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一、曹操的两难

曹操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称之为汉贼,有人称之为忠臣,大体而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评语适合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曹操

人们称曹操为汉贼,主要理由有两点:其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始终不还政汉献帝;其二、曹操身前称王,突破了汉朝人臣爵位的极限,且曹操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

人们称曹操为忠臣,主要理由是曹操生前没有称帝,虽然没有还政汉室,但始终没有废汉自立。另外曹操代天子征四方,伐不臣,统一了北方地区,维护了汉朝的半壁江山。春秋五霸代天子征四方以伐不臣,没有人说五霸是周贼,因此不能说曹操是汉贼。

曹操身居高位,拥兵自重,大目标是为了统一天下,小目标是为了自保。要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没有权力是不行的,没有军队那更不行。要保证自身安全,曹操不得不提高自己的职务、爵位,同时严密控制军队。

在曹操看来,曹操就代表了汉室,曹操一死,则汉室必亡。在曹操预测中,汉室不是亡于曹氏,而是亡于割据一方的军阀。只要曹操不称帝自立,那么曹操就是汉室之臣:保卫汉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曹操主政;还政汉献帝的话,曹氏首先被诛灭,接着汉室被军阀攻灭。

曹操一直处在两难之境,不归还政权给汉室或者代汉自立,则被天下人骂为汉贼;还政给汉室,那么曹氏家族必然被诛灭,接着汉室会被强大的军阀击灭。处在两难之中的曹操,最终的选择就是:不称帝,不还政。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他曹操只管生前汉室不亡,曹氏不灭。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曹操



二、曹操的志向

曹操小时候有点自卑,那就是他的出身并非名门望族,因此年轻时候的曹操并没有多大的志向,他只想当一地郡守而已。东汉时期,门阀出身十分重要,这是当官的敲门砖,出身越好,当的大官的可能性越高。曹操门阀也强,但名声不好,因为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宦官是不能跟名士相比的。

曹操20岁时,受州郡举荐,以“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曹操在任期间,造五色棒悬于尉廨门上,有犯禁者,不论地位高低,皆棒杀之。曹操棒杀不法者,而不法者多为豪强,因此曹操被上级打压,最终迁为顿丘令,征拜议郎。

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曹操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颖州黄巾军,因军功迁为济南相。曹操治吏严谨,济南地区十有八九的官吏因贪污、渎职被曹操解聘,因此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迁至东郡为太守。曹操一怒之下,拒不就职,归乡筑精舍,耕读待机。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曹操


《述志令》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混乱,各地叛乱层出不穷,汉灵帝为了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师,执掌朝政,他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不肯跟董卓合作,于是伺机逃出京师,在陈留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董卓为害朝政,曹操与袁绍集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由诸侯不齐心,因此兵败而归。公元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势大,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军,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军击败。至此,曹操有东郡、兖州之地,民有数百万之众,军有二十余万,曹操成长为一方诸侯。作为一方诸侯的曹操,他的志向是成为汉朝的征西将军,跟卫青、霍去病一样成为一代名将。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曹操饮诗


《述志令》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公元193年春,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军征讨陶谦攻克徐州十余城。公元194年,曹操攻取徐州之地;公元195年,曹操击败吕布,再次占有兖州。公元195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

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至兖州。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同年迁都许昌。十一月,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至此,曹操成为东汉朝廷最大的权臣,平定各路诸侯成为曹操的责任,时年曹操41岁。之后曹操击灭袁术、吕布、袁绍等势力,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还远征乌桓,平定凉州,维持了汉朝在北方和西域的统治。

208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

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曹操称王

曹操成为汉室第一权臣后,曹操的志向就不是当征西将军了,他要当周公。

周公是谁?他是西周第一功臣,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武王灭商后三年就薨了,年幼的周成王即位为君,由周公旦辅政。周公旦不但平定了三监之乱,还大举东征,将商朝的东方势力尽数剿灭,将大周王朝的领土从关中推至东海。周公旦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以《周礼》的形式传承下来,确保了周王朝八百年的江山。可以说没有周公旦,就没有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周公最令人佩服的地方,不是他的文治武功,而是他对周王室的忠心。大权在握的周公被人称为“国贼”,很多人认为周公要取代周成王成为周王朝天子。但周公从来没有这么做,在周成王成年后,周公还政周成王。在周成王下令追杀周公的时候,周公选择逃归封地,而不是起兵造反。

曹操以周公为榜样,他认为天下太平后,才能还政给汉献帝。建立魏国,受封魏王,这也是在跟周公学习,如果汉献帝掌权后要诛杀曹操或者曹操后人,那么曹操至少有一个逃亡的地方。周公是周王朝的丞相,同时也是鲁国的国君,周成王追杀周公时,周公就是逃亡鲁国的。

《述志令》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周公旦是周王室成员,是周成王的亲叔叔,然而曹操跟汉室没有血缘关系,这就让曹操自比周公有了一些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且女儿曹节还是皇后,通过联姻,曹操成为国丈,也就是皇亲国戚。曹操有了皇亲国戚身份,再自比周公,也就合理得多了。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曹节皇后



三、曹操为何不还政、不称帝

《述志令》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为什么不还政汉献帝呢?当时汉献帝早已成年,虽然才能平庸,但也非昏君。曹操的解释只有两点:其一、还政汉室,则曹氏必灭;其二,曹氏亡,则汉室亡。

为什么说曹操还政汉献帝后,曹氏家族就有灭亡之危呢?原因在于国君不容许权臣存在,只有杀了权臣,才能稳固皇权。另外,杀还是不杀权臣,有时并非帝王一人所能决定的,因为权臣的政敌会逼迫帝王杀权臣的。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商鞅?难道真是因为商鞅要造反吗?原因之一是商鞅的存在威胁到了秦惠文王的王权;原因之二是商鞅的政敌要商鞅必须死。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秦惠文王杀商鞅

秦始皇为什么要逼死吕不韦?难道是因为吕不韦要造反吗?还是因为吕不韦跟赵太后有奸情?仅仅是因为吕不韦的政治思想跟秦始皇不一致,所以吕不韦必须死。

汉高祖为什么要诛杀韩信?韩信真要谋反吗?原因是韩信的存在威胁到了大汉帝国,威胁必须被清除。

汉宣帝为什么要诛灭霍家?原因是霍家威胁到了皇权,那怕霍光已经死了,也不能放过霍家。

唐玄宗为什么要杀杨贵妃?因为禁军将士杀了杨国忠,不杀杨贵妃的话,怕日后遭到清算。

明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因为拥立明英宗复位的群臣要杀于谦,不杀于谦则群臣不安。

曹操洞察权力的游戏规则,因此他不能还政给汉献帝,以免自己失权后被诛杀。曹操在《述志令》中写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此二人是指乐毅和蒙恬。乐毅侍奉燕昭王,取得伐齐之胜,燕昭王死后,新君欲诛乐毅,因此乐毅逃至赵国。蒙恬是秦始皇的心腹爱将,在胡亥篡权之际下狱,最终宁死不叛秦。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大秦蒙恬将军

乐毅、蒙恬皆忠诚实权大臣,然而在易主之际,仍不免一逃一死。曹操借乐毅、蒙恬之故事表明自己的态度:曹某人可学二人忠义之事,绝不背叛汉朝,绝不代汉自立;但曹某人不学二人一逃一死之故事,因此要建国控军,谁也不能无罪处死我。

《述志令》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曹操不还政汉室除了自保外,也是为汉室江山着想。试想曹操还政汉献帝,失去军政大权,则曹氏家族轻则被软禁,重则被族灭。一旦曹操不主政或者身死,那么刘备、孙权这两个枭雄必然可以攻灭汉室,灭汉的理由自然可以找到。刘备本来就是汉室后裔,他再消灭朝廷,建立新政权很容易,就像朱棣一样,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是完全行得通的。孙权如果灭了刘备,再攻灭汉朝也就是容易的事了。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东汉末年

为什么曹操要建立魏国,称魏王呢?除了自保外,还在于有先例,这个先例就是春秋五霸。曹操以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例作喻,这两位霸主势力远远超过当时的周天子,但他们并没有代周自立,而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曹操认为,他建立魏国,拥有军政大权,实力超过汉室,但他会像春秋五霸侍奉周天子一样侍奉汉天子。

《述志令》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汉室衰微,需要霸主来扶持汉室,他曹操的魏国就是汉室的最大依靠。刘备、孙权等军阀想灭汉,就必须先灭魏,有了魏国存在,则汉室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魏国实力远超汉室,曹操是这样认为的,周王国占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侍奉商室,如果商纣王有道,那么周王国是不会灭商的。

曹操不称帝的原因在《述志令》中写得很清楚,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曹操三代皆汉室忠臣,曹操不忍叛汉;其二、曹氏已建魏国,魏国会如春秋五霸尊奉周王室一样尊奉汉皇室。

也在就说,在曹操眼中,汉室跟春秋时代的周王室差不多了,灭或不灭没有必要。汉室要天子的名,曹魏要天子的实即可,这对双方都有莫大好处。曹操的想法事实上就是让汉皇室如日本天皇一样存在,而实际主政的则是曹魏这样的幕府。

从《述志令》看曹操,既不还政献帝,又不代汉自立的原因

曹操远征

魏国取代汉朝成为天下正统后,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建立山阳公国,以祭祀汉祚。山阳公国从220年建立至309年被胡人灭亡,持续90年之久。山阳公国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一带,部分则迁到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