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百夫,胜作一书生",唐朝"侠"文化的盛行

中国悠久的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这便是"侠文化"。这一文化起源于上古之时,又经春秋战国和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后,于唐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在唐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唐朝的"侠文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善恶观,还使得关于"侠"的道德和伦理准则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随着历史的发展,"侠义精神"在逐渐地为全民接受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融入到民族文化当中,并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从春秋战国到唐朝的历史进程中,王朝更迭交替的变化,使得"侠"的内涵始终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并在唐朝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随着群雄逐鹿的局面的形成,养士之风盛行,所以"侠士"这一特殊群体迅速壮大。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刻画的剧孟等游侠形象,是最早的一批侠士形象。因这些形象所具备的可贵的品格,也成了后代侠士们的榜样。

到两汉期间,由于政权的斗争和打击政敌的需要,侠士的性质也就失去了先秦时期的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更是向"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的"豪强"身份的方向发展。而这种转变,到三国魏晋时期更甚,更多的只是为了可以步入官场而刻意地行侠仗义,因而变得更加的功利性,也就逐渐变为政治斗争的棋子。


唐朝时期,"侠文化"再次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首先就是属于早期的侠士观念开始再度复兴。其次就是和"侠"密切相关的道德和伦理准则关系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解决。此时,侠的特点又开始和精神进行了融合。最后,这种融合在唐诗中得到了高度的展现。


二、稳定的政治局面、社会环境、政治制度以及文学上的推动,促使着"侠文化"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为侠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封建管理体系在一次次的王朝更迭中,渐趋完善。至唐朝时,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和文化繁丰等,显示了封建政治体系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所存在的诸如侠士一类的群体,已失去了社会基础的支撑。所以,此时的侠士也转变了和政府作对的行为方式,转而将"功成"与"身退"作为自身最高的精神追求,即入世以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之后再从富贵脱身,而追求心灵的自由。这种追求的转变,使得侠义精神逐渐的为全民所认可,并不断地积淀于民族文化中。

(二)这一文化的出现也与唐朝采取的政治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在隋朝末年之时,各地的起义是此起彼伏。这些侠士们也不甘寂寞,纷纷参与起义。不少人投于李阀门下,因而为唐朝的开国立下汗马之功。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中央对于民间的侠士保持着宽容的态度,"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之后,唐朝府兵制的推行和武举制的设立,以及唐王朝所采取的拓边、对外进行战争的方针,更是的进一步地促使了尚武风气的盛行。这些制度和方针政策的推行,为侠士的存在,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护,使得他们不再处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地位,而是在坚持大义的前提下,逐渐融入到法制之中。这种身份的转变,也为侠士之风的纳入文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 唐朝诗人们在对先人的感悟和在文学上的助推带来的影响

由于唐朝具有特定的文化氛围,故而为侠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因而,对于有唐一代来说,其有关"侠"的作品不胜枚举,并逐渐成为受人追捧的文学范式。所以对于"侠"的诠释,更是日趋完善,呈现出精神化的趋向。从唐代的侠诗中可以发现 , 在诗歌中有很多积极入世的侠士形象的出现。可以说,这些形象成为了整个社会中的人们心目中所向往的英雄的形象。所以这些形象所带来的影响,始终贯穿于整个唐朝社会。不仅仅是在思想上,更有在行为上,甚至是在意识形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因而唐代的侠文化也就更趋于丰富。


三、"侠文化"和儒家文化虽然表现形式上有着差异,但在一些方面仍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唐代,由于经济的繁和国力的强盛,所以百姓有着一种强烈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他们也渴望在这一朝代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所以,在将自己的英雄之梦放在这些侠士身上的同时,不仅形成了诸如肝胆相照、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等宝贵的精神品质,也抒发了仕自身的不平之声。因而,在唐诗的侠文化之中,也可以看到其与儒家精神的契合。

积极的爱国之情和入世之心体现的极为明显。由于唐朝是一个极为开放的时代,不仅各种思想兼容并蓄,而且文化也是高度的融合。唐代百姓所拥有的自豪感,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往往有着极高的忠诚与热爱之心。同时,百姓对于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的追求也是极为热切。从这一点来看,这中态度和儒家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主张相一致。

此外,唐诗中也可随处见到英雄豪侠的形象。通过这些形象,百姓们不仅抒发对于时事的看法,还表达对于侠义气节以及在边塞立功的向往之情。由于整个社会有着极为浓厚的尚武风气,就使得许多人不愿通过正常的科举出仕,而是希望以边塞立功的方式来封侯拜相。也是因为这种风尚,促使唐诗产生出了极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边塞诗歌与游侠诗歌。同时,推动着儒家精神实用化的转变,促使儒家精神的完善和弘扬。

再者,侠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样,倡导"肝胆相照、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取向。从侠士的角度来说,"义"是其核心的追求,他们将"义"的价值放在生命之上,甚至可以为此而放弃生命。侠士对于"义"的高度推崇,也是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些诸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优秀品质。

最后,则是不平之声的抒发。在中国古代,所提倡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追求。于是国家就成了人们关照自身人生价值的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准。而唐代人们的"怀才不遇"的心态,又与儒家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总之,唐诗中的"侠文化"所体现出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自我价值能否实现的实现关切之意,都与儒家的积极的入世精神是相契合的。虽然"侠文化"与儒家思想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即前者所强调的是对于个性的高度认可和张扬,而后者则是对于个性的规范和约束。但但可以看到的是,侠士的肩上有着儒家的使命,侠士的行为也有着儒家的追求。只是侠士采取的方式更激进一些,儒家则是平和中庸一些。这种"侠文化"与儒家精神的高度契合,也正是对于积极入世的精神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武侠史》

《史记》

《全唐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