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沉「俾斯麥」號的真兇並非是魚雷,它只是加速了殘骸沉沒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魚雷是軍艦的最大剋星。魚雷以及魚雷和其他彈藥聯合作用所擊沉的水面軍艦佔總數35%;炸彈以及炸彈和其他彈藥聯合擊沉的軍艦隻佔32%;炮彈佔18%;水雷只戰5%。如航空母艦,約有45%被擊沉的航母是毀於魚雷,還有29%是沉於魚雷和炸彈的聯合作用,合計74%的沉沒與魚雷有關;71%沉沒的巡洋艦也與魚雷攻擊有關。

擊沉“俾斯麥”號的真兇並非是魚雷,它只是加速了殘骸沉沒而已

可是戰列艦的情況卻很微妙。只有19%的沉沒戰列艦是單純毀於魚雷之手。還有30%是毀於魚雷和炸彈聯合打擊;6%毀於魚雷和炮彈。合計55%的沉沒戰列艦與魚雷有關,比率要低於航空母艦和巡洋艦。

理論上說,戰列艦的儲備浮力要小於同噸位的航空母艦,其水下防禦結構也未必比航母更完善。但是戰列艦所特有的厚重水線裝甲,對淺深魚雷也的確有一定的防禦能力。二戰時期,一些新式戰列艦還把副裝甲帶延伸到船底,水下防禦能力大有增強。

在歐洲戰場,戰列艦被潛艇用魚雷擊沉的戰例較多。比如舊式戰列艦“皇家橡樹”號在港口內被德國潛艇U-47號擊沉;同樣也是舊式戰列艦的“巴勒姆”號航行中被德國潛艇U-331號擊沉。德國潛艇魚雷使用300公斤的高爆炸藥,威力相當大。用這樣的大威力魚雷破壞舊式戰列艦的落後水下防禦結構,自然不費什麼力氣。

擊沉“俾斯麥”號的真兇並非是魚雷,它只是加速了殘骸沉沒而已

而威力較小的航空魚雷卻很難對航行中的大型戰列艦造成致命傷害。1941年5月,英國的“劍魚”飛機命中“俾斯麥”號戰列艦所使用的MK XII型魚雷,戰鬥部只有176公斤TNT炸藥。隨後在擊沉“俾斯麥”號的戰鬥中,英國軍艦發射的MK VII型魚雷戰鬥部則有336公斤TNT炸藥。不過,“俾斯麥”號是被“羅德尼”號的16英寸重炮打得完全喪失戰力,其後遭受的魚雷只是加速“俾斯麥”號殘骸的沉沒,而非戰勝“俾斯麥”號的關鍵。

1943年12月26日,英國海軍擊沉了另一條德國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其戰法與擊沉“俾斯麥”號類似:先用14英寸的戰列艦主炮和8英寸的重巡洋艦主炮把“沙恩霍斯特”號打得喪失戰鬥力,然後驅逐艦衝上去發射大量魚雷加速其殘骸沉沒。據說“沙恩霍斯特”沉沒時發生了大爆炸,究竟是被炮彈誘爆還是魚雷誘爆就不知道了。

擊沉“俾斯麥”號的真兇並非是魚雷,它只是加速了殘骸沉沒而已

筆者強調擊沉“俾斯麥”和“沙恩霍斯特”的戰鬥中重炮的作用,並非貶低魚雷。事實上,這兩次戰鬥證明,單純靠炮彈除非引爆對方的彈藥庫,否則很難快速擊沉大型戰列艦。但不管怎麼說,如果“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不先用重炮打掉“俾斯麥”和“沙恩霍斯特”的還擊能力,巡洋艦和驅逐艦中輕型艦艇對兩艦的雷擊是很難成功的。魚雷的爆炸威力大大超過炮彈,可是射程卻遠遠不如大炮。因此除了飛機和潛艇發射的魚雷外,水面軍艦在能見度較好的白天很難突破擁有大量副炮的戰列艦的阻擊,也就難以成功發射魚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