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为何不顾“前车之鉴”,执意联合蒙古灭金?

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宋联金灭辽,结果在征辽期间,暴露了大宋帝国的“外强中干”。最后,北宋反被金所灭。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百余年后,南宋会重蹈覆辙,再次联蒙灭金?真的是因为“宋金世仇”吗?其实,南宋政府并不像我们大家想象的如此“幼稚天真”。细究南宋联蒙灭金的过程,南宋一直很清醒,而金国又犯下了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错误,导致南宋最后无奈“联蒙灭金”。

一.昏君金宣宗南迁与南宋的应对之策

南宋理宗为何不顾“前车之鉴”,执意联合蒙古灭金?

金宣宗完颜珣

金宣宗完颜珣,是金国倒数第二位皇帝,昏庸无能,刚愎自用。他登基的时候,河北地区除了首都金中都、真定、大名等城市外,其余地区均被蒙古铁骑攻破、蹂躏。当时,蒙古的军队主要以抢掠为主,因此只是霍乱河北,兵锋不及河南。于是,懦弱无能的金宣宗动了南迁北宋旧都汴京以避蒙古锋芒的心思。金国迁都汴京后,南宋君臣反应甚大,一来对金国迁都北宋旧都感到愤怒,二来对如何应对金国南迁之后的宋金形式展开讨论。时为宋宁宗在位期间,朝堂之上遂分为两派:

第一派,以沂王府(即后来的宋理宗)旧人真德秀为首,他认为蒙古新兴,是为大患,金国已经行将朽木,不久就会崩溃,如果还给金国岁币,将会被蒙古耻笑。应该停止给予金国岁币,并且把这些岁币用于加强自身国防。

第二派,以未来理宗朝宰相乔行简为首。他认为蒙古极其强悍,足以灭掉金国。金国昔日是仇敌,现在则是阻挡蒙古的屏蔽,唇亡齿寒。所以,应该继续给予金国岁币,让金国能够维持下去,替南宋挡住蒙古。

宋史·真德秀传:彼方奔窜不暇,何捍御之足言?岁币之数,不为不厚,足以募勇敢,足以旌战功。自今以往,边防于此取办,国威由此复振。

宋史·乔行简传: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故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谴使予币,可使为吾捍御。

站在后世的角度看,这两派都有各自的道理,并且,这两派均承认一个事实,即蒙古是未来的大患。可见,在宋宁宗朝,南宋就已经认识到了将来宋蒙必有一战,这就和北宋末年徽宗朝“联金图辽”有了本质不同。而两派的分歧点在于,真德秀派认为金国已经不行了,宋要靠自己来抵御未来的蒙古。而乔行简派认为金国百死不僵,还可以被南宋借用来抵御蒙古。宁宗朝宰相史弥远是支持乔行简的,但在朝堂上,支持真德秀的甚多,从“宋金世仇”角度来看,真德秀的建议也更容易在舆论上占优势。最终,史弥远采取了折中办法,即依旧给岁币,但削减数目。但是,金宣宗拒绝了南宋削减岁币的要求,于是南宋彻底断绝给予金国岁币。

南宋理宗为何不顾“前车之鉴”,执意联合蒙古灭金?

宋宁宗赵扩

二.金宣宗南侵宋:“联金抗蒙”彻底成为泡影

在南宋朝廷犹豫对金政策时,金国却出乎意料的全线进攻南宋。原来,金国南迁汴京后,金国故地白山黑水、辽东、河北等地彻底沦陷,任由蒙古铁骑横行。仅凭河南、陕西不足以供养金国尚有的几十万军队。于是,金宣宗产生了“取偿于宋”的想法,即攻打南宋,用南方领土补偿北方的领土损失。金国将领们也盲目自信,认为金军打不过蒙古,打南宋还是绰绰有余的。于是,在宋宁宗嘉定十年,金国以宋断绝岁币为借口,在西致大散关,东至淮河流域宋金漫长的国境线上,开始对南宋进行全线进攻。这时候,成吉思汗正进行第一次西征,留下木华黎经营汉地,此时金国如果出兵河北,实力完全超过木华黎,很大可能会光复河北。但是金国君臣畏蒙如虎,根本不敢北上,只是分封了九个地方豪强,在河北骚扰蒙军,史称“封建九公”。

面对金国的全线进攻,南宋朝堂有人建议恢复岁币。但是此议一出,立刻遭到所有人的反对。毕竟金国已经今非昔比,即“堂堂大朝,卑辞厚礼,谨奉垂亡之国,自示削弱,谁不侮之”,再卑躬屈膝的求和定会遭到邻邦耻笑。一向主和的宰相史弥远,接连给前线将领写信,要求谨慎出战,争取和金国议和,但是南宋各站区边帅纷纷置之不理,积极迎战。这场战争,从嘉定十年一直打到了嘉定十七年,一直打到金宣宗驾崩、金哀宗继位才结束。金国初期有所进展,但旋即得而复失,南宋全线反攻,双方形成拉锯。七年南侵战争,金国国力大损。史载,“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尽丧”。金国多位名将战死,曾经出色抗蒙的完颜阿邻战死于蜀口,一时之勇将黄掴阿鲁答被宋朝俘虏。

这场战争,直接带来了两个影响。第一,使得南宋“联金抗蒙”彻底成为幻想。本为世仇,又添新恨,无论从舆论还是实情考虑,南宋政府都不会再联合金国。第二,金国浪费了宝贵的七年时间用兵于南方,而北方彻底被结束西征的蒙古消化吸收,封建九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此,金国和蒙古的军事态势,变成了类似北宋末年宋金之间的态势,金国只能被动防守。而身后的南宋也虎视眈眈,金国腹背受敌。

三.宋蒙结盟之间的一波三折

成吉思汗在世时,就深知宋金世仇,企图利用这一点,绕过金军重兵防守的潼关、黄河,借道灭金。谨慎的宋朝一直拒绝,甚至发生了将蒙古使者捕送金国的事件。但是,由于金国的南侵,南宋为了减轻压力,开始与蒙古频繁接触。而蒙古正在全力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也害怕金国突袭河北地区,所以双方开始了谈判。

嘉定十三年、十四年,宋蒙两次商议对金战略,蒙古想和南宋一起夹击金国,但是南宋忌惮曾经联金灭辽“宣和结约”的教训,并没有同意,只是希望蒙古在河朔地区牵制金军,减轻南宋压力。

蒙古甚至归还北宋旧物宋哲宗玉玺,意图博得南宋的好感,唤起宋对金的仇恨。这时,淮东战区主帅贾涉上书宰相史弥远,说:“昔之患不过亡金,今之患又有山东忠义与北边,宜亟图之。”北边,指的就是蒙古。其实早在嘉定九年,真德秀就上书宋宁宗明确指出:“鞑靼之在今日,无异昔者女真方兴之时,一旦与吾为邻,亦必祖述女真已行之故智。” 可见,南宋朝廷一直对蒙古有着清醒的认识。金宣宗的南侵,虽然使宋朝“联金抗蒙”策略失败,但是南宋并不想让金国灭亡、直面蒙古。

嘉定十七年,金国末帝金哀宗继位。金哀宗停止南伐,着手改善与宋朝的关系。宋蒙关系瞬间转冷。结果蒙古强攻宋境四川,大肆杀戮,虽然宋朝夺回失地,但此事导致宋蒙关系跌至冰点,史称“丁亥之变”。这时,宋朝也换了君主,宋理宗登位。理宗宝庆三年,成吉思汗病逝,留下了著名的“假宋灭金”的遗言。蒙古窝阔台继承大汗位之后,考虑到“丁亥之变”后宋蒙的冷淡关系,于是没有遵行成吉思汗的遗言,改为多次正面强攻潼关、黄河,结果均告失败,迟迟进入不了金国的核心河南地区。

元史 本纪第一: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邃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南宋理宗为何不顾“前车之鉴”,执意联合蒙古灭金?

蒙古大汗 窝阔台

于是,假道宋境灭金的策略再次被窝阔台启用:窝阔台从正面进攻,拖雷率军,自凤翔过宝鸡,渡渭河,假道南宋四川境内沿汉水而下,进入河南。南宋自然拒绝蒙军入境,结果,拖雷的军队一举突破南宋四川防线,成了“武力借道”。宋朝蜀帅桂如渊坚决执行史弥远的忍让政策,结果处处被动,宋朝军队虽然顽强抵抗,但是仍旧一败涂地。宋朝赖以生存的蜀口防线遭到极大破坏,“三关之外,生聚一空” ,“千里之地,莽为丘墟”。新任蜀帅李真上任后,着手收复了失地,收拢溃军,才逐渐又建立起了蜀口防线。

进入河南的拖雷军,在四川经过与宋军苦战后,本已经是强弩之末,被金国统帅完颜合达十五万大军包围在三峰山。结果完颜合达贻误战机,被拖雷趁着大雪一举击溃。金人早已不是那个在寒冷的白山黑水之间游牧渔猎的民族了,一场大雪使得金军"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而蒙古军则擅长在寒冷天气下作战。从此,金国最后的主力丧失殆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四.金哀宗图蜀:春秋大梦,身死国灭

南宋理宗为何不顾“前车之鉴”,执意联合蒙古灭金?

金哀宗完颜守绪

经历了三峰山之战后,金哀宗于南宋绍定五年丢弃汴京,逃到了蔡州。此时,蒙古再次向南宋提议,共同出兵灭金。同年,汴京投降,金国已经行将灭亡。面对蒙古抛出的橄榄枝,南宋朝廷上主战派第一次占了上风。原因很简单,此时再联合金国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南宋朝廷执政的史嵩之依旧很谨慎,只是派出了使臣,与蒙古商议,并不准备出兵灭金。

就在南宋犹豫不决的时刻,已经逃到蔡州、对宋一直友善的金哀宗,居然做起了让陕西残存金军进攻四川,“进取兴元,径略巴蜀”的春秋大梦。他认为四川天险,宋军不堪一击,只要占据四川,就可以关起门来割据一方。不得不佩服金哀宗此时的脑洞大开和垂死挣扎之心。殊不知,金哀宗这一举动只是加速了金国的灭亡。经历过“武力借道”后,南宋领略到了蒙军的强悍,同时也极力不想让蒙军觉得自己软弱可欺,故而也想找机会展示一下自己重建的蜀口防线。于是,在金军开始进攻四川后,名将孟珙主动出击,大破金军。

这时候,金哀宗才如梦方醒,以“唇亡齿寒”之理联系南宋,请求援助共同抗蒙。史嵩之征求孟珙意见,孟珙支持出兵灭金。

因为,此时联金,已经没有任何利益可言,一起灭金,还可以一洗“靖康之耻”,使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根本而言,南宋并不具备坐观成败的实力,既然与金国在四川已经大打出手,还不如趁金国灭国之际,使南宋尽可能的获取利益。从后来宋军“端平入洛”的行动看,南宋此时确实有想趁蒙古还无力控制中原之时,尽可能的恢复中原故地的想法。最终,史嵩之被孟珙说动。

绍兴六年十月,孟珙领兵两万,携军粮三十万石,与蒙军联合攻打蔡州,宋军破南门,金哀宗自缢,金国灭亡,立国119年。

五.总结

“联金抗蒙”没有实现,金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南宋朝廷对蒙古可谓忌惮甚深,从一开始就把蒙古比作北宋末年的金,一直在避免犯北宋“靖康之耻”的错误。在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有过“联金抗蒙”的幻想,在金宣宗南侵的情况下,幻想破灭,但也没有轻易与蒙古联手,贸然灭金。直到金哀宗图蜀、金国即将灭亡之际,宋朝才出兵给了金国最后一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