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是保家卫国的保障,为何宋朝要“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上下九千年,纵横九万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用人风格。宋代之前的唐、五代,中国动荡不堪,全国上下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军功崇拜,丝毫不亚于现今年轻人对创业和互联网的热情。致使唐朝崇尚武力,这不仅有前朝灭亡带来的经验教训,还有推行的府兵制和武举制的影响。

与之相同,宋太祖夺取后周政权后,下定决心要扭转军人地位达到了高峰的局面。于是,通过解除威望高大的武将的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势,重用文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逐渐发展也是造成宋朝崇文风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宋太宗时期,继续削弱武将的势力,鼓励老百姓们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整个社会都被科举制度所吸引,崇文之风已经形成。

军队是保家卫国的保障,为何宋朝要“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一、唐朝吸取前朝的灭亡的教训采取的武举制和募兵制致使“尚武”风气的形成,宋朝则通过重用文臣来瓦解唐朝留下来的尚武之风

我们都知道,在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时间里,世间动荡不堪。从公元550年,突厥一词便被记载在中国的史书当中。当时仅仅是指漠北的突厥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而到了隋唐时期,突厥开始经常性的侵犯中原地区,给边境的老百姓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隋朝统一 中原以后,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得突厥分裂,削弱了突厥的军事实力。而隋炀帝上位以后,穷奢极欲,致使突厥再次到捕捉机会袭击中原地区,当时的中原地区可谓是混乱至极。唐初以后,开国之君李渊为了减少敌人,恢复国力,定期向突厥献上一些贡品。在纳贡的这段时间,唐朝的压力相当的重,后期有人这么评价李渊:

“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止高祖之心,持之固,养之深,未能顺天下之理,契人之常情……非秦王所能及也。” ——王夫之

由此看来,将边境问题解决是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而通过这么多努力建立起来的气势恢宏的封建王朝必定是刚健有力的,却少不了气血方刚的年轻人。

军队是保家卫国的保障,为何宋朝要“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唐朝前期实行的府兵制相当受欢迎。等到武则天上位,她又创立了武举制作为科举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国家安定,国力开始复苏之后,府兵制就没那么适合国情了。于是,玄宗时期实行募兵制。当时的年轻人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宁愿奔赴战场,靠打仗建立功业,也不愿意做一介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读书。

而且对于平民子弟来说,科举入仕这条路又非常不容易。首先,科举录取率低。其次,参加科举还需要当时的名人推荐。因此,在唐朝的任何时期,都盛行尚武之风。到了唐玄宗后期,才意识到这样的统治方法的不恰当。但唐朝已经被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两大事件破坏的体无完肤。

宋太祖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以后,不断地拉拢吸收文人和士大夫们,削弱武将,重用文臣,培养自己的政治力量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也算是初步奠定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基调。刘诒徵曾对此这样描述: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乎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要使文臣的地位提高,统治者首先想到的是科举考试。在唐朝,平民子弟走上科举之路何其之难。宋朝则增加科录取率举,极力发挥文人的优势,进而扩大文臣的数量。

军队是保家卫国的保障,为何宋朝要“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到宋真宗时期,还亲自鼓励天下人努力读书,批评那些对武功向往的人,让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走向人生巅峰。所谓: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随着大批优秀的文臣涌入,唐朝盛行的尚武之风气逐渐瓦解。

二、宋朝通过重文轻武、以文治国,削弱藩镇的势力,从而将权利转移至中央,想要达到江山的长久稳定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军事实力强大且非常开放的时代,它不仅把边境问题处理的井井有条,而且把外交也处理的友好融洽。当时的统治者坚持民族政策的开放,不断地吸收引进突厥的新鲜血液,为汉族添加了些强健之气。

而宋朝时期的对外战争,时常处于弱势的状态,统治者认为这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于是,通过以文治国来加强人们思想上的统一。首先,解除一些威望较高大将的兵权,让文臣担任知州与通判的职位。加强对国家内部的管理,减弱对外的政策。因为宋太宗觉得:

“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赵匡胤作为一个依靠自己浓厚武将功底成功夺取皇位,建立宋朝的人,深知武将手里有太强的兵权有多么大的破坏性和不稳定性。

军队是保家卫国的保障,为何宋朝要“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藩镇权力的过度膨胀,也是统治者的一大心头事。藩镇节度使不仅仅有着绝对的兵权,而且还掌握着管制区里的财权和贸易控制权等等。所以,削除藩镇的割据势力,用以文治国代替以武治国迫在眉睫。赵匡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完备的官僚制度。

也就是重文轻武的政策,这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祖国大好山河的安定。也正是因为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此政策,后期录取的人也大多是文人,这也就成了宋朝时期的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宋朝首先通过削弱藩镇的凝聚力和权利,使一些权利较高的职位让出来。再通过提高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以填充国家对文官的需求量。宋朝改变唐朝以武治国的方针,将其转化为以文治国来加固政权的掌握,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唐朝兴盛已久的尚武之风。

三、程朱理学的兴起加速了宋朝进入“文官政治”的时代,在它的潜移默化下,整个社会弥漫着崇文抑武的风气,它的本质是让皇帝和士大夫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文臣们缺乏了对武功方面的精神认知,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南宋时期,对外的战争经常失败,差不多丧失了大量的江山,导致整个国家缺乏自信,弥漫着自闭的风气,程朱理学也因此兴起。

军队是保家卫国的保障,为何宋朝要“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程朱理学是内圣之学,按照现代哲学来划分,它应该被分为客观唯心,追求的是内在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圆满。它以天理人欲的对立作为新儒家的价值论,反对人们对个人欲望的追逐。我们看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就会明白,它的本意则是号召统治阶级不要随意放纵自己得私欲,要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避免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在当时,朱熹曾认为唐朝的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练习武功、踢球都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在自己的课堂上面,也会教育自己的学生禁止参加这些活动浪费时间。

这也造成了当时大量的人们把自己生活的重心放到了文学上面,有些本是不适合学文的人,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最后老死窗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世俗的压力,使程朱理学没能使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

军队是保家卫国的保障,为何宋朝要“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虽然程朱理学成功推进了尚武之风向崇文之风的转化,巩固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君主和文臣的利益得到了满足。但我们从武将的角度看一下,统治者不断削弱武将的权利,武将的利益被极致压抑,过犹不及,压抑久了就可能走上反抗之路。

总的来说,程朱理学加速了宋朝的崇文之风,但也使很多人才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对中国的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宋史记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