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气很大的大名府后来怎么不见了?

于无声处34


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

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五代唐曰兴唐府,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是宋朝的陪都,当时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金朝时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解放后,曾建大名市。

大名境内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

“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661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子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地名金冠。

“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782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为“府”。于是“魏州”之名就改为“大名府”了。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声,“大名府”名就开始于此。大名县原来是,唐是元城、贵乡两个县。两个县治与魏州州治同在一个城郭里。魏州改名为大名府了,县名未变。

“大名县”名开始于五代后汉。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认的,仍名魏州。923年李存勖即帝于魏州,国号唐(史称后唐),年号同光。,为取吉兆,将魏州改为兴唐府,把元城县改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至后晋,又把兴唐府改为广晋府,广晋县未变,把兴唐县复改为元城;至后汉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认为“汉”已代“晋”,府名县名再叫广晋是不适宜的了,于是追缘唐朝日悦魏州改名之意,将广晋府改为“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元城县名未变。《资治通鉴》后汉纪三中载:“乾佑元年—….改广晋(其中有府、有县)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县)。”这是以“大名”命县名的第一声。是“大名县”名的开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县。

大名府、县名称,自后汉乾佑经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个朝代基本未变,大名府名直到民国二年废府改道未变,元城县于民国三年并入大名县,大名县名一直传续至新中国成立。民国二十三年版本《大名县志》沿革说,按中有一句话:“田悦与后汉以‘大名’称府、称县者,不过籍卜堰一言而为之说耳”。

行政区划

大名府为清朝初期直隶省总兵驻地,顺治初年置大顺广道,雍正初年改为清河道,雍正十一年复置。起初大名府领一州十县,即开州(今河南濮阳)、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今河南濮阳辖县)、清丰县(今河南濮阳辖县)、东明县(今山东菏泽辖县)、长垣县(今河南省省直管县)、内黄县(今河南安阳辖县)、滑县(今河南安阳辖县)、魏县、浚县(今河南鹤壁辖县)。雍正三年,割内黄县、滑县、浚县(濬县)分隶河南省彰德府和卫辉府;乾隆二十三年,分魏县并入大名县和元城县。至此,大名府辖一州六县,即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滑县、东明县、长垣县。

据《五代志》记载,公元360年,东晋时期的前燕在该县当时一个叫贵乡的地方设置了贵乡郡和贵乡县,这是封建统治者在贵乡县地域设置郡、县的起始。不久,郡、县相继撤消。到公元535年,东魏统治者在贵乡县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了贵乡县。43年后,即公元578年北周统治者把贵乡县治迁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新中国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这里设置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经初具规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设置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魏州一带的统治。

金-大名府路等(公元1189)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还在这里设置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复称魏州。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派遣节度使,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新中国的聊城市,贝州在河北南宫一带,卫州在河南汲县一带,相州就是新中国的安阳。可见,当时魏博节度使的领辖范围已经达到黄河以北涉及冀鲁豫三省的许多地方。唐朝后期僖宗时,魏州城方圆80里,已经是那个朝代有相当规模的大都市。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但没有得到唐朝官方认可,这是大名县古代拥有大名府称谓的开始。此后的60多年间,大名府几经易名。公元948年,后汉统治者重新确定了大名府的称谓。自此,直到这座城池在十五世纪初被洪水吞噬。

十一世纪初,宋朝北方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东京,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话:

“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吕夷简的意思是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碰见了强硬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就是说,她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于是新建的陪都北京成为宋朝第四个京城,史称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虽然没有唐朝时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宫城,周有3里,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庆历八年(1048年),于大名府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

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大名府城,结束了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

明清时期大名府城

如今,在大名县大街、鱼营两个村庄的地下,仍然有挖不尽的残砖碎瓦。在前东门口、菅庄、蒋庄、铁窗口,沙堤等村周围,还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的痕迹。前东门口有几十户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墙上。这片民居有个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大名县城,在历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据县志记载,北京大名府的遗址就在新中国的大街乡。这个乡的驻地大街村,历史上曾经叫旧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东门口、铁窗口、南门口、北门口四村,曾是这座古城的四道城门。


九五人生


大名府:以大运河通航,交通十分方便。'城市繁荣兴旺而出名,大名府历史上曾四次建都但经历时间不长。曾七次做为陪都,兴旺时期城市人口迖到110万人。曾为大都市,当过直隶省省会。曾辖管三府十一州,既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一度成为北方重镇。解放前夕还曾是地级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铁路的诞生代替了水运交通。大名未通铁路而被历史淘态。成为一个贪穷落后小县城但至今人们不是忘它的过去辉煌。


用户8843093003592宋


大明府早前一般是指的济南,因为大明湖

而得名。

  大明湖位于济南大明湖公园中,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面积甚大。大明湖北岸的小沧浪亭西洞门的两旁,挂着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写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道出了济南柳、荷、湖、山辉映一体的独特风貌,成为游览济南的人争相欣赏的名句。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对于济南的风土人情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比较出名的故事有,水浒传中众英雄齐聚大明府,的故事。

还有一个地方明叫大明府也叫大名府。 大明府     大明府也叫大名府。   今称大名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全县面积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万亩。全县辖6个镇,14个乡,651个行政村,人口73万。   大名县属黄河冲积平原,黑龙港流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漳河、卫河、马夹河三条河流横贯全境,全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适合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和各类干鲜果品的种植。   大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大米汤剧乐号


哈喽题主,以鄙人绵薄之力,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曾经的大名府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所谓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庆历二年所建陪都,史称“北京”。公元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世的中原政权就失去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后来的北宋。为了抵御辽(契丹)的进攻,北宋决定构筑防线建设军府,由于大名府离北宋都城很近,是北宋最后一道防线,因因此地位十分重要,1042年,北宋在大名府设立陪都,成为五都之一。


失去了军事地位防御地位的大名府辉煌不再

1127年,北宋灭亡,大名府成为金国领土,此时的大名府处于金国腹地,不需要作为军事防御来用,因此失去了军事地位,地位开始慢慢下降。

元朝建立后施行行省制,行省制划分区划是要求地域犬牙交错,并且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打破了依山川顺大河的规则,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例如把汉中划归了陕西行省,四川行省门户洞开),因此,一开始作为军事作用的大名府就更不可能被重视,地位进一步下降。

黄河大水,大名府毁于一旦

1401年,黄河改道,大名府整体被大水淹没,今天的大名府是明代重新修建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大名府已经不是宋代那个“北京大名府”,而是明代修建的一座普通州县,清代设立直隶省,省会是保定(大名府曾担任过两年省会,迁到保定说明大名府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图为大名府遗址】

建国后大名府地位进一步下降,最终成为河北一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治理黄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省之间设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区、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的西北部组成,下辖了6区56个县,管辖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历史上的大名府被彻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销时,原来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区却并未“回归”,作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换”,河北省获得了原属河南省彰德府的涉县、武安市及临漳县,而原属大名府的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等地被划入河南省濮阳地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彻底夺走了大名府作为地区市的所有条件,剩余的大名县最终成为邯郸地区的一个县直到今天。


外星人复活


曾是魏州前朝字,楼台犹是古陪京

“北京大名府”又称“魏州大名府”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它曾历经9个朝代,1042年。它的声名扬于宋,毁于明朝的一场洪水中。它的遗址,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城东北5—25里处(今大街乡一带)。

宋仁宗庆历二年将大名府建成陪都,史称“北京”。水浒传一百二十回中,有十八回都提到了一个地方——大名府,杨志、索超、卢俊义、燕青等人没少在大名府溜达。《水浒》是这样描绘大名府的,“城高且地险,堑阔且濠深”;“人 物极尽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 国”。当时人口达百余万,可谓国际大都市。

大名府的历史变迁

1、东晋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把元城县(今大名)的一个乡——贵乡,从元城县分离出来,另建贵乡县,县治设在孔思集寺(今大街乡一带),这是北京大名府的前身。同时建贵乡郡,郡治也在这座城。

2、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馆陶西部复置贵乡县,县治在古赵地。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因古赵城庳湿,移贵乡县治于贵乡废治的孔思集寺。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这里建起了魏州,州治、县治同廓,从此这座名城得以复生。

3、隋朝时期

隋朝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魏州改为武阳郡,郡治仍在这座名城里,当时管辖14个县。隋大运河使武阳郡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枢纽中心,造就了商业大都会的地位,武阳郡遂成为天下六雄之一。

4、唐代后期

唐代后期,出现了历史上的“藩镇割据”时代。骄横跋扈的叛将们,联起手来闹藩独,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魏博镇,首府在大名府,是河北三个藩镇中最强大的一个,也是闹藩独的领头羊。魏博节度使田悦抗拒唐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此后位于卫运河畔的大名府成了本区域7000年历史上继邯郸、邺城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心城市。

这座城池此时已经非常繁华,从内向外有皇城、罗城、大城三层,罗城周长40里,大城周长80里,河北道、魏州、魏郡的治所及总管府、大都督府、魏博节度使等先后设在此城,管辖过河南、山东两省古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全国除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第三大城市,人口密集,超过百万。田承嗣、何进滔、罗弘信三大家族都先后据此城割据一方,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以皇帝规格行事。

5、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时,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在大名府登帝位。李存勖,出生于公元885年的晚唐,他和他的父亲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占据河东。彼时,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温牵制围困,地盘、兵力都不及朱。李存勖劝说“凡事都有盛衰规律,我们三代尽忠于王室,纵使势力衰微无法报效也问心无愧。物不及则不反,恶不及则不亡。现在朱温已有了篡位之心,陷害忠臣,妄称神灵暗助。但依我看来,他已经走到了极点。”

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普及下,朱温废掉唐哀帝在洛阳称帝建立后梁。就在第二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袭晋王位。915年,后梁所辖的魏博兵变,李存勖乘势占领魏州,兼领魏博节度使。至此,尽有河北之地。

公元923年4月,李存勖在大名府筑坛祭天,登位称帝,国号为唐(后唐),年号同光,都名“东京”。 12月,迁都。降大名府为副都。此时期天雄军节度使、东京兴唐府、邺都广晋府、大名府的治所,都先后设在此城。

在今天以大街村为中心半径3公里的轨迹上,分布着南门口村、东门口村、北门口村、铁窗口村、城角村、堤上村。据考这些村名都与这座地下之城有关。而居住在这些村子的村民们,在翻建房屋时,还能捡拾到宋代五大窑的瓷牌,地表1.5米处即可发掘出当时的建筑基址。

6、北宋时期

在北宋澶渊之盟后的第38年,机遇再一次垂爱了大名府。

契丹人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汴梁,满朝文武慌了。有主议和的,有主迁都的,这时,打小辅佐仁宗的丞相吕夷简站了出来,谓:“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景德之役非承与济河,则契丹未易服也。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宋史》)敌人尚远,为何总干这些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儿呢?他说,如果学着别人迁都洛阳,契丹人轻轻松松就能渡过黄河,不仅让人家看不起,城池也保不住。应该建都大名,离着敌人近点儿,还能表现出皇上亲征的决心。

早在公元1006年,北宋名相寇准就曾“知天雄军镇守大名府”。大名府作为北宋国都汴梁的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此时的大名府作为黄河北面一座军事重镇,掌控黄河以北大片疆土,把守着南渡黄河的通道。宋真宗曾评说:“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亚然北门,壮我中华。”(宋《大诏令》)。

这样一座曾做过五代时候后唐都城,做过后晋、后汉、后周陪都的大名府,如今升格为北宋陪都,都名“北京”, 于是,国中便有了以开封府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以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以大名府为北京的“四京”之称。

宋朝陪都大名府的规划和建设日趋雄伟壮美:外城在原来80里的基础上收缩为48里,建有9门2座水关。宫城周长3里,建有3大门2小门。宫城内有4殿7门楼,宫城外是左右4厢23坊,“其势略如都城”。此时期河北路,河北东路治所及安抚使均驻此城。

7、金、南宋时期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金讹里朵攻陷大名,又过了两年,投降金兵的景州人刘豫被金立为儿皇帝,建都大名府。国号大齐,年号“阜昌”。

“今立刘豫为子皇帝,既为领国之君,又为大朝(金朝)之子。见大朝使介,惟使者,始见,问起居与面辞,有奏则立,其余并行皇帝礼。”

大名府又做了国都,却多少带着屈辱。而在外族入侵面前,大名人民掀起了金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抗起义。

8、元时期

征服人心远非像征服一座城池那样容易。金人的经营并不长命,满打满算也不到百年的时光。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凶悍的铁骑踏破大名城的平静,然而百姓得以保全,并没有出现生灵涂炭的惨烈,人心悦服。

公元1279年,设大名路总管府,辖三州五个县。这片土地上先后变成总管府和大名府路,但已没有了当年作为陪都时的气度与雍容。那个辖11州5个军的陪都已经默默镶嵌在厚厚的城砖里,消失在无情的岁月中。

9、明朝时期 大名府结束风云的历史

明建文三年即公元1401年,流经大名府及其附近区域的大大小小的河流中,漳河水与卫河水的规模与气势可称第一,发起威来也是厉害无比。不幸正在那一年降临,这一年漳河河的洪水暴发得格外猛烈,大名府城抵挡不住,堤防在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溃决了。

很短的时间内大名府城便陷于一片汪洋之中。恣肆的河水淹没了民居,淹没了寺院,淹没了地表的一切。千几百年来的经营,一瞬间被湮没……

结记

金元以后,为路为道为府,虽为区域中心但影响远不如从前。这座名城在1042年中,走过了从城邑到别都,从县治历州郡而都城的自豪,也经历了从国之都城降落为道为府为县的无奈落寞。

1952年平原省撤销时,原来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区却并未“回归”,作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换”,河北省获得了原属河南省彰德府的涉县、武安市及临漳县,而原属大名府的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等地被划入河南省濮阳地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彻底夺走了大名府作为地区市的所有条件,剩余的大名县最终成为邯郸地区的一个县直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