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傳國玉璽今何在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為了顯示其至高無上的權威,命令當時的著名玉工孫壽為其刻制了一枚玉璽。在秦始皇之前,“璽”和“印”本來沒有什麼尊卑之分,但秦始皇規定,以後只有自己的印才能稱為“璽”,這也就是以後“璽”為皇帝專用的由來。但是,這枚象徵皇權、堪稱無價之寶的的國璽隨著後來的歷史更替,最後竟不知流落何方。傳國璽的下落,也成了一個謎。

除了象徵皇權之外,傳國璽的珍貴還在於它的質料。它是用聞名天下的各和氏璧製成的。那麼,和氏璧又是從哪來的呢?

據史書記載,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卞和的楚國人,一天他在荊山砍柴時,偶然看到一隻美麗的鳳凰落在一塊青石上面,久久不肯離去。古老相傳“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卞和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塊寶石。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卞和把這塊“寶石”獻給了當時的楚王——楚厲王。但是當時宮中的玉匠認為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楚王大怒,命人砍掉卞和的左腳,並把他趕出楚國,以示懲罰。但是卞和堅信這塊石頭是塊寶玉,於是幾年後,楚厲王病死,他的兒子楚武王繼位,卞和瞅準機會又去獻寶,但那位玉工仍然認為這只是一塊頑石,結果卞和的右腳也被砍掉了。但他依然沒有死心。

又過了幾十年,武王因病去世,他的兒其子文王繼承了王位,此時的卞和還想去獻寶,無奈自己已經垂垂老矣,而且行動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卞和便懷抱著玉石每日痛哭,到後來眼淚哭幹了,眼睛都往外滴血,引得好多人圍觀。楚文王聽說後,便派人把卞和接來問道:“你欺騙了先王,難道你不服嗎?”卞和答道:“我並非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這塊寶玉被誤認為石頭,我被被當作欺君之臣,這才是傷心的原因。”文王聽後,讓玉工把石頭剖開,不出卞和所料,果然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後業來,文王又命令玉工將其雕刻成了一塊玉璧。因是卞和所獻,便取名為“和氏璧”。此後,玉中極品和氏璧一直為歷代楚王所擁有。

公元前333年,楚國吞併了越國,楚威王將和氏璧賞賜給了在消滅越國時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相國昭陽。不久,在一次宴會上,和氏璧不翼而飛。國寶的不翼而飛這件事震驚了楚國上下,雖然楚王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搜尋,但最終仍然沒有發現和氏璧的下落。

負荊請罪

過了50多年,一度銷聲匿跡的和氏璧突然在趙國出現,並被當時的趙惠文王強行奪進宮中。據說,這是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花5000兩黃金從一名外地客商手中購得。

很快,趙王得了和氏璧的消息傳遍了天下,秦國國君秦昭王也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覬覷之心,於是派人出使趙國,說希望用15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王想強取豪奪,但由於懼怕秦國勢力強大,不恨敢得罪秦王,只好派藺相如持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不辱使命, 這就成就了那段慕名的“完璧歸趙”。自此後,和氏璧更成了人人都想得到的無價之寶。

和氏璧完好無缺的回到了趙國之後,立了大功的藺相如並沒有居功,最後感動了老將廉頗,二人同心協力,使得趙國又得以延續了幾十年。但是到公元前228年,在秦王遠交近攻的策略下,勢單力孤的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併,亡國之君趙幽王把和氏璧獻給了秦王。雖然秦始皇最終兼併了六國,統一了天下,使得和氏璧沒有旁落,但是自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便蹤跡全無了,這也是很多人都相信傳國玉璽正是用和氏璧改制而成的原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行至洞庭湖時,忽然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忙聽從方士之言將玉璽拋入湖中,以求神靈鎮遏風浪。8年後,一位從關東來的使臣夜間過華陰平舒道時,突然有人手持一物攔住使臣說:“吾為遺滈池君,明年祖龍死。”使臣示解其意,再欲細問時,那人放下手中之物便不見了。使臣一看,原來是秦王的玉璽。就這樣,玉璽失而復得。秦始皇本想將此傳國玉璽代代相傳,但他沒想到秦朝只歷二世就亡國了。與此同時,這枚象徵著無上權威的玉璽便成了歷代帝王爭奪的對象。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時間,群雄四起,戰事頻仍。秦末,本為泗水亭長的劉邦首先攻入咸陽,被迫投降的秦王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了霸王項羽的劉邦,在群臣的“勸說”下建立了到漢朝,傳令將秦王玉璽作為“國璽”代代相傳,這就是傳國玉璽的由來。

及至西漢末年,出身外戚的王莽並掌握了政權,的王莽毒死了漢平帝后,立了一個公兩歲的宗室子嬰為皇太子,自己操縱朝政。按說,王莽也該滿足了。但是,他還想當皇帝,於是,他便派他的堂弟王舜去長樂宮孝元太后處索取傳國玉璽。孝元太后早已看出了王舜索要傳國玉璽的政治陰謀,但是不交出來的話便會有殺身之禍,於是她罵道:“得此亡國璽,看爾兄弟有何好下場!”,並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孝元太后本想把玉璽摔碎,誰知只摔掉了一個角,王莽篡權後又命令玉匠把傳國玉璽摔缺的一個角用黃金鑲補,這也就是 人們所說的“金角玉璽”的由來。新朝滅亡王莽死後,傳國玉璽又歸於光武帝劉秀,並代代相傳。直到東漢末年時,十常待作亂時,漢少帝夜出北宮時失掉了傳國玉璽,不知所蹤。

公元192年,關東同盟軍各方勢力共同討伐董卓。一天深夜,長少太守孫堅在洛陽城內巡視,忽然發現城南一口水井中光芒四射。孫堅命令親兵下井打撈,從井中撈出一宮裝婦人的屍體,其頸下有一錦囊,內有一外扣金鎖的硃紅木匣。打開木匣,裡面是一方純白無瑕、寶光閃爍的玉璽,而且該璽上雕五龍,旁缺一角用黃金鑲補。孫堅一看,便知道這是失傳的傳國玉璽,於是他便命夫人吳氏收藏起來。後來孫堅在峴山之戰中陣亡,其妻吳氏又被袁術所擒,,玉璽也落入袁術之手。袁術死後,幾經輾轉,傳國玉璽為曹操所得,曹操又將其獻給了漢獻帝。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以魏代漢,作為皇權的象徵,國璽再次歸於曹家。

但不久後,玉璽又落入了司馬氏手中。西晉未年,戰事頻仍,玉璽也在五胡十六國之間不斷易主。及至後來,玉璽被東晉徵西將軍謝尚購回,獻給晉穆帝,經宋、齊、梁、陳四朝,到公元589年,為隋文帝楊堅所獲。隋朝滅亡後,隋煬帝皇后蕭氏攜其孫楊正道逃往突厥避難,並且帶走玉璽。沒有傳國玉璽,李淵只得另鑄玉璽,並改稱“御璽”。玄武門之變後,太宗李世民又自刻御寶璽,並加刻“皇帝景命,有德者昌”八字,以應“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八字之說。直到貞觀四年,蕭氏與楊正道來歸,玉璽才終為唐太宗所得。唐朝末年,玉璽被朱溫所得。朱溫所建後梁滅亡後,玉璽歸後唐所有。公元936年,石敬塘勾結契丹耶律德光進攻洛陽,後唐廢帝李從坷見大勢已去,便與家人登玄武樓自焚而死,傳國玉璽從此也不知所蹤。

但有關傳國玉璽的故事卻並沒有結束。在後來的宋、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璽”橫空出世。

據史料記載,宋太祖陳橋兵變後僅獲了得兩方後周印璽,並未得到傳國玉璽。直到宋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咸陽人段義在河南獲得一方“色綠如蘭,溫潤而澤”的玉印。

經當時地翰林學士蔡京及其他十三位官員鑑定,此玉為失蹤已久的傳國璽。靖康之變後,此璽又為金國所得。

元朝時也有傳國璽出現。

據《元史》記載,至元三十一31年(公元1294年)正月,已故太師木華黎之孫拾得家見人手持一塊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奪目,呈青綠色,方圓四寸,上刻八奇古篆文,後經監察御史楊恆等人鑑定,竟是秦以後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璽。後來,這枚玉璽隨著北退的元順帝流落到了漠北,再一次不知所蹤。

在明朝時,相傳有一個牧羊人在草原放牧時發現了一塊精美的玉印,他認定這是個寶物,便將它獻給了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但此消息被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林丹汗得知,他用武力將其將其奪來,據為己有。後此玉璽又被皇太極用武力奪去,但皇太極發現璽上刻的是“制誥之寶”,而並非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但是皇太極為了宣揚自己是“天命所歸”,對外合依然宣稱獲得了傳國玉璽,並隨即改“金”為“清”,建立了滿清帝國。後來,這枚假傳國玉璽一直為清朝歷代皇帝保存,即使是被趕出皇宮的溥儀,他臨走時也沒有忘記帶走這枚象徵著封建皇權的“制誥之寶”。

直到現在,傳國玉璽的身歸何處也一直是很多人關心的事情話題。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對於傳國玉璽的下落,可謂眾說紛紜,主要以下幾種:

第一種說法是,傳國玉璽早已隨著李從坷化為灰燼了。但有專家指出,如果用來雕刻傳國玉璽的確系和氏璧的話,那麼傳國玉璽應當能耐1300多度的高溫,一般的大火是燒不壞的。

第二種說法認為,傳國玉璽並沒有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而是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驪山。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的陵墓,我們還有可能一睹傳國玉璽的真面目。

第三種說法認為,傳國玉璽可能是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而劉邦稱帝時的玉璽並非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也許玉璽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或者遺落在了垓下。相對於前兩種說法,有學者還找出了證據:,據《晉書》、唐徐令信著《玉璽譜》記載,玉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很明顯玉璽為藍田玉所制。而據古籍記載,和氏璧乃是白玉無疑。也就是說,劉邦沒有得到傳國玉璽,就找了一塊上等藍田玉,仿製了一枚傳國玉璽。對於諸如“明年祖龍死”之在的傳說,我們大可不必在意,但是對於一些正史,我們就不得慎重考慮了。從這一觀點來看,秦始皇有沒有用和氏璧改制傳國玉璽都是一個疑問。

那麼,到底傳國玉璽究竟是否用和氏璧雕制的呢?到底傳國玉璽現在何處呢?對此,我們認為,傳國玉璧極有可能已經隨著李從柯的自焚而損毀或流落於民間,但這也只是筆者的猜想而已。也許有一天,它會不期然地再次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細說傳國玉璽今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