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清代名臣张廷玉有这样一句名言:“官不在众,在乎得人”

,意思是国家官员不在于数量多寡,而在于用人是否恰当得体。古往今来,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衰更替,往往离不开官职体系的清明与否。倘若官职体系层级分明,官员任命量才使用,那么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如果国家的官职体系繁多复杂,大小官员不能各司其职,那么这个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北宋关外风貌图


北宋“冗官”的根源:“官职不通”

历史上将这种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官职体系称之为“冗官”,北宋即是典型。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唐朝时期每年录取的进士一般为三四十人,而到了北宋时期则动辄好几百人。”短短167年的时间内,北宋王朝共招录进士17300多人,这让面积仅为盛唐三分之二的北宋如何承受?而且这仅仅是招录的进士,除此之外还有王室子弟、世袭人员,以及其他推举、撰录和任命的官员。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每年需要花费的俸禄银两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北宋虽富,何以承受?

北宋“冗官”现象如此严重的根源只有四个字:“官职不通”。何为“官职不通”,意思就是“官是官,职是职;官泛而职滥。”这是北宋官职体系的最大特点,也是弊端所在。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宋太宗画像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所使用的都是将“官”和“职”二者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一种官职体系。通常情况下,所任命的官员必须要承担所在职位的责任,从职责大小来定名位和俸禄。北宋则不同,宋朝统治者将“官”和“职”区分开来任命,“官是官,职是职。”很多官员拿着高额俸禄,却“挂名不做事”,基本上除了领俸禄就无所事事;而真正做事、承担责任的官吏则被称为“职事官”,通常情况下俸禄待遇远不及“挂名官”,这样一来就难免会产生矛盾,到最后导致“职事官”心生不满,从而懈怠懒政,加速了宋王朝覆灭的脚步。

北宋的“冗官”情况,可以从唐宋时期的中上级武官:防御使、团练使、观察使这三种官职身上得到印证。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中兴改革之臣王安石


见微知著:从北宋“三使”窥探北宋冗杂的官职体系

防御使全称“防御守捉使”,诞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多设置于边塞重镇。唐朝防御使的职责通常情况下是负责一州(或一镇)的军事防务,也有负责数州(镇)军事的防御使,称之为“都防御使”。唐朝至五代,防御使一职是名副其实的本州最高军政长官,往往由本州刺史或者节度使兼任。

北宋时期沿袭唐代官制,依然保留了防御使一职,但却在本质上产生了重要变化,名存实亡。北宋虽然在各州设置了防御使一职,但却是虚衔官吏,没有固定职责、固定人员,最后导致各州防御使只领俸禄而不做事,甚至连防御使本人都不驻本州。中央财政每年花费大量金钱豢养这批防御使,却无法带给国家任何效益,有百害而无一利。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宋辽“澶渊之盟”


武则天圣历元年,北部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常有觊觎中原之心。为防其南下,武周王朝在河南河北一道筹备组建武骑兵团,而统率这支精锐骑兵团的正是“防御团练使”,简称“团练使”。武周时期的团练使和唐朝后期的团练使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武周王朝是局部性暂时设立的个别部队军事长官;而唐朝后期则变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州郡最高军事长官,甚至兼领数州乃至十州军事,

别名“团练守捉使”。

宋朝时期沿袭唐制,在各地设置团练使,以总督本州军事事宜。但是随着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北宋王朝逐渐出现了一种“文官掌兵”的局面,团练使一职也就成了虚职,属于一种有官无职,光拿俸禄不办实事的官职。比如小说《水浒传》中所描述的大量团练使,整天就是吃肉喝酒、无所事事,其实这也是真实历史中的北宋团练使状况。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宋朝士兵风貌


观察使一职,顾名思义就是督察辖区军事事宜的一种官职。观察使的最初形态名叫“采访处置使”,唐朝初期为了能够掌控地方军事事宜,监督地方军政大员,从而在每道、各州设置观察使,不定期前往辖地进行巡察。到了唐朝中期,观察使一职逐渐从任职不定期、人员流动性高的临时性官职演变为地方上一种常设、固定高级武官。其地位仅次于节度使和州刺史,个别地区也会由节度使兼任。

到了北宋时期,观察使一职开始被架空,各州郡虽有此官、却无实职,同防御使、团练使性质相同,属于是有官名、有俸禄,但无实际职责的官吏,北宋称之为“寄禄官”,唯一有用的一点就是下级武官可以通过观察使一职升迁为高级武官,有名而无实。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靖康之难”中的金国骑兵


北宋冗官政策:从“杯酒释兵权”到“强枝弱干”

北宋时期严重的冗官现象,让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走向崩溃边缘。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北宋军事事宜就一直掌握在文官手中,而且地方政府基本不具备常备军队的管辖权力。这样一来就导致北宋王朝面对对外战争时期经常处于被动局面,一旦遭遇少数民族政权突袭,地方无兵力可以抵抗、中央想要派兵支援又需要长途跋涉,战斗力、机动性大打折扣,难求一胜也在情理之中。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北宋冗官结构图


北宋时期冗官现象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强枝弱干”政策。宋朝初期得益于“强枝弱干”的选官任职政策,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地方上军事实力的大幅度削弱,也导致了北宋“弱军”、“弱兵”的不良现象,最终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处处挨打,可以说是弊远大于利。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盛唐弱宋: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冗官制度

对比唐宋两朝,唐朝在同周边民族的战争和地位变迁中,自始自终都处于强势有力的一方,固然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动摇根基,倒也是内乱而不是外侵。反观宋朝,除了北宋末年各地大起义之外,基本上无内乱可寻,而在面对外族入侵时,却节节败退,“澶渊之盟”、“靖康之难”,一次又一次惨遭外族蹂躏,毫无尊严可言。唐宋两朝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官职体系都是“换汤不换药”,宋朝经济文化相对而言还要更加繁荣,造成如此差距的根源就在于北宋“寄禄官”制度的冗官现象。武官虽众,却无大用;士兵虽广,却无战心。这就是北宋王朝的军事现状,岂有不败之理。

北宋王朝覆灭的根源:“强枝弱干”政策下“重文轻武”的冗官局面

唐朝疆域图


从“武官三使”到庞大的官职体系,北宋朝廷等于是用庞大的财力物力豢养了一大批“光拿钱不办事”的虚衔官吏;而踏踏实实办事的下层官吏却举步维艰,最终导致吏无责心、兵无战心,将北宋王朝一步步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