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師徒合影(從左到右:李少春、餘叔巖、孟小冬)

不肯輕易收徒的餘叔巖,生前的兩個弟子:孟小冬和李少春,兩人學藝時間幾乎同時,而兩人和老師的關係以及在京劇史上的定位卻大不相同。孟小冬專心學餘,得餘派真傳,她絕少登臺演出,但即使是私下吊嗓清唱的幾段錄音都成為戲迷爭相蒐藏的珍品;男性李少春文武兼擅,逐漸走向“戲劇性”發展,離餘派孤傲的“抒情自我”越來越遠。李少春的重要代表劇目是《野豬林》,《響馬傳》(甚至《白毛女》)等,在京劇史上的定位是新局面的開創者,不限於“餘派傳人”。孟小冬以全副生命追摹老師的藝術與人格,李少春則憑自身條件開創自己的藝術前途;孟小冬留下了京劇史上一段傳奇,李少春則成為“傳統京劇”與“當代京劇”之間的轉折分界。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1938年10月2日,餘叔巖正式收孟小冬為徒後,孟小冬與李少春先生合影

餘叔巖和孟小冬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餘叔巖與弟子孟小冬

餘叔巖、孟小冬師徒二人的舞臺生涯都不長,餘叔巖在京劇史上居頂級重要位置,但他真正在舞臺上演出的時間前後不過二十年。年輕時因為嗓音出了問題而離開舞臺好幾年,晚年則因體弱生病而很少上臺,他在京劇史上的地位以及觀眾對他的接受,除了由不算長的舞臺演出來確立之外,靠的就是唱片和他的傳人。而他兩度離開舞臺,卻反而是在京劇藝術上有重要建樹的時刻。

年輕時因嗓音出問題而休息的那幾年,他在「春陽友會」票房裡活動,和精通音韻文化水平高的票友們一起切磋鑽研,不必顧及觀眾反應,不必考慮戲劇性,單就一字一音一腔精雕細琢,由譚派唱腔脫化而出創成餘派唱腔;晚年因病退休的時刻,一方面繼續精研唱腔,灌製唱片,另一方面收了兩個徒弟,培養餘派傳人。這兩段不上臺的時段,反都是餘派藝術成形乃至於愈加精進的關鍵時期。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餘叔巖的愛徒孟小冬的舞臺生涯比乃師更短,她在舞臺上活躍時期前後不過十年左右,而她在藝術上的成就卻是在息隱的時候奠定的。雖然淡出舞臺的原因不同,但師徒二人竟不約而同的走上了相似的人生路向。餘叔巖離開舞臺是因身體病弱,孟小冬則因婚姻愛情而遠離舞臺甚至放棄舞臺。她在演藝生涯如日中天時,和梅蘭芳結婚,過著深藏金屋的日子。這段時間她專心研餘派唱腔,原來她是從學孫派(孫菊仙)開始走上舞臺的,在上海「大世界」遊藝場唱過「時裝新戲」,婚後,她獨自一人在金屋裡聽唱片模仿餘派雅正精純的唱腔。四年後她結束了與梅蘭芳的感情,專心學佛,也更專心精研餘派。幾年後她有了新的感情依託,對象是上海灘名人杜月笙,上臺演出離她越來越遠了。抗日戰爭時期,她沒有隨杜月笙避居香港,反而一個人在日人統治的北平城,拜在餘叔巖門下,放下一切,跟著餘叔巖和餘的琴師,每天吊嗓練唱。舞臺演出,只在餘派戲被老師和觀眾驗收的場合裡呈現。餘叔巖生命中的最後五年,是她跟隨在身邊,傳承餘派衣缽,孟小冬的唱得到老師認可,餘派傳人身分篤定。1943年餘叔巖去世,她沒有再演出,直到1947年,杜月笙壽誕盛會,她登臺演了兩場同一出戏《搜孤救孤》。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孟小冬在杜壽義演上演出《搜孤救孤》,飾程嬰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搜孤救孤》劇終謝幕

對觀眾而言,孟小冬是餘派代表,她的唱腔、甚至她深居簡出的生活方式人生態度、人品氣韻都是老師的複製品,聽孟小冬的唱,彷彿聽得見餘叔巖孤傲淡雅的品格,是劇中人的性格,也是隱藏在粉墨妝扮後面的演員本人的性情。聽看複製品,是觀眾「來看餘叔巖」的第一層意義。除此之外,還有第二層:餘叔巖晚年不登臺了,但大家都知道他的唱腔境界仍有精進,餘派最高境界無法通過餘本人在舞臺上的演出中看到,唱片之外,孟小冬是唯一管道,從晚年隨侍在側的孟小冬的唱腔裡,應可窺得餘派最高境界的門徑堂奧。

觀眾爭看孟小冬,固然與她的婚姻傳奇有關,但藝術仍是第一前提,而藝術之評量又以「像不像餘叔巖」為前提。京劇名家劉叔詒即說:這戲真給冬皇唱絕了,不但唱腔白口、身段眼神活脫賽如餘老闆,尤妙者,連扮相都酷肖餘老闆。咱們祖師爺賜福給孟爺的真是太厚了!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孟小冬

孟小冬的「杜壽義演」是京劇史上傳奇盛事,孟小冬整個人也是一則神秘傳奇,後她隨杜月笙到香港,在家吊嗓的清唱錄音、甚或幾張側面或背面的照片,都被視為珍品。她在香港收的徒弟趙培鑫、錢培榮和吳必彰,是所有餘派戲迷追逐的對象。趙培鑫來臺後生意失敗因票據法坐牢,出獄後一貧如洗,餘派名票張昭泰竟把他接到家裡奉為上賓,唯一條件就是要他教自己餘派,從孟小冬那裡學來的餘派真傳。

餘孟二人從唱腔、嗓音、氣韻、戲劇詮釋乃至於人生態度,共同形塑了餘派的特殊氣韻:寂寞沙洲冷,這氣韻是戲裡的人生,也是戲外的人格。流派不僅是唱腔,不僅是表演風格,更像是生命風格。

餘叔巖和李少春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餘叔巖與弟子李少春

而餘叔巖的另一位徒弟、比孟小冬早一天拜師的李少春,卻在藝術風格以及人生路向上都和老師不同,京劇相關書籍裡李少春拜師之事再三被提起,而在京劇史上鮮少有人稱他為餘派傳人。其實李少春餘派戲唱得非常好,尤其是老師手把手逐字逐句教的《戰太平》,今天還留有唱片和錄音,頭戴著紫金盔齊眉蓋頂著名唱段,功力非常深厚。

餘叔巖當初肯收李少春這個徒弟,一方面固然是李少春之父小達子李桂春請託,一方面當然也是愛才,愛惜李少春文武雙全。李少春當時十九歲,在父親嚴格訓練之下,文戲武功基礎都非常紮實,能貼一文一武雙出。

李少春真正成名,是在天津一炮走紅。1937年,李桂春一家搬到天津,住在河東新建的樓房裡,李桂春每天督促兒子李少春吊嗓子練功。一天,天津“中國大戲院”經理孟瑞臣來訪,李少春兄弟倆正在排練“鬧地府”。孟瑞臣在一旁看得入迷,故邀李少春到“中國大戲院”演出“四天五場”。 “四天五場”的炮戲都是雙出,一武一文,時所罕見。第一天是“戰馬超”、“擊鼓罵曹”,一段“夜深沉”擊鼓,徐徐有序,博得滿堂喝彩。第二天是“水簾洞”帶“鬧地府”,臺上疊兩張桌子,李少春飾美猴王。用如意金箍棒一撐,飛到桌子上,這種創新武打,當時實不曾見,贏得滿堂紅。第三天“惡虎村”與“打漁殺家”,第四天日場為“八大錘”,李少春前飾陸文龍後飾王佐,夜場“打金磚”,以唱功為主,李少春天生一副好嗓子,武功根基又好,把吊毛、搶背、倒扎虎等表演方式加了進去,邊唱邊翻撲,觀眾看得如醉如痴,非常過癮,場場客滿。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餘叔巖教李少春演《打漁殺家》

餘派老生雖然主要以唱腔聞名,但餘叔巖自己的武功也非常好,他的武老生靠把戲很有名,他膾炙人口的戲裡有一出《洗浮山》,更是老生、武生“兩門抱”,可是,餘叔巖的武功使他在臺上的氣質更趨於靜定,更加沉穩,更不飄忽,武功加強了他在臺上的穩定度,不動如山的有力度的靜;李少春的武戲卻是刀裡來槍裡去,甚至還擅長演猴戲。

這樣的能耐是當初餘叔巖欣賞他的原因之一,但是一旦正式拜師,餘叔巖便要求學生把以前會的都丟掉,從頭學起。靠演戲養家活口的李少春哪裡能做到?他結結實實學了《戰太平》,卻無法放棄舞臺,觀眾對他也有期待,觀眾樂見李少春拜在餘叔巖門下,但觀眾豈能等待李少春用緩慢的速度成為餘派傳人?觀眾想看他把南派武功揉進來的《十八羅漢鬥悟空》,想他《擊鼓罵曹》、《兩將軍》文武雙出。李少春未能遵照老師規定暫停外面演出,邊學邊演、時斷時續,連猴戲都還照樣登場,令餘叔巖很不高興,慢慢師徒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李少春也漸漸不敢再登師父的門了。

餘叔巖和他的弟子孟小冬、李少春

京劇《洪羊洞》 李少春 飾 楊延昭

李少春一直在舞臺上走紅,1949年以後更紅,「戲曲改革」政策推動下,他的《野豬林》、《將相和》、《鬧天宮》、《滿江紅》、《響馬傳》、《九江口》,既符合政治主旋律,又不至於主題先行,藝術性始終高過一切,優異的表演藝術塑造出一個一個突出的人物性格,劇本高潮迭起,每一個唱段都和情節轉折、情緒抒發緊密貼合,戲劇性十足又都文武兼備,1949年以後的李少春,新戲一部接一部,連革命主題超乎一切的現代戲《白毛女》,李少春都能唱出動人的天倫摯愛。李少春的藝術一步一步往高提升,直到《紅燈記》,他參與了主要創作,卻未能擔綱主演,但被批鬥慘死的結局,並未能抹消他在1949年以來在新編戲裡樹立的藝術成就。《野豬林》是開啟當代新京劇新風格的重要轉折點,而李少春在"傳統京劇"和"當代京劇"的轉折點上也佔了重要關鍵位置,是導致京劇"質變"的關鍵人物。

李少春拜師餘叔巖,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向,不像孟小冬,學老師雅正精純的唱,但也複製了老師的生命情調。從餘叔巖到孟小冬與李少春,師徒三人的關係與經歷反映了京劇的文化:流派傳人對於開派宗師,最理想的關係是從形似到神似,到生命風格的整個複製。

此文摘錄於《生命風格的複製--以餘叔巖、孟小冬師徒關係為例論京劇流派的人文意涵》,國立臺灣大學,王安祈教授 轉自:聊京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