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历史研究者对于宋朝“重文轻武”这一政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其中认为

“重文轻武”这一措施是导致宋朝走向灭亡的学者不下百人,虽然宋朝最后走向灭亡的确和“重文轻武”这一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对于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之初实施“重文轻武”这一措施的举动,虽不能说流芳百世,但也不至于遗臭万载;更何况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政治局面中本就是符合国情的,有利于中央王朝的稳定,再者说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生,且他能成功称帝是离不开跟随他的那一批武将支持,所以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是不可能打击武将的,只是在文臣和武将相对而言,宋太祖更想提高文臣的地位,但是对于武将绝无打压之意。

虽然在史记中有许多描述宋朝时期武人地位低于文人的例子,但是这种现象也是从宋仁宗时期才开始显现的,所以说宋朝后期国富兵弱的原因只不过是后代统治者的“锦上添花”,丢失掉了宋太祖赵匡胤最初思想的本意。以至于过于打压武将,抬升文臣地位;而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产生“重文轻武”这一思想的主要原因和当时的政治需求脱离不掉关系;

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一、“重文轻武”的产生的主要原因

1、前车之鉴——顺应时代的需求

历史的河流是一直往前走的,在这其中经历了无数个朝代,每一朝代都是不完美的,会遗留下一系列的问题,而时代的进步便是后人在继承上一代人留下来的优良文化外也要不断的修改前人所犯下的错误,弥补前人的不足,宋朝便是这么一个朝代。

在唐朝中后时期,因为失于对武将权利的分割,导致武将势力增大中央权利分散;最后形成藩镇割据,天下四分五裂,尤其是在五代时期,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武将十分受皇帝器重,更何况在五代十国时期,往往都是“天子兵强马壮而为之”

中央王朝对于各藩镇势力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因为他们只要稍有不如意便能起兵造反,王朝更替只在一瞬之间,更何况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凭借自身的军事力量,发动陈桥兵变

从而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所以他对于武将权利过大会造成的隐患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才会在宋朝建立之初,不急着去收复“幽云十六州”,也不急着去统一十国;而是选择了“杯酒释兵权”将武将的权利分解,以防止武将威胁中央集权;解决唐末时期留下的政治弊端。

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2、统治者维护政权稳定的策略

其次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初稳定政权的重要方法;在古代万事讲究一个名正言顺,而“赵氏起家什伍,两世为裨将,与乱世相浮沉,姓字且不闻于世间。”

由此可见赵氏与正式皇家一脉来说,属于乱臣贼子,并且是发动兵变建立的王朝,名不正言不顺不服之人自然很多;而为了自己的王朝长久延续下去,并且巩固自己的政权,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实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在消弱了武将权利,避免了各地方势力割镇为王的现象;同时又通过科举及恩荫制度,来招收大批文臣,形成新的政权;并将文人的福利待遇提高,让文臣形成“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将文臣和君主集权化为一派,利益一致,最后死心塌地的为宋朝的君权服务;让他们有窥视王权之心,却又不想让自己成为逆贼的境地。

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二、“重文轻武”的具体表现

宋朝为了实施这一思想,分别对文臣和武将两方势力作了一系列的改变,想要清楚的分析宋朝时期的“重文轻文”具体表现,就得从

“重文”“轻文”来看;

1、轻武的具体表现

宋朝时期,为了避免武将军事权利过大从而影响中央集权威胁王朝,宋太祖赵匡胤便设立枢密院——三府机制,其中三府分别为殿前司、侍卫步兵司与侍卫马军司分别负责保护皇帝、对外打仗、以及保护京城的职能;而枢密院——三府机制的建立则让兵权分散。

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因为据史料记载:“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于枢密院;凡统制、训练、番守、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

从这里我们便可得知,管理军队的最高级别便是枢密院,但它虽掌管兵符,有调兵之权却无掌管军队的权利,而三府有掌管军队的权利,却无调兵之权,两者相互牵制,并且如果需要外出打仗,其将领是由皇帝临时指派,且将领的长官一般也是文臣担任,三者都听命于皇帝,为皇帝负责,这样极大的维护了皇权的集中,避免了再次出现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现象。

除此之外,宋太祖在军队编制上也做了相应的改变,分别把军队划分为了禁、厢、乡、藩四种兵种。而其中的禁军更是直属皇帝管辖,进一步稳固了统治政权;

且据史料记载在宋太祖时期“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兵,简其骁勇者升为上军,并命诸州长史所部兵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网。”

由此可见,宋太祖赵匡胤只是“轻武”但并未忽视掉军事力量的储备,毕竟宋朝的军队数量一直都是成上升状态,只是在军力上为了防止武将权利集中,从而威胁到自身的政权而已;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更戌法”实施;这一政策的实施更加的减少了将领的权利,因为在这个制度下,兵将是互不相识的;

2、重文的具体表现

牵制了武将的势力当然也得提升文臣的权利,为了提升文臣的地位,宋朝大力实行科举制度,并且扩展了科举对象范围以及考试录取名额,当然有放松的地方便也有抓严的地方,对于科举制度的考试监考也更加严格,并遵循“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极大的提升了考试的公正公平性,也因此涌出了一大批文人;其中就包括文天祥、范仲淹

等名人;

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其次除了扩增了录取人数外,也对文臣的地位做了极大的提升,首先是宋太祖赵匡胤说过“宰相需用读书人”,这对于天下读书人是极大的鼓励,其次宋太祖曾立碑写道“不许杀士大夫和上书言谏者”由此可见,在宋朝文臣的生存地位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三、前期“重文轻武”的合理之处

宋朝建立之初推行“重文轻武”,乃是当下制度所需,并且因为这一制度的推行,宋朝的教育行业得到了推广,涌现了一大批教育政治家;除此之外,宋朝的经济也达到了封建王朝之最,清明上河图便是最好的证明;再则天下可以在马上打,但是却不可以在马下治,治理天下文人大夫便是首要之选;宋太祖赵匡胤深知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才会推行“重文轻武”之策。

在宋朝之前,人们都是不屑于读书的,因为在唐末时期有着“用第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的说法,所以在宋朝时期书生极少,而为了维护政权,就必须让文臣代替武将的位置。

但是据史料记载“宋太祖欲更用士人,而有司所选终不及数”,所以当时文人的数量远远达不到所需要求。因此为了让百姓重新恢复读书的意愿,宋太祖便只能提高文人的地位,以达到吸引更多读书人入朝为官来稳定政权;

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其次便是宋朝建立之前是五代时期,那时候的文人极少有出路,因为在战火连天的时代只有武力才是出头之路,所以部分有才之人都隐藏于山峰之间,而在时期儒家文化受到冲击,各路将领野心大于良知,所以才会造成五代时期战火不断,而一个刚建立的王朝想要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将领造反的原因;那便是重新建立臣子心中的君臣之道,让儒家思想重新回归,培养一批爱国忠诚之士

;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方法是有效,因为在宋朝时期的确出了文天祥、岳飞等忠心爱国之士;所以在宋太祖时期推行“重文轻武”这一举措是合理的。

四、后期宋朝兵弱产生的原因

既然推行“重文轻武”这一政策是合理的,又为何会造成宋朝后期兵弱的局面;这一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宋太宗时期开始的,因为宋太祖时期虽“重文轻武”,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武将在宋太祖时期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宋太宗是在宋太祖病危之际篡位夺权的,因此他需要战绩来树立自己的地位,但是在对辽的战争中屡屡惨败,所以在军事这一块始终为超越宋太祖,这也就造成了后期对于武将的打压。

其次在宋太宗时期,为了防止“将在外军令有所授、有所不授”的情况出现,他更改了军事作战方式。

据史料记载“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予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逆上旨。”

由此可见,宋朝的将领是没有独立作战的权利的,他只能根据中央下达的指令指挥作战,也是在这个时期,武将在作战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且据资治通鉴记载:“柰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戎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

由此可见在宋太宗时期,战胜则是帝王自生的功劳,而战败则是主将的责任;在加上当时实施“将从中御”,宋太宗赋予了监军极大的权利,这更加的限制了武将的行动权利,导致了武将不愿出征,消极备战的现象;所以可以说在宋太宗时期,武将不仅主观能动性受到了限制,地位更是受到了极大的贬低。

当然除了武将地位受到贬低之外,宋兵羸弱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兵制,宋朝兵队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庞大;

这是由于募兵制造成的;但是如此庞大的兵队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这也和当时的募兵制有关,当时的招募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些难民、盗贼以及罪犯;而由于王朝对士兵的不重视,导致百姓皆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正常人家的子弟往往是不会去当兵,这就造成军营中的士兵良莠不齐,难以管理,所以作战力不高;其次宋朝的兵制是终身制的,招募进去的士兵在军队起码得呆上四十多年而能够为国家作贡献的时间最多也就二十多年;其余时间国家的养着这一批士兵,这就造成军队老兵居多,战斗力弱,最终形成“冗兵”的现象;

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五、总结

由上可知,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推行“重文轻武”那是局势所需;符合当时的政治条件,有利于政权稳固;且宋太祖时期,文臣武将的地位只是相对的,对于武将并没有贬低他们的地位,他们在王朝中依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前车之鉴:从局势入手分析,谈赵匡胤“重文轻武”是合理之举

因为在宋太祖时期,依旧需要南征北战;在这里武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此可见在宋太祖时期推行的“重文轻武”策略并没有给当时的王朝造成坏的影响,反而稳定了政权,防止了藩镇割据势力的出现;只不过在宋太宗时期,对“重文轻武”这一策略进行了“锦上添花”,过分的压制甚至贬低武将地位;并且限制了武将作战的主观能动性,使将领空有一腔才华,却无施展之地;最后导致宋朝兵力衰弱的局面;因此我们便可知道,在王朝中,文臣武将两方势力旗鼓相当是稳定政权的最好办法,如果任由一方独大,哪么对于王朝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