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的唐朝诗人

至圣先师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中国几千年来文人的终极追求目标。闪耀千古的大唐诗人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沁人心脾的唐诗,而且个人在仕途上也真正做到了“学而优则仕”。

在大唐盛世的唐朝诗人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高官,有的甚至身居宰相高位,现就这些杰出代表作一下解读。

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在唐朝杰出诗人中,先后出现元稹、张九龄、上官仪、韦庄、李绅等位居宰相的杰出代表。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九岁能属文”、“年少有才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宫中称他为“元才子”,宰相令狐楚称赞他为“今代之鲍、谢也”。唐宪宗在位的时候,元稹的最高职位是膳部员外郎。唐穆宗上台后,立即提升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不久,又任命元稹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第二年“竟排群议”,顶着很大压力任命元稹为宰相。

学而优则仕的唐朝诗人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

学而优则仕的唐朝诗人

上官仪(608年-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成为宰相。麟德元年(664年),皇后武则天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告发。当时,唐高宗常被武则天压制,对她已有不满,意欲将她废为庶人,便密召上官仪商议。上官仪道:"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高宗便命他起草废后诏书。武则天得到消息,向高宗申诉辩解。高宗又不忍废后,因怕武后怨怒,便道:"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同年十二月(665年1月),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上官仪曾在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谘议参军,与王伏胜一同事奉过李忠,因此遭到诬陷。不久,上官仪下狱,与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

学而优则仕的唐朝诗人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天佑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谥"文靖"。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当 然,还有王右丞、杜拾遗、杜工部,高常侍、刘宾客、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一大批杰出诗人高官。

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