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的唐朝詩人

至聖先師孔子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是中國幾千年來文人的終極追求目標。閃耀千古的大唐詩人不僅為後人留下了沁人心脾的唐詩,而且個人在仕途上也真正做到了“學而優則仕”。

在大唐盛世的唐朝詩人中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詩人高官,有的甚至身居宰相高位,現就這些傑出代表作一下解讀。

宰相,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在唐朝傑出詩人中,先後出現元稹、張九齡、上官儀、韋莊、李紳等位居宰相的傑出代表。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歲的元稹與大他八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併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從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九歲能屬文”、“年少有才名”,是個才華橫溢的人,宮中稱他為“元才子”,宰相令狐楚稱讚他為“今代之鮑、謝也”。唐憲宗在位的時候,元稹的最高職位是膳部員外郎。唐穆宗上臺後,立即提升元稹為祠部郎中、知制誥,不久,又任命元稹為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第二年“竟排群議”,頂著很大壓力任命元稹為宰相。

學而優則仕的唐朝詩人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被譽為“嶺南第一人”。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闢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

學而優則仕的唐朝詩人

上官儀(608年-665年),字遊韶,陝州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人,唐朝宰相、詩人,才女上官婉兒的祖父。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上官儀升任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成為宰相。麟德元年(664年),皇后武則天引道士入宮,行厭勝之術,被宦官王伏勝告發。當時,唐高宗常被武則天壓制,對她已有不滿,意欲將她廢為庶人,便密召上官儀商議。上官儀道:"皇后專橫,海內失望,應廢黜以順人心。"高宗便命他起草廢后詔書。武則天得到消息,向高宗申訴辯解。高宗又不忍廢后,因怕武后怨怒,便道:"這都是上官儀教我的。"同年十二月(665年1月),武則天指使親信許敬宗,誣陷上官儀、王伏勝勾結廢太子李忠,圖謀叛逆。上官儀曾在李忠的陳王府擔任諮議參軍,與王伏勝一同事奉過李忠,因此遭到誣陷。不久,上官儀下獄,與兒子上官庭芝、王伏勝一同被處死。

學而優則仕的唐朝詩人

韋莊(約836年- 約910年),字端己,漢族,長安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詩人、詞人,五代時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天佑四年(907年),韋莊勸王建稱帝,任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定開國制度,舉薦張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終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諡"文靖"。宋代張唐英撰《蜀檮杌》曾高度評價:"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當 然,還有王右丞、杜拾遺、杜工部,高常侍、劉賓客、水部張十八員外等一大批傑出詩人高官。

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