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该不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问题:朱熹该不该被钉在耻辱柱上?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不自觉就哑然失笑,怎么有这么多喜欢把别人钉上耻辱柱的人。一个民族历史耻辱柱上钉满了人,也不见得是什么光彩的事吧。

朱熹该不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朱熹雕像

历史实在是太矛盾了,就拿朱老夫子来说吧,作为孔孟以后儒家最为尊奉的圣人,有资格在文庙里啃冷猪头的人,在传统中国,这可是牛的不得了的待遇。可是偏偏有那么多绯闻,又是勾搭尼姑做小妾,又是儿子死后趴灰让儿媳妇怀孕的。这些野路子的传说,朱圣人活着就已经有了,他没有承认,当然也没有否认。野史上提到皇帝问这事儿的时候他的反应,用了八个字:“面有惭色,无所对应”,我们后人姑且选择不信吧。毕竟在人家下三路上做文章,不仅无耻,而且无聊。

跟一般人的想象不同,作为读书人,温良恭俭让的圣人之道朱熹是看不上眼的,他有着心狠手辣的一面,他最推崇的是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杀伐决断。朱熹做潭州知州的时候,有天他突然接到一封来自京师的密信,原来是好友赵汝愚告诉他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已立嘉王为今上,当首以经筵召公。”意即光宗皇帝已经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王,新天子马上就要召您入京担任御前讲席,您老人家时来运转了。

朱熹当然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他马上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把密信藏入袖中,对身边人绝口不提,以最快的速度拉出监狱里的囚犯,迫不及待的下令全部处理。死刑刚执行完毕,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诏书就送到了,然并卵,人已经处理掉,无人可赦了。可能朱熹怕这些囚犯出狱后再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抢先下手,让他们罪有应得,后世曾国藩杀人如麻的时候,胡林翼安慰他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也是这个意思,似乎没什么好指责的。

朱熹该不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朱熹家训

但是,另一件事儿可就赖不掉了。宋朝法律规定官员不得狎妓,台州太守唐才常请客吃饭的时候请了营妓严蕊来助兴,俩人喝了杯酒,和了几首词。结果,道学先生朱熹抓住不放,把严蕊抓起来打个半死,非要人家承认跟太守有不正当男女关系。没成想,严小姐女中丈夫,抵死不认。这下娄子捅大了,严小姐虽是个青楼女子,但会写诗,能做画,官口相传,就成了名满天下的才女,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女神。

于是朱熹成了众矢之的,朝野上下物议汹汹,纷纷要求朱熹给个说法。看到不好收场了,舆论压力下,皇帝派出岳飞的儿子岳霖为钦差重审此案,最后严蕊无罪开释,唐才常官复原职,朱熹落的个灰头土脸,道学先生帽子摇摇欲坠。这件事后来被元朝人编成了曲子《误风尘》,朱熹恶意诬人的罪名算是稳稳坐实了。

在人们的理想中,圣人的人设就该是个没滋没味的木头人偶,可以像孔子一样颜值低,也可以像颜回一样穷困潦倒,但是一定不能跟女人有绯闻。《论语》里有一篇“子见南子”,孔圣人周游到了卫国,会见卫灵公夫人南子,这个女人“美而妖”,是当时知名的狐狸精。会见时中间隔着帘子,孔圣人只是听见了声音没看到真容。这就引起了弟子们的强烈不满,子路作为资深弟子,首先出来发难质问孔子,逼得孔老师连连对天发誓“天厌之,天厌之”。

朱熹该不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朱熹题写的“孝”字

朱熹做为孔孟传人,按道理他是不能有绯闻的,圣人的死穴,就是说他跟某个女人有不清不楚的关系。朱熹把“存天理,灭人欲”当做理学的终极目标,他并不反对人生而为人的正常需求,而是尊重它。他说,正常饮食,是天理,非要山珍海味,就是人欲。正常夫妻关系,是天理,非要三妻四妾,就是人欲。朱熹要灭的是贪婪的私欲,正常“食色性也”他是不反对的,在他这里,道德还没有绝对化。

朱熹是有很多莫须有的绯闻,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圣人,圣人不是供台上的泥塑土偶。很多时候,人们都会一厢情愿把某人想象成自己理想中偶像,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等到突然有一天,发现其实偶像跟我们一样,也要吃喝拉撒睡,也有很多低级趣味的时候,精神世界就坍塌了。朱熹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于想象中的偶像,他有不清不楚的绯闻和污点,似乎私德有亏,但这都不是重点,朱熹真正影响后世的,是他对理学开创性的继承发展,编撰《四书》,把儒家理论系统化。到了朱熹这里,儒学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和影响力,后世每一个中国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朱熹的影响,这才是他成为圣人的原因。以影响力论,朱熹是不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