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希特勒沒能阻止“俾斯麥”號的死亡航行

為什麼希特勒沒能阻止“俾斯麥”號的死亡航行


波羅的海。


烏雲籠罩天空,海中卷著波浪,天氣很不好。德國海軍特遣艦隊正在向西航行。


傍晚5時,由於天候原因本已顯得昏灰的天空,隨著落日的降臨迅速地黯淡下去。透過一片灰濛濛,可以遙遙望見伴航在編隊左側的驅逐艦Z-23號,在風浪裡微微搖擺。編隊正前方的掃雷艇,正有幾分艱難地爬過一個又一個的浪頭。今天是1941年5月19日,每個人心中都忐忑不安。


作戰命令是在清晨公佈的。當艦隊離開格但斯克灣的時候,艦長歐內斯特·林德曼上校(Ernst Lindemann)通過揚聲器將作戰命令公告全艦。隨後,他們駛向波羅的海,僚艦“歐根親王”號和護航艦隊正在那裡待命。遠洋作戰即將開始……


船員們被籠罩在一種不安的興奮感之中。一方面,他們因即將面對強大的對手而緊張,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比信任他們的艦長,以及腳下這艘鉅艦。透過昏暗,可以依稀看到甲板上有一名水兵正依靠著欄杆,輕輕地哼唱《Muss i denn》【德國民歌《木偶之心》,海軍的軍樂隊一般在大型艦艇離港執行長時間的遠洋巡航之前演奏】,離開格丁尼亞港時艦上樂隊曾演奏的曲子。甲板之下,主機正在穩定地運轉,透過洶湧的波濤聲,人們可以清楚地聽到它發出的低沉噪音。這些都時刻提醒著船上的乘員們——他們腳下的這艘船,是一件致命的武器。


戰列艦“俾斯麥”短暫的傳奇,將由此揭開。


為什麼希特勒沒能阻止“俾斯麥”號的死亡航行

(上圖)駛入卑爾根港的“俾斯麥”號,圖為從“歐根親王”號上拍攝的,該艦下錨時的景象。此時“俾斯麥”號的船身上還漆著波羅的海沿岸適用的海岸迷彩,並不適合遠洋作戰。


“我們變得如此歡欣鼓舞,”一位從戰艦“格奈森瑙”號上調遣而來的士官在日記裡這樣寫道:“大家迫不及待地想參加第一次作戰。日復一日,無數關於行動迫在眉睫的傳聞更加劇了緊張的氣氛。”


在4月底的時候,“俾斯麥”號的軍需官報告說艦上的糧食儲備已可供應3個月的海上戰備行動之所需,而存放於冷庫中的肉類更是足夠一個25萬人規模的中型城市一日所需。少量從“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戰艦抽調的具備實戰經驗的水兵,已完成轉換訓練,完全熟悉了艦上系統,這些人像種子一樣帶領那些沒有經驗的新手熟悉自己的崗位和設備。“俾斯麥”號的艦長林德曼據此向艦隊司令部、西部戰鬥群、北部戰鬥群,以及海軍總部報告:戰列艦“俾斯麥”號的物資與人員狀況均已達到了戰備要求。


儘管水兵們對於未來行動的可能性議論紛紛,但是誰也不知道究竟何時出動,倒是希特勒在5月5日突然造訪。艦隊司令接到他副官的電話通知是在4天之前。雷德爾元帥沒有同行,陪伴希特勒的是凱特爾元帥。在呂特晏斯和艦長林德曼的引導下,元首一行校閱了艦上水兵,並參觀了全艦的各重要設施。他們在後部火控室駐足的時間特別長,也許是他和凱特爾都對火控官(槍炮長)的介紹非常入迷的緣故。眾所周知,希特勒非常喜歡各種精密機械和武器系統,但他和凱特爾並未提出過什麼問題,只是認真地聆聽關於各種設備如何錯綜複雜地管制火炮射擊。


晚些時候,希特勒一行人還在艦上餐廳吃了頓飯。席間他們言談甚歡,然而卻沒有談起任何關於海上作戰的內容。


希特勒本人雖然檢閱了這艘新戰列艦,但對其即將參與的海上行動卻一無所知。這也是雷德爾和呂特晏斯故意隱瞞之下的結果。

為什麼希特勒沒能阻止“俾斯麥”號的死亡航行

(上圖)登艦檢閱的呂特晏斯以及艦隊司令部成員。


執行“萊茵”作戰的艦隊司令部在5月12日登上戰艦。包括艦隊司令岡瑟·呂特晏斯海軍上將和追隨多年的參謀長哈拉爾德·內茨邦特上校,以及艦隊輪機長、艦隊軍醫官、通訊聯絡組組長3位高級軍官等一行,共65人。


因為嚴格保密的緣故,艦上水兵並不怎麼清楚他們的去向,但是見到這種陣仗誰都明白,大規模作戰行動即將展開。


對於這次行動本身,德國海軍部原本的構想要宏大得多,其動員艦艇也不侷限於波羅的海內。


在法國海岸,戰艦“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自“柏林”作戰結束之後就一直留在布勒斯特港,它們目前隸屬於西戰鬥群指揮,處於一種隨時可以突入大西洋的態勢中,令英國人如坐針氈。在這次行動中這兩艘戰艦也將披掛上陣,它們會在北戰鬥群的艦艇投入作戰前先行發起南方向上的軍事行動。


德國海軍總部的用意非常明顯,先由“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在大西洋上大肆“煽風點火”。迫使駐留在斯卡帕灣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主力西移,圍剿大西洋上的德國襲擊艦。當北方海域空虛的時候,波羅的海內的“俾斯麥”號和“提爾比茲”號將聯合出擊,偷渡北方海域,進入大西洋執行通商破壞戰。


皇家海軍能夠應對的艦艇很有限。1941年5月,新式戰列艦國王喬治五世級僅“喬治五世”號和“威爾士親王”號入役,除此以外,可以有效制衡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只有較老的戰列巡洋艦“胡德”號。其他可以動用的大型水面艦艇,比如納爾遜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聲望”號、“反擊”號,要麼因為航速過低無法有效攔截德艦,要麼因為裝甲薄弱在炮戰中命運堪憂。至於舊式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級和復仇級,前者航速不足且因為戰況需要被投入到地中海戰場,後者航速極低已完全不能適應現行海戰的需要。


簡而言之,皇家海軍能夠對德國的俾斯麥級戰列艦構成威脅的,只有“胡德”號、“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這3艘艦艇,以及唯一可以投入北方海域的艦隊航空母艦“勝利”號。其兵力佔據一些優勢,但並無取勝的絕對把握。南線,可以投入的艦隻以戰列巡洋艦“反擊”號、“聲望”號為主。但這兩艦裝甲過薄,即便是僅配備283毫米口徑主炮的“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都能在正常交戰距離內對其構成威脅。


如上所述,如果形勢照此發展,對於英國來說處境將會有多麼惡劣實在是超出我們的想象。若是“萊茵”作戰果真如此進行,那麼將會迫使英方在下列3個選擇中做出權衡:


1.如果皇家海軍動員本土艦隊南下,勢必導致原本遭重兵封鎖的北方海域空虛,使位於波羅的海的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得以順利進入大西洋。


2.若是本土艦隊畏於德國新戰列艦的威脅,在斯卡帕灣按兵不動,那麼幾乎所有快速戰艦被牽制在斯卡帕灣這點,也將造成大西洋上的2艘德艦如入無人之境一般逍遙。


3.或者,英方做出第三種選擇,將可以投入攔截的戰艦分散配置,“胡德”號、“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與“勝利”號部署於斯卡帕灣,“聲望”號、“反擊”號佈置於南方。那麼,必將導致兩個威脅方向的兵力都無法確保絕對優勢,其形勢一樣極其兇險。


然而,我們所知道的歷史是,在1941年的3月底,“沙恩霍斯特”號終於熬不住長年累月的主機故障,被送進船臺大修了。4月6日,完成了出港準備的“格奈森瑙”號在1架勇敢的英國魚雷機自殺式的襲擊下,遭到了重創。在波羅的海,戰列艦“提爾比茲”號的服役期,因為海軍熟練水兵不足的問題而遲滯。


而對德國海軍總部的計劃,德國最高統帥部與希特勒本人又是持什麼態度呢?他完全不知情,就像上文敘述的那樣。海軍作戰參謀部甚至害怕告訴希特勒這些事情,因為難保這位元首——熱心於海軍建設的軍事愛好者——不會突然禁止“俾斯麥”號出海作戰。因為在以前曾發生過這類事情。陪同他參觀戰艦的呂特晏斯和沒有隨行的雷德爾早就決定對此事緘口不語。希特勒得知“萊茵”行動的存在是在5月22日,“俾斯麥”號已經會同“歐根親王”號從格丁尼亞出海4天之久,現正在前往丹麥海峽的路上。


“元帥,如果可能的話,我想要立刻召回這2艘戰艦。”

希特勒在知悉“俾斯麥”號已經上路的消息後反應極為神經質。無疑,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如果軍艦被擊沉或者受損會損害自己的聲望。但是雷德爾反駁說,作戰已經準備了許久,如果此時再撤銷將會嚴重打擊士氣並造成海軍中的不信任。最後,希特勒認可了既成事實;“好吧,看來現在只能順其自然發展了,但是我心中有不祥的預感。”


這一幕見於雷德爾的回憶錄中,而在官方記載中只寫有“元首同意”的字樣。歷史沒有“也許”,但卻因為許多“偶然”最後走向“必然”。


本文摘自《海戰事典》(1-9全套裝)

為什麼希特勒沒能阻止“俾斯麥”號的死亡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