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鼓舞人心的測試

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鼓舞人心的測試

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鼓舞人心的測試

戰列艦“俾斯麥”號(Bismarck)的軍旅生涯異常短暫,其中在海上航行的時間只有區區九天,然而她所引發的關注熱情卻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雖然她只有這一次戰鬥航行,但或許正是圍繞在她身邊的種種謎團,吸引著歷史學家、職業軍人和普通讀者的好奇心。

1940年9月14日,“俾斯麥”號將她的船頭轉向易北河。在這條大河兩岸,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她的離去。夜裡她在布倫斯比特爾(Brunsbüttel)下錨,那裡就是易北河匯入北海的地方。當天晚上,英國轟炸機司令部空襲港口,“俾斯麥”號上的高射炮開了火。

這樣的空襲對德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在戰爭的這一階段,英國飛機屢屢在夜間襲擊德國港口。轟炸機司令部的目的是擾亂德軍為“海獅”行動而進行的準備,而北海的德國港口都在其飛機可以輕易打擊的範圍內。不過,雖然英軍的目標主要是運輸船,“俾斯麥”號仍有中彈的風險,而炸彈造成的損傷可能會延誤她的行程。不過對德國人來說幸運的是,他們有一片廣大的海域可以用來隱藏艦船,幾乎不會遭到敵機的任何襲擊,那就是波羅的海。另一個幸運之處在於,他們不必繞日德蘭半島航行,因為可以利用北海—波羅的海運河(Nordostsee-Kanal)將艦船從布倫斯比特爾轉移到基爾。“俾斯麥”號在9月16日就通過這條運河進入了波羅的海。在運河中航行並不能高枕無憂,雖然沒有遇到空襲,但狹窄的航道意味著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行船。艦員們全神貫注地在各自崗位上待命,所有水密艙門和房門一律緊閉。讓這艘具有大功率主機的大型軍艦在運河中機動並非易事,不過最終一切都按計劃進行,這艘戰列艦於9月17日夜晚停泊到了基爾港。

為調校艦炮,“俾斯麥”號在基爾逗留了一個星期,然後啟程前往格丁尼亞。在波羅的海,艦員們得以對這艘軍艦進行全面測試,同時展開訓練,以求最大限度發揮出她的能力。對一艘戰列艦而言,火力當然是重中之重。1940年11月,“俾斯麥”號開始綜合性射擊演習,並在此後將這種活動重複了許多次。演習的意義不僅在於確保艦員熟練掌握裝備,還在於讓“俾斯麥”號在投入實戰之前暴露她的缺陷。參加射擊演習的不僅包括操作艦炮的人員,還包括負責火控、觀察、測距和其他許多任務的人員。綜合性訓練活動則要求艦員在本職工作之外掌握其他本領,例如,有些練習就旨在訓練他們掌握部分火控系統無法工作時的應急操作程序。這類知識在實戰條件下可能是無價之寶。當然了,艦員們還需要練習執行一些較為瑣碎的任務:收發信號、加密、在警報響起時快速到達戰位、損害管制、救助傷員,等等。所有的缺陷和問題都必須在實戰開始前消除。

要想在遠距離命中敵艦,需要考慮許多因素。“俾斯麥”號的大口徑主炮能將800 千克的彈丸發射到36 千米之外。在如此遠的距離上,即便是一艘長250 米的戰列艦,也是很難擊中的目標,需要考慮多種變量。首先,開炮的軍艦自身的航向、航速、橫搖和縱搖都會影響射擊。準確估算目標距離固然重要,但因為炮彈可能需要長達一分鐘的時間才能到達目標,所以還必須正確估算炮彈的速度和飛行路線。射擊遠距離目標時,炮彈沿著很高的拋物線飛行,而高空的大氣條件可能與海平面的條件有所差異。空氣密度、風向和另一些參數都必須納入考慮。

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鼓舞人心的測試

試航中的俾斯麥號;測距機在當時尚未安裝

為快速而統一地進行這些計算,需要使用各種傳感器將數據輸入計算機。這裡所說的計算機是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機械式前身。為防計算機受損或接收到錯誤的數據,還要以人工計算作為備份。沒有人指望首次齊射就命中目標,但如果炮彈落點偏得不是太遠,那麼也許細微的校正就已足夠。觀察員通常會看到炮彈落海時濺起的水柱,那和多層大廈一樣高,因此很容易看到,而且至少在參戰艦艇不太多時,觀察員不會混淆來自不同艦艇的炮彈所激起的水柱。

雖然有各種技術裝備的輔助,在整個射擊系統中,人始終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測距為例,德軍使用的是體視式測距儀,這種儀表非常精確,但是在戰鬥初期對操作員有很高要求,會導致他們早早地感到疲憊。英軍使用的系統則略顯簡單,但是在戰鬥中自始至終都可減輕操作員的負擔。

在射擊演習中,大口徑主炮大多數時候使用的是次口徑訓練彈,這是因為全口徑彈射擊時的磨損太大而不得不採用的方法。“俾斯麥”號38 釐米主炮炮管預期壽命大約是200 到250 發,超過這個壽命以後,就會因為磨損而導致精度大降。訓練彈的射程雖然不如實彈,但足可解決訓練需求。此外,使用訓練彈時,後坐力也會大大降低。這也意味著,實戰中的某些壓力在訓練中是不會出現的。

不過,這些主炮第一次發射全口徑炮彈的日子終於還是到來了。在這艘戰列艦上,人人都難抑興奮之情。沒有人能夠確定,開火時的壓力會對這艘軍艦產生什麼影響。輪機部門奉命使主機全功率運行,鍋爐裡的熱量迅速聚集,壓強達到56個大氣壓。一切與“俾斯麥”號機動能力有關的部件都必須經得起主炮開火時的震動,因為這艘戰艦可能需要在戰鬥中高速機動。突然間,一聲巨大的轟鳴蓋過了海浪的聲音。隨著8發800千克的彈丸以3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飛出炮口,“俾斯麥”號發生側向震顫。這些炮彈只用了不到5毫秒就通過整根炮管,但就在這短暫的時間內,這些主炮產生的功率超過6000萬馬力。

這樣的舷側齊射即使對一艘大型戰列艦而言也是沉重的壓力,但“俾斯麥”號的主機和其他所有設備一樣,繼續完美地運行著。一些固定得不夠牢靠的小物品被震飛了,有幾個燈泡熄滅了,但整艘船在海面上保持著相當穩定的姿態,這要歸功於她那大得不同尋常的艦寬。各門主炮用大約20秒重新裝填完畢後,她就立即完成了下一次齊射的準備。艦員們此前就對他們的軍艦充滿信心,而這次實彈射擊演習使他們的信心進一步高漲。

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鼓舞人心的測試

在丹麥海峽海戰後,從歐根親王號上見到的俾斯麥號

實戰中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軍官能否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們需要把天氣、風向和光照條件等因素都考慮在內,利用這些客觀條件為自己提供優勢。“俾斯麥”號上有施奈德、阿爾布雷希特和米倫海姆-雷希貝格等一批出類拔萃的艦炮指揮官,這次測試的結果也非常鼓舞人心

。訓練部門的指揮官福斯(Voss)上校走訪這艘戰列艦,他離開時,最後走向施奈德,說出了這樣的道別語:“我衷心祝願,第一艘出現在‘俾斯麥’號炮口前的敵艦將是‘胡德’號,而你將會打沉她。”

除射擊訓練之外,另一個重要任務是瞭解這艘軍艦在各種氣象條件下和戰術機動時的表現。“俾斯麥”號是一艘具有良好適航性的軍艦,她的橫搖和縱搖都很和緩。即使在做急轉彎時,她的傾斜程度也相當小。當然,她在最大蒸汽壓力下的航速也接受了測試。測量到的最高航速是30.8節,就如此的龐然大物而言這是驚人的速度,足以使她甩掉當時世界上的大多數主力軍艦。

在早期測試階段,艦員們試驗過是否能夠只使用螺旋漿來控制這艘軍艦轉向。他們將船舵鎖定在正中位置,然後嘗試讓三個螺旋槳以不同的速度運轉。一般來說,只要各個螺旋槳採用合適的轉速組合,就可以實現轉向,但這個方法在“俾斯麥”號上效果並不好。她無法以此維持航向,會在海風吹拂下發生不可控的運動。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三個螺旋槳間距太小,產生的力矩不夠。但是這個毛病似乎不太可能在戰鬥中造成嚴重後果,因此艦上也許沒有幾個人為此擔心。

儘管如此,操舵機構受損的風險畢竟還是存在的,有一項反覆進行的演習就是“操舵機構被擊中後的措施”。米倫海姆- 雷希貝格後來回憶了演習時的一幕場景。這種演習假定有一部分隔艙被海水淹沒。按照演習條例,這些艙室中的人員被假定已在爆炸中喪生,或者已被急速湧入的海水淹死。在一次演習中,許多水兵按慣例把帽子反戴,以表示自己扮演的是死者。

“可是如果真發生了這種事,”一個水兵問道,“我們會死嗎?”

“當然會,”領導這次演習的弗里德里希·卡迪納爾(Friedrich Cardinal) 上尉回答說,“所以你們現在就把帽子轉過去,假裝自己死掉了。”幾秒鐘後, 或許是意識到了自己這些話可能對士兵產生的影響,他又試圖淡化這個事實。“不過麼,當然了,”他微笑著對水兵們說,“這地方中彈的概率大概只有十萬分之一, 幾乎為零。”

日後許多人將會苦澀地回想起他這番斷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