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百夫,勝作一書生",唐朝"俠"文化的盛行

中國悠久的文化中有一種特殊的文化,這便是"俠文化"。這一文化起源於上古之時,又經春秋戰國和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演變後,於唐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產生了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在唐詩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唐朝的"俠文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善惡觀,還使得關於"俠"的道德和倫理準則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隨著歷史的發展,"俠義精神"在逐漸地為全民接受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融入到民族文化當中,併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從春秋戰國到唐朝的歷史進程中,王朝更迭交替的變化,使得"俠"的內涵始終處於不斷變換之中,並在唐朝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隨著群雄逐鹿的局面的形成,養士之風盛行,所以"俠士"這一特殊群體迅速壯大。而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刻畫的劇孟等遊俠形象,是最早的一批俠士形象。因這些形象所具備的可貴的品格,也成了後代俠士們的榜樣。

到兩漢期間,由於政權的鬥爭和打擊政敵的需要,俠士的性質也就失去了先秦時期的那種特立獨行的精神,更是向"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的"豪強"身份的方向發展。而這種轉變,到三國魏晉時期更甚,更多的只是為了可以步入官場而刻意地行俠仗義,因而變得更加的功利性,也就逐漸變為政治鬥爭的棋子。


唐朝時期,"俠文化"再次出現了新的發展變化。首先就是屬於早期的俠士觀念開始再度復興。其次就是和"俠"密切相關的道德和倫理準則關係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解決。此時,俠的特點又開始和精神進行了融合。最後,這種融合在唐詩中得到了高度的展現。


二、穩定的政治局面、社會環境、政治制度以及文學上的推動,促使著"俠文化"在新的條件下進一步發展,並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穩定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為俠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的封建管理體系在一次次的王朝更迭中,漸趨完善。至唐朝時,國家統一、政治開明、經濟繁榮和文化繁豐等,顯示了封建政治體系達到了一個高峰。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上所存在的諸如俠士一類的群體,已失去了社會基礎的支撐。所以,此時的俠士也轉變了和政府作對的行為方式,轉而將"功成"與"身退"作為自身最高的精神追求,即入世以建功立業、功成名就,之後再從富貴脫身,而追求心靈的自由。這種追求的轉變,使得俠義精神逐漸的為全民所認可,並不斷地積澱於民族文化中。

(二)這一文化的出現也與唐朝採取的政治制度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

在隋朝末年之時,各地的起義是此起彼伏。這些俠士們也不甘寂寞,紛紛參與起義。不少人投於李閥門下,因而為唐朝的開國立下汗馬之功。也正是因為這一緣故,中央對於民間的俠士保持著寬容的態度,"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之後,唐朝府兵制的推行和武舉制的設立,以及唐王朝所採取的拓邊、對外進行戰爭的方針,更是的進一步地促使了尚武風氣的盛行。這些制度和方針政策的推行,為俠士的存在,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護,使得他們不再處於法律與道德的邊緣地位,而是在堅持大義的前提下,逐漸融入到法制之中。這種身份的轉變,也為俠士之風的納入文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三) 唐朝詩人們在對先人的感悟和在文學上的助推帶來的影響

由於唐朝具有特定的文化氛圍,故而為俠文化的孕育和發展提供了極為深厚的現實基礎。因而,對於有唐一代來說,其有關"俠"的作品不勝枚舉,並逐漸成為受人追捧的文學範式。所以對於"俠"的詮釋,更是日趨完善,呈現出精神化的趨向。從唐代的俠詩中可以發現 , 在詩歌中有很多積極入世的俠士形象的出現。可以說,這些形象成為了整個社會中的人們心目中所向往的英雄的形象。所以這些形象所帶來的影響,始終貫穿於整個唐朝社會。不僅僅是在思想上,更有在行為上,甚至是在意識形態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化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因而唐代的俠文化也就更趨於豐富。


三、"俠文化"和儒家文化雖然表現形式上有著差異,但在一些方面仍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並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在唐代,由於經濟的繁和國力的強盛,所以百姓有著一種強烈的自信心與責任感。他們也渴望在這一朝代中,實現自己的抱負與理想。所以,在將自己的英雄之夢放在這些俠士身上的同時,不僅形成了諸如肝膽相照、捨生取義和殺身成仁等寶貴的精神品質,也抒發了仕自身的不平之聲。因而,在唐詩的俠文化之中,也可以看到其與儒家精神的契合。

積極的愛國之情和入世之心體現的極為明顯。由於唐朝是一個極為開放的時代,不僅各種思想兼容幷蓄,而且文化也是高度的融合。唐代百姓所擁有的自豪感,使得他們對自己的國家往往有著極高的忠誠與熱愛之心。同時,百姓對於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的追求也是極為熱切。從這一點來看,這中態度和儒家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主張相一致。

此外,唐詩中也可隨處見到英雄豪俠的形象。通過這些形象,百姓們不僅抒發對於時事的看法,還表達對於俠義氣節以及在邊塞立功的嚮往之情。由於整個社會有著極為濃厚的尚武風氣,就使得許多人不願通過正常的科舉出仕,而是希望以邊塞立功的方式來封侯拜相。也是因為這種風尚,促使唐詩產生出了極具代表性和影響深遠的邊塞詩歌與遊俠詩歌。同時,推動著儒家精神實用化的轉變,促使儒家精神的完善和弘揚。

再者,俠文化和儒家文化一樣,倡導"肝膽相照、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取向。從俠士的角度來說,"義"是其核心的追求,他們將"義"的價值放在生命之上,甚至可以為此而放棄生命。俠士對於"義"的高度推崇,也是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些諸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優秀品質。

最後,則是不平之聲的抒發。在中國古代,所提倡的是"士為知己者死"的追求。於是國家就成了人們關照自身人生價值的能否實現的重要標準。而唐代人們的"懷才不遇"的心態,又與儒家文化中的"學而優則仕"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總之,唐詩中的"俠文化"所體現出的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自我價值能否實現的實現關切之意,都與儒家的積極的入世精神是相契合的。雖然"俠文化"與儒家思想又有著極大的不同,即前者所強調的是對於個性的高度認可和張揚,而後者則是對於個性的規範和約束。但但可以看到的是,俠士的肩上有著儒家的使命,俠士的行為也有著儒家的追求。只是俠士採取的方式更激進一些,儒家則是平和中庸一些。這種"俠文化"與儒家精神的高度契合,也正是對於積極入世的精神的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國武俠史》

《史記》

《全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