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打眼會不會發生,往往就是在交易發生前的一分鐘裡決定的。那瞬間雖短,考驗的卻是收藏者的心態、心理素質以及經驗等很多東西,而往往起決定作用的是心態,也就是收藏者是否要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選擇博弈。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鑑定畢竟是一種眼學,是對比、淘汰、排列,當經驗夠用的時候,買進真東西的把握就會大一些。而當收藏的經驗不夠,遇到一件無法用你的經驗和知識去解讀的東西,你又認為機會不等人,一旦錯過就沒有了,那麼你就不能不進行一次博弈了,這種博弈的結果往往就是打眼。很多人就是這樣,可以不懂,但不能不買,買回去再翻書、找人看,發現買錯了就扔床底下了。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表面看,中國收藏大軍有7000萬人,遠遠大於造假者,但是收藏行為是一種個體行為,也就是說,收藏者在市場中進行收藏買賣時,實際上一個人來面對龐大 的造假群體,孤軍奮戰,帶有博弈的性質——收藏者就是眼界再寬,也有看不到的死角。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那根一夜暴富的神經被撥動了

遭遇打眼的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心態失衡,渴望一夜暴富。收藏市場裡的賣家大多瞄準的就是這種心態,那些各種版本神乎其神的故事也都是用來撥動收藏者這根神經的,一旦這根一夜暴富的弦被撥動了,那麼收藏者也就肯定栽裡面了。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更為要命的是,很多收藏者往往不懂裝懂,尤其是在最後一分鐘內,明明自己不明白,卻偏偏裝成很懂的樣子,賣家就勢引著收藏者走,收藏者還順著坡爬,感覺飄飄然,放鬆了警惕,最終打眼。實際上,真正懂行的買家往往是裝成不懂的樣子,哪能裝懂啊?

虛榮心萬萬要不得

由於中國藝術不僅崇古,而且傳承的方式是從模仿開始,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客觀環境使得打眼有著一定的必然性。搞收藏有出於喜歡的,有投資的,有為了謀生的,有兼而有之的。收藏的提高過程是一個由愛好到心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悟性差一些就會出現打眼。

收藏者都有這種感覺,當看見某一件東西時,會特別喜歡,愛不釋手,往往就是在最後一分鐘內由於無法割捨而發生打眼。或者,有的希望賺大錢,當看到一個機會甚至會傾其所有,孤注一擲,而這些人往往是有一定水平的。像民國時一些大藏家都有過打眼的經歷,其結果就傾家蕩產,演變成了悲劇。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一些收藏者之所以在最後一分鐘沒有挺住,就是因為虛榮心在作祟。這些收藏者往往覺得自己懂點門道,商販一捧,甚至周圍的商販都過來聯起手這麼一捧,自己就下不來臺了,等買回去這後悔啊,可是越是這樣越有苦難言,說不出來,也不好意思回去找人家——都是自己給人家吹牛講課,人傢什麼都沒有說啊。所以,要收藏就要心如靜水,虛榮心萬萬要不得。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到底什麼人才打眼?

打眼誰都免不了?

首先說什麼人不打眼,我的看法是,只有一種人不打眼,那就是從來不動收藏念頭的人。只要進入收藏圈,免不了打眼。不過不同水平的人情況也有不同。

比如說專家,一輩子就在某個領域研究,有學識有水平,但由於工作與年齡等原因,對市場的瞭解沒有對學術瞭解得那麼多,尤其是不瞭解市場造假,因此他們用學術上的造詣來與造假者交鋒也會敗下陣來,而且,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多被造假者利用,反過來欺騙研究者。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而對於初學者,由於水平以及市場經驗都不足,往往就是不懂,一個故事就給忽悠了,很容易打眼。對於有一定市場經驗的收藏者來說,他們覺得自己不含糊,常常表現出很強的個人英雄主義,賣家一察言觀色,就勢一忽悠,他就把假的當真的給買回去了。這裡面的關鍵是兩條,一是豐富自己的知識,二是千萬要客觀地看東西,不能太主觀了,一旦主觀了,那離打眼就不遠了。

不懂裝懂的人是一支大軍

在我們的收藏市場裡,最容易被打眼的人有兩種,第一種是外國人。他們不瞭解我們收藏市場的情況,也不知道行情,他們習慣把國內的市場和國外比,覺得東西便宜,從出發點上來說,他們也不是為了投資,主要是自己的興趣,花3000塊錢買雙三寸金蓮鞋就覺得很高興。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第二種容易打眼的人就是不懂裝懂的人。他們往往會學到一點收藏中的術語以及概念,強調文物文獻中某一些特徵,靠著這些特徵和術語概念買東西。他們就不想想,你知道玉器裡有“開口笑”,那造假者就不明白嗎?這些收藏者滿嘴術語行話,比如,說瓷器內壁沒黑點就說“沒飛著灰”,聽起來好像很懂行,但實際上這些只是概念,是空的,收藏是實打實的,真正做收藏的人對於一些細節觀察得很具體,描述也實在,是不玩這些術語概念的。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不懂裝懂也就罷了,還買東西,尤其是自作聰明地侃價。我就見過一位老兄,他看中一件紫砂壺,賣家開價1萬塊,這老兄就開始侃,侃到了80塊——1萬都能侃到80了你還買啊?老兄覺得自己挺有本事,80塊買下了,等到隔壁一看,15塊錢一把。我們以前有過一個分析,認為平均每20個收藏者中間就有一個好為人師者,全國7000萬收藏者,大量似是而非的理論充斥市場,使市場越發不透明,打眼打得一塌糊塗。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收藏者往往喜歡把自己和專家比,想弄明白專家打不打眼,實際上,普通收藏者與專家的區別不是水平的問題,而是所處位置的問題。專家高高在上,佔據著有利地形,徵集到假東西的可能性極低。與專家比,民間收藏者容易打眼,但這也是他的優勢,他打過眼,交過學費,生存了下來,藏品流動了起來,他會比專家更瞭解市場。

最忌諱傷筋動骨的打眼

作為初學者與一般收藏者來說,在收藏市場裡花點錢,買點東西,其實質也就是娛樂,眼力再差、再打眼也傷害不大。像我的鄰居有喜歡收藏的,說買了點東西要我過去看看。我一看一問,有幾十塊錢的,有百十塊錢的,最貴的不超過500塊錢,一大堆東西,算算加起來也不超過1000塊錢,以他的收入水平,這些東西全是假的,那也就是娛樂了。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真正收藏所最害怕的是傷筋動骨的打眼。能夠發生這樣的打眼,往往是有一定水平的,甚至往往就是專家,所以我們說,“眼力好”也容易出毛病。目前,收藏群體中有一個打眼最大人群,就是成功人士,各種新富階層,他們資金雄厚,出手很猛。這些成功人士起初往往還單幹,自己認識幾個圈裡的商人就敢買東西,又把古玩藝術品作為投資途徑,往往用上千萬元的投入換一屋子假東西。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後來這些人學精了,開始找“柺棍”,讓一些有名的專家或者經紀人幫他們買,而由於這些專家、經紀人的水平本身就參差不齊,有的專家徒有虛名,有名氣沒知識,有的有知識沒經驗,有的是某門類的專家不瞭解跨行門類,有的就是和商人互相串通,凡是造成重大損失,甚至發生重大案件的,往往就出現在這一領域中。所以,作為一般的收藏,主要以閒錢為主,要指這生活或想著賺大錢,很容易出問題。

打完眼的東西哪兒去了?

相當部分的人不承認打眼。

一般來說,收藏者打完眼把東西弄明白以後也就一扔一放,有的人可能從此就不玩了,有的就會堅持下來,通過打眼也長進了,把打眼的東西當作一個標本、一個參照物放起來。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還有一部分人看中的是經濟效益,也就是想辦法把打眼的東西推入社會,進入市場,又去考驗別人的心態、學識……打眼還有後來人,一棒一棒傳下去。有的就此開店,有的去擺攤,懂行的人一看什麼都不是,不懂的就又跟著湊熱鬧。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承認打眼的,儘管他們對於這些東西也是將信將疑,介於信與不信之間,但是畢竟為之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錢,他們就把東西當作寶貝供著,希望有那麼一天有“神人”一樣的專家出現,全部認同他的東西。你說他的東西不錯,他給你端茶倒水,對你特熱情,你要是說他的東西有問題,那他立馬冷言冷語……這部分人的心態已經出現了問題,他們還會繼續按照他們的方式買東西,繼續打眼。

古玩市場:打眼,那一分鐘是怎麼回事?

傳統的北京收藏者如果打了眼往往就扔床底下,不言不語,自己不願看,也不願給藏友看並說自己花了多少錢,更不願拿到市場上,覺得丟臉。

識假辨假是收藏者必須要邁過的第一個門檻,你要正視它才能跨越它。有的收藏者很有身份,也買了半輩子東西,但沒一件真東西,他就是一輩子沒有跨過這個檻,帶著這樣執迷不悟的腦袋去買東西,上當打眼在所難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