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能否以類似於樂視硬件負利的形式來補貼消費者業務?

譖璨TDiz6670


這個可能不現實,華為不會這麼做,也沒必要。樂視硬件補貼消費者意圖打造樂視生態閉環的願景是美好的,只可惜公司操之過急,加上高層決策問題令樂視出現資金斷裂而導致功虧一簣。

  • 樂視的硬件讓利背景
不得不說,樂視剛出來那段時間風頭一時無二,賈躍亭欲藉助樂視手機打造樂視生態閉環,硬件不盈利,讓利消費者來獲取更多的用戶數,迅速的佔領市場。等市場做大以後,讓用戶為樂視的生態內容買單,從而實現盈利和擊垮對手的目的。

審視樂視的佈局,已經有樂視網、雲視頻平臺、樂視影業、超級電視及樂視盒子、智能電視操作系統LetvUI,智能電視應用市場LeTVStore等各種佈陣的前提下,唯獨還缺少手機終端這個移動端突破口。賈躍亭發佈樂視手機的現場,將各個供應商的BOM物料成本曝光在消費者眼前,讓消費者直觀的認為樂視手機是在貼錢賣。不得不說,性價比任何時候都是一副殺手鐧。樂視得以迅速的壯大。當然這個硬件讓利也是有大的弊端的。低利潤率或者不賺錢賣給消費者,造成研發資金的不足,研發不足導致產品平庸,後期的軟件優化也跟不上。最終,樂視還是窒息在了自己手裡,連同樂視的用戶也一起窒息了。一副好牌打的稀爛。消費者也為最初的讓利付出了代價,實則是坑人坑己的策略。

  • 硬件負利不利於企業的後期研發,它可以作為一時的促銷手段卻不能作為一個企業的長期戰略。
首先、有了樂視的前車之鑑,我們可以審視樂視所謂的模式是建立在樂視已有的生態內容上做的一項策略。內容付費,硬件讓利,這個策略剛出來可能會讓消費者一時興奮過頭,但轉過神來卻發現後面被薅的羊毛更多。隨後樂視會員制也被消費者所詬病,慢慢的消費者看穿看了這個套路。樂視手機也就開始極具下滑的態勢。

其次、一個公司不能持續的吃老本,必須有持續造血的功能。這樣就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只有不斷的研發才能讓自己不至於在激烈的競爭中落後。畢竟手機圈的競爭是極為激烈的。硬件不盈利,靠生態內容補貼,玩的只是一個概念,一種營銷手段,對公司的造血能力是有阻礙的。ID無邊框的樂視就是這樣的笑話。沒有好的產品,消費者會買單嗎?

  • 華為是通訊行業的老大,主要靠的是硬件,在內容建設上是真空,硬件負利行不通,也沒必要。
華為公司堅持以技術立業,努力創新,堅持自主研發,在通訊領域佔據很強的優勢,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在面對國外品牌的絞殺時刻,只有華為能夠迎頭痛擊,華為是中國的科技牌面,有技術,走到哪裡都不拍,手機自然有人買單,即使賣的貴了,價值也能得到消費者打心底的認可。樂視沒這個能力,所以用硬件讓利這樣吸引眼球的營銷來佔據市場份額。

於此同時,性價比如小米也沒有采取硬件負利的形式來獲取客單,小米說過:小米今後的硬件產品綜合利潤率不高於5%,這個說明小米也不敢補貼消費者。因為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將這個策略作為核心策略。價格本來就定的低,還一年到頭搞促銷,還不得整破產了?

華為不會用硬件負利這樣的營銷噱頭來獲取短期的流量,一來,華為有品牌實力,消費者願意認同這份價值,二來,樂視翻車的前車之鑑還猶在眼前。警示後面的手機廠商。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虛張聲勢,不要假大空畫大餅,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夢想可以有,但是千萬別窒息了。不值當。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Techpark


樂視的確當時很牛逼,推出了硬件負盈利計劃,但是樂視的核心業務主要是做樂視視頻、樂視體育,主要做會員體系;當時樂視的視頻體系和會員體系的內容也是非常多的,我曾經買過一次,用樂視會員的確還是很爽的!在當時的資金實力下,的確樂視也能補貼的起,可是後來……

樂視的生態模式是超前的,但是商業模式敗了

但是樂視的硬件體系,目前已經沒有了,唯一有的就是樂視電視了,所以感覺還是很惋惜的,所以我不由得想起來了一句話,一家企業不盈利是不道德的,樂視賈躍亭提出的很多觀點,當時提出的生態手機體系,還是非常先進的,而且這個概念可比小米要提出來的早!

所以也有很多人表示賈躍亭的思維太過於超越了,先進的思維讓當時無法理解,如果說在這兩年推出樂視生態,以樂視手機和樂視電視殺出江湖,我覺得成績也會是不錯的,所以感覺到很惋惜!

華為的優勢核心在於自主化硬件,所以需要硬件博得利潤

而華為方面其實主要是做網絡硬件起家,華為視頻以及華為音樂等內容載體,是在華為手機之後推出到底,華為還是要靠硬件去盈利賺錢的,而且華為的終端設備(硬件)這幾年也成為華為的主要盈利的渠道之一!所以從一定層面上華為不能走向樂視的道路,樂視是有背後的內容體系,但是華為沒有,所以華為的模式不可能走向樂視模式。

因為樂視雖然思維是先進的,在商業方面是失敗了,所以任何科技的研發和發展一定是以研發推動下的推進,如果說一個企業沒有資金肯定很難支持研發,何況華為本身還採用了自家的處理器海思麒麟系列,採用了很多網絡芯片,還有5G硬件系統,當然還有很多硬件都是華為方面自研,所以這個自然需要為這些部門建立盈利的渠道!

華為HMS和鴻蒙系統以及5G實力的不斷進步,蘋果才是要學的!

而樂視可以說在軟件方面的確創新了,而且在外觀方面設計感也還不錯,但是硬件方面當時是用的聯發科的處理器,也有部分手機型號用了高通驍龍的處理器,在其他的很多硬件都是採用廠商的,所以他可以虧本去採購硬件。但是自研方面自然成本方面肯定會比較大,特別是為一家企業獨家提供的時候,自然成本就會更高!

而華為不僅僅是在走向硬件的創新,也在做軟件方面的創新,例如HMS推出、鴻蒙系統的研發,這些背後都是很大的成本,所以華為目前在很多方面和蘋果是相似的,所以蘋果也是要靠綜合性的實力,通過硬件和軟件結合來賣一個高價格,而且蘋果的模式也是成功的,持久的!

所以希望華為是多向著蘋果的很多體系學習,做屬於自己的OS系統,做自己的芯片,而且還有自己獨家的5G芯片和處理器融合技術!相信能夠不斷進取你的成為中國的驕傲!並不一定要通過負利潤硬件來博得用戶群體,那麼大家對我說的怎麼看,歡迎關注我創業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創業者李孟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所謂的硬件負利,也不過是一種自我陶醉而已。而所謂的可以用負利貼補消費者,最終也只能坑消費者而已,或許還會坑了整個行業,坑了自己。

資本是逐利的,硬件負利並不是為了貼補消費者,而是它本身賺不到錢。

沒有任何的企業是為了發福利而誕生的,資本本身就是為了追求利潤而來的。

象以前樂視提出的硬件負利,也忽悠了一批人。但是在這背後,並不是說什麼不想在硬件上賺錢。而是它們本身就沒有什麼核心技術,市場也不認可它的品牌,所以也不得以打價格戰死戰到底的形式來銷售自己的產品。

硬件負利,也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最終的結果是依靠講故事為生的"賈布斯"出逃美國,留下一地雞毛,讓投資人和供貨商留下來面對爛攤子。

硬件負利,要麼就是一些欺詐。

比較典型的就是斐訊路由器是怎麼坑了一批用戶的,免費的產品,不要錢的產品,真的可以給用戶帶來福利?吃過虧的就會告訴你如何如何了。

一些硬件產品,本身成本就非常高,也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銀去和下游企業採購元器件的,也要有研發,也要有生產、銷售、庫存、售後等成本,製造業就是這樣,成本要遠高於那些新興產業。

和360殺毒免費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互聯網企業都屬於輕資產公司,相對的可以在資本的支持下形成相關的產業鏈。不過即使是這些的互聯網企業,本身的獲客成本最多也就是200元頂天了,如果更高互聯網企業也並不情況,而且這些也只是一次性的支出,要是持續的互聯網企業也不會願意。

現在的大環境,還真的沒有可以讓硬件公司負利的條件。

就現在來看,如果手機等硬件企業硬件不賺錢,就沒有錢去研發,也就會被淘汰。除非是乾脆就是什麼技術都沒有,和當初的山寨機一樣不搞研發,但是如果有一些變動也就被市場淘汰了。其實就是當初的山寨機,是很有一種負利的意味的。

山寨機的價格低,但是可以依靠和一些APP廠家談判,預裝一個APP給多少錢,但是這樣的局面,也只能在一些低端的手機裡使用,稍微有點兒錢的用戶也就不會選擇了。

就手機等硬件而言,如果真的硬件負利的話,也就只能在國內賣了。

在很多國家之中,對於價格低於成本銷售,都會直接被判定為傾銷。傾銷就要受到處罰,懲罰性關稅就等著你了。很多事情,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地球上的遊戲規則並不是這樣制定的。

其實就這裡,中國的一些企業之間的惡性價格戰,往往就會受到因為價格低被判斷為傾銷而吃到懲罰性關稅的,這也不過是自己坑死自己而已。

硬件負利也只能毀掉整個行業。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必須要有足夠的利潤的,這也是企業可以投入研發的根本。不研發,就只能受制於人,受制於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國家或者是企業。

所以,只能在硬件上打價格戰,而不是研發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也不過是企業的短視行為而已。

對於一個行業來說,過度的價格戰,劣幣驅逐良幣,也只能讓這個行業走線衰亡,這也不是什麼好事兒,對於消費者也是如此。

總而言之,就硬件負利這樣的行為,根本就不是一個企業正常的行為,華為也不可能使用這種行為來搶奪市場。對於消費者來說,短期的佔便宜最終的後果要麼是吃虧,要麼是低價低質,也只能如此。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任何企業都是一個盈利性組織,沒有所謂的虧欠交朋友。

如果有人和你說,把一樣東西不賺錢買給你,不要理他,趕快走,別回頭!

回到正題,以我的理解,當年樂視說的硬件虧錢我是不信的,這種話聽聽就好,總有賺錢的方式的!


城南顧裡


樂視帶火了很多產品,比如當年互聯網電視,小米根本排不上號,傳統品牌還不知道互聯網電視是個啥。呵呵


濱城三哥111



可以降價,但是還沒必要。如果說某一天手機市場進一步惡化,全球的出貨量降低到每年幾億臺的時候,這個時候蘋果也帶頭把iPhone的價格降下來,那麼三星和華為自然也會把旗艦機器的價格降下來。當三星、華為、蘋果的旗艦機器只賣3000元的時候,小米、OV這些手機市場上就沒有活路了。

當這一天出現的時候,就會像是餘承東講的那樣:全球只會有三家手機廠商最終活下來。當然,更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又會有新的取代手機的革命性設備誕生了,這些巨頭廠商都跑到了新的賽道,手機這邊的業務逐漸弱化。但是現在,採用當年樂視硬件負利大額補貼的手段賣手機,是不理智的。

樂視燒錢的背後原因

當我們說樂視燒錢賣手機的時候,必須要了解為什麼樂視當年要燒錢?現在樂視已經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實際上已經有無數分析樂視當年運作規律和商業手段的文章。大家都講得很清楚,樂視自從上市之後,本身已經脫離了基本的商業邏輯,而變成了一個“龐氏騙局”一般的遊戲。

當年樂視依靠視頻網站起家,實際上樂視也是全國第一個花真金白銀購買版權的企業,也是算是行業的推動者。但是在當年版權意識還不夠強的時候,消費者其實並不太認可付費觀看的行為,反正網絡上有資源,能免費找到為啥要付錢?於是乎樂視做了一系列操作,比如說依靠著賈老闆的人脈拉攏了眾多明星搞樂視影業,之後又拉了另一批明星搞樂視體育,大大擴充了樂視網的視頻內容。

當然除了內容之外,硬件方面樂視也開始燒錢。樂視電視,把智能電視價格壓到了不要錢的地步,消費者可以購買樂視網會員的形式,一次性充他個五六年的會員,然後就可以免費拿一臺電視;樂視手機也是一樣的,同配置下面一度比小米售價還低,並且樂視手機本身是由酷派團隊操刀,研發和質量方面有一定的保障。可以說在當年,樂視無論是賣電視還是手機,全都是低於成本價在銷售。

那麼樂視是傻嗎?是為了所謂的“現在不盈利,靠未來內容付費盈利。”嗎?當然不是,看看小米現在的財報,內容方面的營收佔了多少?實際上樂視這一系列的操作,就是講故事,從樂視影業一直到樂視手機,從樂視汽車最終到樂視生態。樂視就是靠著一個一個龐大的子項目,不斷融資擴張,然後燒錢快速補貼市場,再次融資,新項目的融資會補貼過去的項目,當現有項目發展出現瓶頸,那麼久再開新的項目盤。

樂視從2004年成立,到2017年賈老闆跑路宣佈“下週回國”,整個樂視網及其附屬業務,從資本市場拿到了超過700億人民幣的資金,賈老闆整個家族從中套現了140億。但是樂視能不能做起來?樂視手機是不是可以打敗小米?壓根就沒人關心。

溢價是所有廠商的夢想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實體行業,燒錢補貼用戶快速拉取流量,一直都是每一個廠商夢寐以求的事情。燒錢補貼只是處在市場早期競爭的時候會出現,一旦洗牌完成,寡頭壟斷的局面出現過後,依靠壟斷漲價賺錢,是肯定的。比如說滴滴打車,比如說美團點評。

實際上對於廠商來說,依靠硬件賺錢,實現品牌溢價,是最舒服的事情。蘋果就是現在手機行業品牌溢價的代表。iPhone作為全球出貨量第三的手機品牌,每年出貨量大概在2億臺左右,市場佔有率15%,但是卻賺走了整個市場70%的利潤。相比之下三星辛辛苦苦賣3億多臺手機,只賺走了14%。

蘋果賺走如此多的利潤,表面上看是因為iPhone本身硬件成本價格只有3000-4000元人民幣,但是售價卻高達8000-10000元。但是本質上來說,是因為蘋果在技術和營銷方面的把控。無論是IOS生態系統;還是A系列芯片,線性馬達,視網膜屏幕帶來的體驗;或者蘋果自身在品牌方面的包裝和宣傳,都是國產廠商需要學習趕超的地方。

這其中,國內能夠與蘋果在市場上做抗衡的,目前只有華為一家。華為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將麒麟處理器一步一步成熟;在基帶方面從3G到4G,最後在5G上能夠與高通對抗;屏幕方面扶持京東方實現OLED國產化擺脫三星的束縛;拍照上持續的研發使得華為成為了全球拍照效果最好的品牌之一,一度超過了蘋果。現在還在系統底層方面優化硬件的性能,甚至在開發自己的鴻蒙操作系統。

華為的P系列和Mate系列,經過這麼多代產品,從最初被罵性能不行賣高價,到Mate 20系列開始真正打動消費者,到2019年遇見美國打壓在國內市場擁有了口碑優勢,到現在P系列和Mate系列正式坐穩5000元以上價位旗艦機器的行列,與三星和蘋果共同競爭。

華為完成了小米、OV、聯想這些品牌還沒能完成的手機高端化定位,又為什麼要依靠補貼賣手機呢?

市場依舊集中在中低端

從2019年全球手機出貨型號的數據來看,全球前十名是:iPhone XR 4千6百萬臺;iPhone 11 3千7百萬臺;Galaxy A10 3千萬臺;Galaxy A50 2千4百萬臺;Galaxy A20 1千9百萬臺;iPhone 11 Pro Max 1千7百萬臺;iPhone 8 1千7百萬臺;Redmi Note 7 1千6百萬臺;iPhone 11 Pro 1千5百萬臺;Galaxy J2 Core 1千5百萬臺。

那麼大家不難看見,這裡面除了蘋果有5臺手機上榜,真正站穩了旗艦手機的腳跟(最便宜的iPhone Xr,售價也需要4700元左右),包括三星這樣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手機企業,賣出去的機器也並不是旗艦的S系列或者Note系列,而是最具性價比的A系列或J系列。而華為一臺都沒有上榜,說明缺少爆款機器。

因此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即便華為成功進入了5000+的旗艦市場,即便小米和OV這些企業也將旗艦機器的價格上調到了5000元,但是本質上來說,市場購買最多的手機(除了蘋果之外),還是價格在2000-3000元之間的中端機器。

這也就是為何小米會獨立出Redmi品牌,華為會將很多技術下放到榮耀品牌,OPPO會推出Realme品牌,vivo會推出iQOO品牌的原因:在向旗艦機器進軍的道路上,其實還需要性價比機器來確保出貨量穩定住市場。

因此在目前能夠通過旗艦機器賺錢的今天,盲目依靠補貼來佔領市場,沒有必要。隨著市場白熱化,開始降價進一步蠶食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還有一種言論,華為每年需要納稅近千億,如果將手機做成負利,就可以省去一大筆稅款。相信華為不會這麼做,任何一家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都不可能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