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大腸和豌豆的生死相擁,造就川菜名菜“肥腸豆沙湯”

川人愛吃豬,對豬身上的每個部位都能物盡其用,豬肉、豬排骨、豬蹄子這些主力自不必說,無一不能做成美味佳餚,即使是腸腸肚肚這些難登大雅的替補,也能變化出千百般姿態,讓人牽腸掛肚。

豬大腸和豌豆的生死相擁,造就川菜名菜“肥腸豆沙湯”

燒肥腸

川人把豬大腸稱為肥腸,可乾煸、可火爆、可清燉、可紅燒、可涼拌、可粉蒸、可香滷,川渝各地皆能見到川味肥腸的身影,像江油肥腸、南充肥腸都是出了名的,一碗紅燒肥腸或者一碗蘿蔔燉肥腸,配上一碗帽兒頭乾飯,再來一小碟泡菜,就可以吃得呼兒嗨喲。

在眾多的肥腸菜餚中,有一道“耙豌豆肥腸湯”顯得很特別,它的湯不見底,沒有蘿蔔燉肥腸的“清白”,它的色彩寡淡,沒有紅燒肥腸的光彩奪目,雖然同樣被“粉子”所包圍,但它卻沒有粉蒸肥腸的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切都源自肥腸與耙豌豆的生死相擁。

豬大腸和豌豆的生死相擁,造就川菜名菜“肥腸豆沙湯”

拌肥腸

已故的唐振常先生,這位被日本學者稱為“上海史研究第一人”的學者,卻是地道的老四川,也是資格的吃家。二十多年前唐老就在書中纏綿過耙豌豆肥腸湯,當時準備為他再現這道兒時美味的,是另一位有“飲食菩薩”之稱的車輻先生,結果卻因車老沒買到耙豌豆而錯失良機,唐老只能在回憶裡打打精神牙祭。

和許多民間川菜一樣,耙豌豆肥腸湯也是脫胎於早年挑擔販賣的川味小吃,後來經川菜廚師改良入選為川菜名菜,給它取了個正式名字叫“肥腸豆沙湯”,這樣一改其意自現:“耙”是川話,形容極軟,在本地通行無阻,但外地人往往不太明白,改為“豆沙”,自然更能讓人心領神會,可謂是雅俗共賞了。

豬大腸和豌豆的生死相擁,造就川菜名菜“肥腸豆沙湯”

碗碗肥腸

對不喜食豬大腸的人來說,除了健康顧慮之外,可能最大的原因還在於心理障礙,畢竟這個傢伙的出生太不乾淨。所以,廚師們也對它格外關照,用鹽揉搓,用清水淘洗,由內往外翻過來撕盡雜質,反覆如此數次,直到把腸子洗得白白淨淨,聞不到一丁點異味之後才開始進行烹飪。

製作時,先把洗白的肥腸用沸水煮二十分鐘,撈出來用刀把兩頭修剪規整,裝入大碗,放鹽、料酒、花椒、蔥、姜和少許清水,上鍋蒸三個鐘頭,看到肥腸起皺皺就表示蒸到位了。

豬大腸和豌豆的生死相擁,造就川菜名菜“肥腸豆沙湯”

煸肥腸

如果買不到現成的耙豌豆,就用幹豌豆自己做,提前十二小時用溫水泡起,泡漲後再放入鍋中,加水用小火㸆兩個鐘頭,㸆耙為止。不過這時還不能直接用,要放在漏瓢中過濾,用手把豌豆泥從瓢孔中壓出來,殼肉分離衣落去,千淘萬濾始見沙

鍋置旺火,放豬油燒至七分熱,把豌豆泥下鍋煸炒幾分鐘成為豆沙,放鹽和雞湯,用勺背把豆沙按散在湯中,燒開打去浮沫。

豬大腸和豌豆的生死相擁,造就川菜名菜“肥腸豆沙湯”

濃濃的豆湯

把蒸好的肥腸切成小段(注意不是切片),倒入鍋內與豆沙同煮,這時就會看見潤如瓊脂的豆沙慢慢的鑽進腸體,不一會又裹著腸油湧將出來,來來回回地糾纏,反反覆覆地撫慰,豆沙掏空了肥腸的油膩,肥腸吸附了豆沙的綿軟,它們已離不開彼此了。

舀入碗中,撒上薑汁水和蔥花,上桌,開整。

豬大腸和豌豆的生死相擁,造就川菜名菜“肥腸豆沙湯”

肥腸湯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