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為何將秦帝國名字給羅馬?大漢:世界僅有他們值得尊重

歐亞大陸作為文明發源地匯聚地,有著無數偉大文明在此誕生繁衍消亡。

就拿最知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來說,三個都已塵歸塵土歸土,早已不是一波人了,唯一從古至今一脈相承延續至今的不過中華文明。

文明起承轉合,也算各有契機,抓住的一飛沖天,抓不住的煙消雲散

但是在如何偉大的文明,發展到最後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充滿了奮鬥精神。

奮鬥精神何解,就是直面困難的勇氣,還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一切其實從文明早期的神話故事就能看出來。

漢朝為何將秦帝國名字給羅馬?大漢:世界僅有他們值得尊重

(四大文明古國)

今日世界,實事求是的說,當是兩大文明體系佔據主導地位。

一個是東方儒家文化圈中華文明,一個是西方基督教文化圈希臘羅馬文明。

這兩個文明圈,形成了今日的世界兩級,而他們的神話同樣充滿了奮鬥精神。

東方有開天的盤古,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西方則有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殉教的耶穌基督,如此奮鬥史一樣的神話,東西方皆如數家珍。

由此可見,偉大文明卻有相似之處,有了相似之處,必定就會有互相欣賞。東西方的互相欣賞,從最早的稱呼上就能看出來。

在漢朝時,歐亞大陸曾將四大帝國並立,羅馬、漢朝、貴霜、波斯顯赫一時。

漢朝為何將秦帝國名字給羅馬?大漢:世界僅有他們值得尊重

(歐亞四大帝國)

這四大帝國,漢朝或多或少都有接觸,最值得漢朝尊敬的非羅馬莫屬。

原因嗎也很簡單,羅馬的稱呼與眾不同。

在前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官方記載中,幾乎都有過和羅馬交往詳細記載,在這三本史書中,羅馬被尊稱為“大秦”。

大秦大秦,難免讓人想到“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哪個粗狂有力的秦帝國。

可這算音譯嗎?

按照羅馬名稱發音而言,幾乎和大秦完全沒有任何音似之處。因此羅馬被稱呼為大秦,必有隱喻。

這隱喻就是羅馬和秦漢帝國相類,都算高度發達的文明組織,這樣的存在,記錄時,總不能記錄成西方漢朝吧,於是史學家選擇了“大秦”做名稱。

漢朝為何將秦帝國名字給羅馬?大漢:世界僅有他們值得尊重

(輝煌的羅馬)

中國史書中,對於當時歐亞四大帝國,都有記載,評價也各不相同。

四大帝國中,漢朝最看不起波斯,形容他們時候直接用了兩字“兵弱”,和波斯差不多的貴霜,漢朝幾乎沒啥評價。這樣一個集舉國之力出征,最後被班超用千人隊,配合附屬國就能打敗的國度,確實沒什麼重視的必要。(班超千人敗貴霜6萬人)

唯一在史書上有正面記錄留存的就是羅馬帝國,而且記載的非常全面。

首先是長相上: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漢書-西域傳》

那兒人都長得高大,端正,和中原人相似,因此稱大秦。

漢朝為何將秦帝國名字給羅馬?大漢:世界僅有他們值得尊重

(一樣的風采)

其次是疆域上:地方數千裡,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之。有松柏諸木百草。《漢書-西域傳》

這段意思是:大秦帝國疆域有幾千裡之廣,疆域內的城市多達四百餘座,還有附庸的小國幾十個,城牆用石頭做成,還有便捷的路網驛站系統,勾連廣大的疆域。

漢朝為何將秦帝國名字給羅馬?大漢:世界僅有他們值得尊重

(廣袤的疆域)

再次政治制度上: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里。宮室皆以水精為主,食器亦然。其王日遊一宮,聽事五日而後遍。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室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漢書-西域傳》

這段意思是:城內有五個宮殿,相距十公里,每個都用水晶柱子裝飾,吃飯的器具也很精美。大秦的國王每天去一個宮殿居住,輪流在五個宮殿治理政務,在去往宮殿的路途中,有一個人專門跟在國王車駕後,大臣平民有什麼重要文書都由這個人收好,最後國王回到王宮查看文書,辨別是非曲直後,在交給分管官員處理。

漢朝為何將秦帝國名字給羅馬?大漢:世界僅有他們值得尊重

(繁華的城市)

最後民主制度上: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這段意思是:國家設置有36個將領(都督)分別管理,他們都有參與國家政治事務的權利。國王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挑選有才得的人士擔任國王。如果國王任職期間發生了災異或者變故,國王就會被罷免,進而重新選定,被罷免的人往往心甘情願。

有以上各個方面的記載,可以看出漢朝對於羅馬各個方面的好奇和肯定。

認可了羅馬人長相上和漢人差不多,都是高素質人種,疆域廣大還有對周邊地區的廣泛影響力,政治制度上的可取之處,甚至好奇與他們的民主制度。

如此全方位的認可,才有了漢朝基於尊重,對羅馬的描述。

要知道整個《漢書-西域傳》,記錄了西域甚至更遙遠的地方,大小國家無數。

這篇西域傳洋洋灑灑九千多字,除了國家介紹,還有戰和關係,可謂惜墨如金,可這惜墨如金的傳記中,關於羅馬的就有近800字,佔據了近10%。

漢朝為何將秦帝國名字給羅馬?大漢:世界僅有他們值得尊重

(西域傳插圖)

漢朝對羅馬的認可還有好奇,由此可見啊。

即便漢朝的使者最接近羅馬的時刻,也並沒有踏足羅馬帝國,也毫不影響這種認可。(班超遣甘英出使羅馬,僅僅到了波斯灣就被波斯人忽悠回國了)

最後附上《漢書-西域記》關於羅馬的全部記載。

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從阿蠻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至於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異物焉。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裡,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C831之。有松柏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桑。皆髡頭而衣文繡,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

所居城邑,周圜百餘里。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里。宮室皆以水精為主,食器亦然。其王日遊一宮,聽事五日而後遍。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室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縷繡,織成金縷罽、雜色綾。作黃金塗、火浣市。又有細布,或言水羊毳,野蠶繭所作也。合會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

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質直,市無二價。穀食常賤,國用富饒。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至則給以金錢。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或雲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於日所入也。《漢書》雲“從條支西行二百餘日,近日所入”,則與今書異矣。前世漢使皆自烏弋以還,莫有至條支者也。又云“從安息陸道繞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人庶連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終無盜賊寇警。而道多猛虎、師子,遮害行旅,不百餘人齎兵器,輒為所食”。又言“有飛橋數百里可度海北諸國”。所生奇異玉石諸物,譎怪多不經,故不記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