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號被擊沉,丘吉爾揚眉吐氣,希特勒變得低落而暴躁

“俾斯麥”號被擊沉,丘吉爾揚眉吐氣,希特勒變得低落而暴躁


戰列艦“俾斯麥”號(Bismarck)的軍旅生涯異常短暫,其中在海上航行的時間只有區區九天,然而她所引發的關注熱情卻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雖然她只有這一次戰鬥航行,但或許正是圍繞在她身邊的種種謎團,吸引著歷史學家、職業軍人和普通讀者的好奇心。

“俾斯麥”號被擊沉,丘吉爾揚眉吐氣,希特勒變得低落而暴躁

1941年5月26日,隨著“多塞特郡”號和“毛利人”號駛離“俾斯麥”號最後一戰的戰場,幾小時前上演的一場大戲也就沒有留下多少證據。乘風破浪的戰艦消失了,炮火產生的硝煙被海風吹散。再也沒有戰鬥或警報的聲音。能聽到的只有嗚咽的風聲和浪花飛濺聲。這就是U-74號的艇長肯特拉特(Kentrat)上尉駕著潛艇來尋找“俾斯麥”號的倖存者時看到的景象。

在倫敦,溫斯頓·丘吉爾剛剛開完一次內閣會議,帶著令人失望的消息前往下議院。克里特島的戰事非常不利。失敗和撤退也就是幾天以後的事。他在向議會發表講話時,承認克里特島傳來的情報表明形勢岌岌可危。而在從伊拉克到利比亞的戰線上,各種報告也一樣令人氣餒,只不過還不像克里特島的情報那樣毫無希望。為減輕這些壞消息帶來的影響,他樂觀地向議員們報告了本土艦隊發來的消息:擊沉“胡德”號的德國戰列艦有望在不久以後被消滅。他剛剛結束講話,一個秘書就帶著一份加急電報趕來。丘吉爾的議會私人秘書接過電報,立刻將它遞給了首相。儘管電報所說的事件是丘吉爾一手安排的,但它到來的時機還是巧得不能再巧。

“請您包涵,發言人先生,”他從座椅上站起來說道,“我剛剛得到消息,‘俾斯麥’號已經被打沉了。”下議院歡聲雷動,一時間,克里特島、北非和中東都被大家忘到腦後。失敗的一天變成了勝利的一天。

“俾斯麥”號被擊沉,丘吉爾揚眉吐氣,希特勒變得低落而暴躁

在丹麥海峽海戰後,從歐根親王號上見到的俾斯麥號

而在德國公眾看來,“俾斯麥”號的損失是一次國家級的失敗,一如“胡德”號的損失給英國人帶來的感受。德國人民焦急地等待倖存者名單公佈時,在“俾斯麥”號上服役的阿達爾貝特·施奈德等人發出的信件和明信片也到達了目的地,成為已死之人遲到的問候。6 月7 日,英國海軍部公佈了“多塞特郡”號和“毛利人”號搭救的德軍官兵姓名。德國方面也公佈了“薩克森瓦爾德”號和U-74 號救起的五個人的名字。至此,這場悲劇的殘酷事實大白於天下。“俾斯麥”號帶著幾乎所有的艦員消失了。

1941 年6 月初,雷德爾和希特勒進行了一次尷尬的會談。“俾斯麥”號的損失使元首的情緒變得低落而暴躁。正如他所說,失去這艘戰列艦是對德國國家聲譽的嚴重打擊,而且整個作戰也是不成功的。“俾斯麥”號沉沒了,“歐根親王”號已在6 月1 日進入佈雷斯特接受維護。當然,希特勒希望調查此次失敗的原因。雷德爾以簡單的評論作為開場白,他提醒希特勒,德國海軍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不得不從一開始就以殘破之師對抗皇家海軍。雙方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而且隨著英軍的航母和戰列艦陸續服役,還越拉越大了。

這一切都是希特勒早就知道的,他也不需要別人給他上歷史課。“為什麼‘俾斯麥’號在擊沉‘胡德’號以後沒有返回德國?”他反問道。

雷德爾爭辯說,如果經由丹麥海峽返回德國,將會受到空襲和輕型艦艇的威脅,比繼續開進大西洋並轉往聖納澤爾要危險得多。顯然呂特晏斯就是這麼想的,而且他起初還極力想把敵人引進他策劃的潛艇陷阱。在發現燃油不足以進行大規模機動以後,他才不得不放棄了這個計劃。雷德爾指出:“海軍西方集群司令部建議‘俾斯麥’號在海上繼續隱藏幾天,但燃油問題使這個提案也不再可行。”

“還有‘威爾士親王’號呢,”希特勒說。“為什麼呂特晏斯沒有繼續打擊這艘軍艦,直到把它也打沉為止?”

海軍元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從呂特晏斯的作戰指示來看,他是想避免與敵人的主力艦交戰,把精力集中在擊沉商船上。與“威爾士親王”號繼續交戰將會使“俾斯麥”號遭受更多損傷,考慮到這次作戰行動的主要目的,這麼做是毫無道理的。雖然後來發現“俾斯麥”號此前已經負傷,但這一決定還是明智的。

希特勒似乎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過多責難雷德爾。他自己也承認過,他對海軍戰略的瞭解很有限,而且他在這方面的興趣也一直不大。幾個星期以後,他就要發動他最為宏大的作戰計劃,而戰列艦、潛艇或魚雷機在其中並沒有一席之地。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即將啟動。

截至1940 年12 月31 日,德軍總共擊沉了450 萬噸商船。潛艇包辦了57% 的擊沉噸位,而水面艦艇僅僅貢獻了12%。此外,空中力量貢獻了13%,而水雷的戰果至少佔17%。在這些武器中,水面艦艇的貢獻顯然是最小的。在1941 年上半年,它們的戰果也沒有顯著改善。“格奈森瑙” 號和“沙恩霍斯特”號雖然征戰了兩個月,卻僅僅擊沉或俘獲22 艘船,合計不過115600 噸。

在1941 年的前六個月,大型戰艦擊沉的船隻總計只有188000 噸。作為對比,德軍的潛艇和飛機僅在1941 年4 月這一個月裡就把575000 噸船隻送進了海底。就連造價遠遠低於大型戰艦的德國輔助巡洋艦,在1941 年上半年也使同盟國損失了191000 噸。德國水面艦艇要想在對英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取得非常顯著的進步,但這看起來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事後看來,雖然德國潛艇的戰果要大得多,但依然遠不足以迫使英國人屈服。水面艦艇要實現這樣的結果就更不可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總噸位達到驚人的1400 萬噸。如此重大的損失曾經使英國的進口貨物流量間歇性地受到限制,但並不能使進口徹底中斷。美國商船足可抵消這些損失而有餘。此外德國潛艇造成的損失也被規模非常龐大的商船隊所稀釋。德國人在單個月份裡最多隻能將運往大不列顛群島的貨物擊沉10%。即使德國人能夠將這樣的擊沉比例維持幾個月,也不足以造成嚴重的短缺。此外我們還必須強調,大部分損失都是潛艇造成的——德國水面艦艇的戰果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

“俾斯麥”號被擊沉,丘吉爾揚眉吐氣,希特勒變得低落而暴躁

如此看來,對德國人更有好處的做法顯然是減少戰列艦和巡洋艦的產量,把省下來的產能用來建造潛艇。公平地講,必須承認早在“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離開格丁尼亞之前,這樣的轉產過程德國人就已經啟動多時了。不過戰列艦的威望總要高於潛艇,而在和平時期看似很有政治價值的武器在戰時可能被證明不太實用。1939年戰爭爆發後,德國人就把生產重點從水面艦艇轉到了潛艇上,但這種轉變需要假以時日才能產生重大影響。

德國人似乎滿心希望憑藉對英國海洋貿易的攻擊來造成某種“系統崩潰”,但是沒有什麼證據能支持他們的這種信念。把敵國視作一套脆弱的系統,通過規模雖小但針對性很強的襲擾就可使其分崩離析,抱持這種理念的並非只有德國海軍一家。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美國陸軍航空兵,他們在間戰時期曾經發展出一套“工業網絡”理論。這套理論認定,通過對系統中某些節點的針對性打擊就可以使敵國的經濟崩潰。該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實踐並不成功,但是,把敵國視作脆弱系統的想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仍被某些人念念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