在漢中的地方把自己的實力鞏固的非常厲害,當整個國家再一次進入諸侯混戰的時候,劉邦強勢出擊,再加上以前的名聲,許多人都望風而投,這也是天下人爭著投靠他的一個原因之一。

除了這兩個客觀原因之外,劉邦身上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沒本事,不錯就是沒本事,正因為他沒本事,所以他為了自己的權力,才捨得放權給那些有本事的人,而且願意採納他們的建議。這些將領們在劉邦這裡得到了重用,雖然自己的主公一身的毛病,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願意追隨他的。儘管可能劉邦自己並不是出於自願的,但是在當時的戰爭時期,的確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軸承大全


首先項羽的殘暴與猜疑、疆域分封很有關係,項羽滅秦後吧最好的疆域都封給了最親近的人,而不是按功勞決定,連范增都不能容忍,殺降卒和征伐及屠城很不得民心,也讓諸侯們心寒和懼怕。

再看劉邦,體桖民情,約法三章深得民眾支持,廣納賢臣,優待俘虜,能與諸侯們和平相處。




富元製作


總得來說,所有諸侯王能在劉邦這裡得到好處這是根本原因。如果對抗,或者不加入,遲早自己玩完。同時劉邦集團的未來前景大,劉邦廣納人才,名聲好。




山間明月隨我心


壁仞幹丈無欲則剛,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楚漢相爭,劉幫志大高遠,先有蕭何追隨,中有張良輔佐,後得以肖何推薦韓信帶兵打仗,重用陳平人品不算好的人,將曾經是囚犯的英布收入麾下,並將有功之人員封候封王,而處於同一時代的項羽則是婦人之仁,目空一切,見小利忘大義,行為粗暴,難容他人,隨著劉邦與項羽相爭,局勢對劉邦一天一天有利,所以天下諸侯一邊倒就加入了劉邦陣營。


肖定才


因為劉幫深知自己的勢力還無法戰勝項羽,他知己知彼,所以他廣範的吸納人才,善用良將,聽從大將的謀略,深得民心,劉幫深知項羽勇猛,個人獨斷專行,不顧勞苦大眾生死,所以劉幫體貼民情,引得民眾擁護,特別劉幫具有大將的風範能聽取別人的良好介意,這是項羽不具備的風格,所以越來越多諸侯王加入劉幫的陣營在情理之中,也就不足以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