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艦娘原型百科》被銘記的傳奇——俾斯麥

俾斯麥號是納粹德國海軍的俾斯麥級戰列艦1號艦,它以1871年德意志統一時的首任宰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命名。該艦於1936年7月1日在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進行龍骨架設,並在1939年2月14日“聖瓦倫丁日”下水。全艦裝備在1940年8月24日完成,並隨即投入德國艦隊服役。俾斯麥號及其姊妹艦提爾比茨是德國曾經建造的最大戰列艦,也是由歐洲國家所建造的最大戰列艦之二。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被銘記的傳奇——俾斯麥

  • 中文艦名:俾斯麥號
  • 英文艦名:KMS Bismarck
  • 艦級:俾斯麥級
  • 服役時間:1940年
  • 標準排水量:41700噸
  • 滿載排水量:50300噸
  • 航速:30 節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被銘記的傳奇——俾斯麥

復興

1936年7月1日,對於普通德國人,這是或許又是平常的一日。但對位於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的9號船臺工人們而言,這卻是重要的一日:之前,船廠從政府那裡贏得了一份名為合同“F”的軍艦建造訂單,今日就必須鋪設龍骨。雖然合同上寫著要求排水量是35000噸……當然,戰列艦訂單對外宣傳也是如此,但大家拿到手的艦艇圖紙上排水量可不止這麼點——這是一艘足足有41700噸標準排水量,滿載排水量直飆50300噸的鉅艦。

——她有一個傳奇的名字:俾斯麥(KMS Bismarck),來自那位人人敬仰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首任首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1939年2月14日,俾斯麥完工入水,那位“鐵血宰相”的孫女,多洛茜·馮·勒文菲爾德親自主持慶祝“洗禮儀式”。帝國的元首更是親自現場在洗禮儀式中發表演說。

舾裝完成後,俾斯麥還將自己原本的直式艦艏改為與沙恩霍斯特級一樣的“大西洋式艦艏”,即飛剪式艦艏——或許是因這特殊的節日,她那驚豔的流線型艦體與斜角微微上翹的艦艏都顯得格外浪漫而優美,甚至足以令旁人忽略艦上如“刺蝟般”可怕的武裝……

1940年8月24日,俾斯麥正式入役,並前往波羅的海進行海試,恩斯特·林德曼擔任其首任艦長。

1940年9月15日,入役約三週後,俾斯麥離開漢堡,抵達基爾灣海試。

1940年9月28日,俾斯麥在掃雷艦護衛下出現在了阿科納角,然後抵達但澤灣的哥滕哈芬,即今波蘭格丁尼亞。

至此,俾斯麥的動力系統終於被徹底檢驗完畢:在這些海試中,俾斯麥進行了記里程的高速航行測試。在她的穩定性與機動性都被得到驗證後,大家也發現了俾斯麥設計中的一些缺陷:當船員們駕駛俾斯麥航行時對推進器進行換擋,以便改變航路時,大家發現令俾斯麥“乖乖聽話”轉向正確的航路十分困難(倔強的女人),哪怕是外側推進器開足馬力全力反向推進,也只能對轉向提供少許的推力。

1940年11月,本月,俾斯麥第一次進行了主炮測試射擊:這次測試證明了俾斯麥的主炮座極其穩定。

1940年12月9日,俾斯麥結束海試,返回漢堡,進行小範圍改進並完成最後的舾裝部分。

1941年1月24日,俾斯麥原本計劃返回基爾港,但一艘商船意外在基爾運河沉沒堵塞了航路,而惡劣的天氣又對清理沉船殘骸造成了阻礙,所以一直到3月份才得以從漢堡前往基爾港——這次出發的延遲使林德曼產生了極大的焦慮:“俾斯麥已經停留在漢堡有5周了……所以,海上的寶貴時間無可挽回,而對“最終戰事”部署的巨大延遲也已無法避免。”

——同時在此期間,俾斯麥接待了瑞典海軍的駐柏林參贊,安德爾斯·弗歇爾上校。他將俾斯麥的信息帶回了瑞典,並導致一些瑞典海軍內部的英國派系殘餘將“對俾斯麥全面的描述”透露給了英國皇家海軍:儘管這些信息缺乏關鍵性的數據,但顯然這令英國對這艘“無雙戰艦”有了初步的認識。

1941年3月6日,俾斯麥終於收到命令:由漢堡啟程,在數架梅塞施密特Bf-109、2艘武裝商船以及1艘破冰船的護衛下,前往基爾。

1941年3月8日,上午8時45分,俾斯麥在途徑基爾運河時在南岸發生了擱淺。經過1小時的處理,俾斯麥再度開始前進:之前提到的,俾斯麥脾氣倔,不好操控。

1941年3月9日,俾斯麥抵達基爾,船員們立即開始為其裝載彈藥、燃油與其他補給品,並塗裝迷彩。

1941年3月12日,英國皇家空軍對基爾港實施了空襲,但被擊退——俾斯麥未受任何影響。

1941年3月17日,第二帝國倖存下來的那8艘前無畏艦之一,西里西亞,親自作為破冰船,護衛著作為後輩的俾斯麥前往哥滕哈芬(今格丁尼亞)進行戰前準備訓練。

當時,由埃裡希·雷德爾海軍元帥領導的德國海軍最高司令部依舊在大西洋海域奉行破交戰,即“以巡洋艦與高速戰艦切斷各海上運輸與貿易線路,摧毀或封鎖敵海軍港口”為主要手段的戰術:這種戰術也可謂德國海軍面對強數倍於己方的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戰術”,持續削弱後伺機以局部優勢決戰。而接下來的破交作戰,原定時間為4月25日左右,由俾斯麥與已經入役的提爾比茨一同從波羅的海出發,與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在大西洋上會合,然後與眾重巡洋艦共同執行任務。

——俾斯麥,提爾比茨,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舍爾海軍上將,希佩爾海軍上將,歐根親王……

那時正好是“新月期”:昏暗的海況,若有如此一支“破交艦隊”如鬼魅般出沒,巡迴大西洋,恐怕英國皇家海軍全體要麼因擔驚受怕而夜夜失眠,要麼就必須糾集所有能召集的戰艦前來圍堵,甚至決戰,才有取勝的可能性……

沒錯,一如當年的日德蘭。

1941年4月26日,這當然也是剛瑟·呂特晏斯心中所想:如果讓他指揮著這樣一支艦隊進入大西洋,他完全有把握讓皇家海軍的指揮官們焦頭爛額又無可奈何。只是,他轉念一想當前的現實情況,心中又不禁失去了樂觀:計劃畢竟是計劃,太過理想了。現實中,名單上各艦均各自“有所情況”不能出擊:

(1)因為英國皇家空軍對威廉港鍥而不捨的持續轟炸,俾斯麥的姊妹艦,提爾比茨雖未在建造過程中發生意外,但卻因轟炸造成建造延遲,直到當年2月25日才正式入役——等到完成海試和船員訓練,那恐怕已是下半年。

毋庸置疑,俾斯麥的確很強大,但再強大又如何能強過一支艦隊呢?所以,呂特晏斯立即將自己的軍事建議報送海軍最高司令部——當前情況下,提爾比茨與沙恩霍斯特最有可能率先恢復待命。所以希望作戰計劃至少可以推遲到兩艦中任意一艦準備就緒,再與俾斯麥一同出海進行。只是這個建議被雷德爾駁回了:他認為此刻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戰局一直關鍵時刻,時不我待,而俾斯麥的作戰行動已經被拖延了2個月,不能再拖了。呂特晏斯心中雖有疑慮,但的確也不得不同意“行動應儘快進行”的觀點,避免給對手喘息之機。

於是,俾斯麥的首次作戰任務被下達了下來:她將與歐根親王將在呂特晏斯親自指揮下,單獨兩艦前往大西洋進行破交。

——本次行動代號:“萊茵演習(Operation Rheinübung)”


萊茵演習

1941年5月5日, 俾斯麥與提爾比茨停泊哥滕哈芬(今格丁尼亞),元首與最高參謀長威廉·凱特爾攜一個大型訪問團登艦訪問參觀——登艦前,元首還專門接見了呂特晏斯,與他討論了關於接下來“萊茵演習”的作戰。

1941年5月16日,呂特晏斯彙報:俾斯麥與歐根親王兩艦已做好萬全準備,隨時可以出擊,執行作戰。

1941年5月19日,凌晨2時,德國海軍最高司令部下達命令:俾斯麥駛離哥滕哈芬(今格丁尼亞),前往丹麥海域,“萊茵演習”正式開始——此時俾斯麥艦上已有2221名船員與登記人員,其中包括輔助呂特晏斯的65位軍官與80名捕獲艦艇的水兵。

而作為“萊茵演習”行動的一部分,另有一支18艘補給艦組成的船團已部署待命。同時,4艘U艇位於從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與英國本土之間的航線上,為俾斯麥與歐根親王提供偵察情報。而德國空軍也將在兩艦駛出德國控制的海域後,持續提供護航。

當日11時25分,俾斯麥在阿科納角與先自己一步離港的歐根親王會合:此時,Z10、Z16、Z23與1支掃雷艦隊為兩艦提供護航。

1941年5月20日,正午時分,艦長林德曼通過艦上擴音喇叭向全艦官兵通告了本艦本次的作戰任務——也就在幾乎同時,12架執行飛行偵查任務的瑞典軍機發現了這支德國艦隊,並彙報了艦隊構成與航向,可俾斯麥等艦均未發現這支機隊。

1小時後,全艦隊發現他們被瑞典海軍的輕巡洋艦哥特蘭在卡特加特海峽暗中尾隨了近2小時。哥特蘭向自家海軍指揮部發了份電報:“2艘大型艦艇,3艘驅逐艦,5艘護衛船隻,和10到12架飛機穿過馬斯特蘭德,航向205°/20'。”

——德國海軍最高司令部顯然沒有重視該艦隊暴露給哥特蘭的風險,但艦上呂特晏斯與林德曼都認為“本次行動已沒有保密性可言了”。事實上,這些關於德國艦隊的情報後來也立即被英國駐瑞典海軍的海軍參贊亨利·鄧漢姆上校截獲,並報送給了英國海軍部。布萊切利莊園的破譯專家們在解碼了哥特蘭的電報信息後發現“俾斯麥與歐根親王上有司職捕獲艦艇的水兵”,再比照了海圖後,立即確認:“德軍新的一次大西洋破交戰已近在咫尺”。一組海噴火立即被命令前往挪威海岸搜索這支德國艦隊。

當日夜間,德國空軍最終確認了英國本土艦隊位於北方的主要軍港,斯卡帕灣內的1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均保持“下錨未動”的狀態,呂特晏斯才算是鬆了口氣——此時,俾斯麥、歐根親王與護衛的3艘驅逐艦(Z10、Z16、Z23)與掃雷艦隊終於抵達了挪威海岸。在完成掃雷任務後,掃雷艦隊撤離,留下三艘驅逐艦繼續護送俾斯麥與歐根親王向北行進。

【斯卡帕灣內:勝利,英王喬治五世,威爾士親王,胡德,薩福克,諾福克,曼徹斯特,伯明翰】


1941年5月21日,清晨,俾斯麥收到歐根親王的報告:她截獲了一份電報,命令英國偵查機搜尋一支在挪威海岸外由“2艘戰列艦與3艘驅逐艦”組成的北行艦隊。7點左右,俾斯麥確認附近出現4架不明飛機,它們隨即迅速離去。隨後中午12點左右,俾斯麥率艦隊抵達了位於挪威卑爾根南面的格里姆斯塔峽灣。

儘管有一組Bf109在俾斯麥上空進行巡航保護,但依舊讓英國空軍飛行員在8000米高度拍到了俾斯麥在峽灣中的具體照片。時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司令,戰時海軍上將,約翰·托維隨即命令胡德與剛服役的威爾士親王啟程,在6艘驅逐艦的護衛下前往丹麥海峽,支援事先以在此巡航的諾福克與薩福克兩艦,而本土艦隊其餘艦艇則會合曼徹斯特與伯明翰等待在冰島東南、法羅群島至斯卡帕灣基地一線。18架轟炸機直奔俾斯麥所在區域——但因為天氣惡劣的原因,他們並沒有找到俾斯麥的艦隊。

當日19時30分,俾斯麥在峽灣中駐紮後並沒有進行補油——因為在“萊茵演習”的計劃命令中並沒有要求她這麼做:在離開格丁尼亞港口時,俾斯麥已經少裝載了200噸燃油,而之前的航行則又消耗了1000噸,而歐根親王則重新裝載了764噸燃油。隨後俾斯麥、歐根親王與Z10、Z16、Z23離開了卑爾根。

當日午夜,俾斯麥率艦隊進入開放海域,駛向北冰洋之際,德國海軍最高司令部的雷德爾才志得意滿地向元首透露本次作戰的全部細節:本以為會獲得嘉許,可元首雖然同意,但反應卻頗為勉強。

1941年5月22日,Z10、Z16與Z23三艦在清晨4點14分,和俾斯麥、歐根親王於挪威特隆赫姆外海域脫離。

當日約12時,呂特晏斯下令:俾斯麥與歐根親王轉向丹麥海峽,嘗試突破進入大西洋。

1941年5月23日,凌晨4時,呂特晏斯下令俾斯麥與歐根親王加速至27節,衝過丹麥海峽。兩艦在進入海峽的一瞬間,就立即開啟了所有FuMO搜索雷達組:俾斯麥此時航行在歐根親王前約700米的位置,而此時海域上因大霧瀰漫,可見度只有3000~4000米。緊接著上午10時,俾斯麥與歐根親王駛入冰山的範圍,航速被迫降至24節。2小時後,兩艦抵達冰島正北方,同時也進入了浮冰區,迫使兩艦再度改變航行方式,必須Z字形前進。

19時22分,俾斯麥正努力穿越浮冰區時,水聽與雷達組發現了據此12500米的薩福克,歐根親王立即截獲薩福克的電報信號,獲悉他們的位置也已經暴露了。

呂特晏斯立即同意讓歐根親王與薩福克接戰,但因為各種原因(大霧與浮冰),歐根親王無法清晰辨別並瞄準薩福克,所以並未開火。薩福克發現了歐根親王有接戰意圖,迅速撤退至安全距離並對兩艦保持尾隨。

20時30分,諾福克與薩福克會合,但出現的位置卻過分靠近俾斯麥與歐根親王。

呂特晏斯決定抓住這次機會,下令兩艦立即與兩艘英重巡洋艦接戰:俾斯麥隨即開火,進行了5次齊射。有3次齊射對諾福克形成跨射,爆炸單片潑灑在她的甲板上。諾福克立即拉起煙幕,並躲藏進了海上霧堤中。

這場短暫的戰鬥就這麼結束了,但對俾斯麥,她的FuMO 23雷達卻因主炮開火造成的船體震盪而受損了——這倒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對此,呂特晏再度下令在維修雷達的期間,兩艦改變航行隊形:歐根親王與俾斯麥位置互換,行使在俾斯麥身前,使用其雷達為兩艦偵查。

約22時,諾福克與薩福克再度回到了之前尾隨俾斯麥與歐根親王的狀態。但呂特晏斯顯然不願意自己附近跟著這麼一條小尾巴:他下令俾斯麥突然進行180大轉彎,試圖再次給兩艘英重巡洋艦一個驚喜。但諾福克與薩福克的處理卻十分老道:雖然俾斯麥的艦影在雨雲中無法目視,但薩福克的雷達卻立即探測到了她的異動,隨即帶著諾福克進行規避。

就這樣,兩艘英國重巡洋艦整晚保持著對俾斯麥與歐根親王的監視,並不斷報告其方位與航向,直到次日清晨……

次日清晨,惡劣的天氣終於結束,今日清晨天朗氣清——但對於俾斯麥與歐根親王,這可並不是好消息。

約5時07分,歐根親王的水聽偵察到一對不明艦艇自20海里外直奔自己與俾斯麥而來——“有兩個高速運轉的艦艇渦輪噪音在280°的位置靠近!”


1941年5月24日,5時45分,俾斯麥與歐根親王已經可以在海平線上看到煙柱:那是胡德與威爾士親王,由蘭斯洛特·霍蘭德中將指揮。

呂特晏斯立即下令俾斯麥與歐根親王進入戰鬥隊形待命。就在7分鐘後(05:52),雙方距離26000米時,胡德率先開火,緊接著1分鐘後,威爾士親王開火——或許是因為霍蘭德認為“領航的依舊是俾斯麥”,只有胡德的381mm主炮才能對俾斯麥的重裝甲造成打擊,所以胡德瞄準了第一艦,而威爾士親王瞄準了第二艦。

——但結果卻相反:胡德瞄準的第一艦此時是歐根親王,而威爾士親王的目標才是俾斯麥。

而此時俾斯麥艦上,俾斯麥的主炮指揮官,阿德爾伯特·施耐德已經兩次請求開火許可進行反擊,但呂特晏斯還在猶豫。艦長林德曼終於看不下去了,他抱怨道“我決不允許我的船從***被社保!(I will not let my ship be shot out from under my ass!)”,並親自找到呂特晏斯要求開火許可。

05時55分,呂特晏斯終於下令:俾斯麥與歐根親王,與英艦接戰。

或許是碰巧,或許是德國水兵繼承自先輩的優秀素養,抑或呂特晏斯等待的就是這一刻……此時,俾斯麥與歐根親王佔據了優勢T位,這在炮擊戰中為德國兩艦搶得了先機,並迅速將目標選定在了胡德身上,並利用T位優勢集中全艦主炮,進行火力齊射。

霍蘭德此刻也命令胡德20°左舵轉向,想要選擇更好的角度進行反擊。可在接戰1分鐘後,歐根親王的203mm高爆彈率先命中胡德——爆炸直接在艦上引燃了火箭彈彈藥。胡德的艦員也反應迅速,本次火勢被迅速撲滅。而經過三四輪齊射後,施耐德也終於對胡德完成了校準:俾斯麥立即對之進行全主炮齊射,同時副炮則對威爾士親王牽制開火。

霍蘭德見戰局仍處劣勢,再度下令20°左舵——此時四艦開始處於平行站位,同向航行。按照呂特晏斯的指示,歐根親王將主炮轉向了威爾士親王,以令英兩艦均處於炮火之下。而歐根親王也在此時移至俾斯麥後方,防範仍在東側10至12海里尾隨的諾福克與薩福克,同時對威爾士親王開火,並再次立即炮擊命中(幸運EX),在其艦甲板上引發了一場小火災。

約06時,胡德剛剛完成第二次的20°左舵轉向,緊接著俾斯麥就完成了第五輪艦炮齊射——而炮擊直接決定了胡德的最終命運。

俾斯麥的艦員觀測到:這次炮擊有至少兩枚炮彈落在了胡德極近的水面上,並至少有一枚380mm穿甲彈砸中了胡德輕薄的艦甲板(如果命中的是胡德的側裝甲帶,結局會完全不同:對於胡德那修長優美的艦體,想要命中主甲板也的確有運氣成分)。

甲板立即被擊穿,穿甲彈直接落入艦上的後彈藥庫,引爆了彈藥庫中112噸無煙炮彈。緊接著,一場劇烈的爆炸直接發生在了主艦橋桅杆與後煙囪之間,開始撕裂艦體並波及艦體後部——當時爆炸發生的一瞬,胡德前半部分艦身依舊再向前航行,然後才因為大量進水而導致艦艏迅速上翹至一個很陡的角度;而後半部分艦身則因撕裂的斷面立即快速進水而導致艦尾迅速上翹,全艦疾速下沉。

施耐德打開全艦廣播高呼:“她在下沉!”——僅在開始接戰交火的8分鐘後,胡德便永遠從海面上消失了。據載胡德共1419名艦員中只有3名倖存。

(胡德叕又沉了)

約06時03分,確認擊沉胡德,俾斯麥轉動主炮,對準了威爾士親王。

儘管威爾士親王在她第六次輪齊射中已命中了俾斯麥一次,但此刻進入戰鬥狀態的俾斯麥在她反擊的第一輪齊射中便已鎖定了威爾士親王:一枚炮彈直接擊中威爾士親王的指揮艦橋——儘管沒有引發爆炸,而是過穿從另一側飛出,但這枚炮彈橫穿指揮艦橋帶來的衝擊幾乎擊斃了所有位於該指揮中樞內的人員,除了艦長約翰·裡奇與另一位軍官。

隨後的戰鬥中,威爾士親王持續被俾斯麥與歐根親王炮火壓制,而雪上加霜的是,威爾士親王的主炮此時還出現了故障。儘管如此,俾斯麥依舊在與威爾士親王的交鋒中被主炮命中三次:第一枚擊穿了俾斯麥艏樓水線附近的裝甲,造成了船體進水;第二枚砸進了俾斯麥裝甲帶下方的魚雷艙並引發爆炸,一間汽輪發電機室完全進水,鄰近鍋爐室也部分進水;第三枚飛越俾斯麥艦體上部,橫穿摧毀了水上飛機發射架。

06時13分,約翰·裡奇下令撤退。威爾士親王隨即160°調轉方向,並拉起煙幕掩護自己——此時,威爾士親王10門356mm主炮僅剩5門還可以正常開火,同時艦體也遭到了嚴重破壞。

俾斯麥與歐根親王在威爾士親王脫離射程後隨即停火:儘管俾斯麥艦長林德曼強烈提議對威爾士親王進行追擊並將之擊沉,但呂特晏斯很堅定地拒絕了,依舊要求執行“萊茵演習”的行動計劃,拒絕與任何非保護運輸船隊的敵艦隊交戰,並下令俾斯麥與歐根親王繼續前進進入北大西洋。

本場海戰,俾斯麥與歐根親王雖然取得了戰術勝利,但付出的戰略代價卻不可謂不大:俾斯麥單艦消耗93枚380mm穿甲彈,被命中三次——其中艏樓處創口已導致1000至2000噸海水倒灌並進入艦艏處儲油嚴重汙染,而呂特晏斯拒絕降低航行速度以讓損管小組修補該處缺口,導致了其不斷擴大導致更多海水灌入;魚雷艙創口同樣導致進水並令該部位發電機失靈,只是俾斯麥其他發電機室運轉良好,有足夠動力與電力儲備。綜合兩處進水,俾斯麥的全艦體已水平左傾9°,艦艏3°變形修正。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被銘記的傳奇——俾斯麥

孤獨的旅程

當日約08時,呂特晏斯向德國海軍最高司令部彙報:“擊沉疑似胡德的戰列巡洋艦,另一艘疑似英王喬治五世或聲望的戰艦受創撤退,兩艘重巡洋艦依舊尾隨。”

此時,這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已經很清楚,俾斯麥已經無法再繼續執行“萊茵演習”任務。所以這一次,他直言不諱地將自身的損害報告與他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一同發送給了司令部——俾斯麥將與歐根親王分離行動,並先行前往德佔法國地區港口聖納澤爾進行修理。

10時,呂特晏斯下令歐根親王航行至俾斯麥後方,確認俾斯麥因威爾士親王炮擊所傷而導致燃油洩露的嚴重程度。

歐根親王確認完畢後回到了俾斯麥前方,並回復“油線相當寬,沿航跡兩側不斷拖行”。

約11時,一架桑德蘭水上飛機在俾斯麥視野裡掠過——那是來自後方尾隨的諾福克與薩福克的偵查飛機。

很顯然,英國海軍已經確認了俾斯麥漏油留下的痕跡。諾福克與薩福克的指揮官弗雷德裡克·威克沃克少將讓撤退下來的威爾士親王保持在兩艦後跟隨,繼續保持對俾斯麥的監視。

此時,英國皇家海軍的指揮官們都在一瞬間“恍若天啟”般地意識到了戰機:如果俾斯麥與歐根親王當前執行的任務是破交作戰,那麼以俾斯麥現在的漏油量,她已經絕無可能成功執行最初的計劃了。此刻,近乎無傷的歐根親王可能繼續單獨執行破交抑或折返,但“無法執行作戰”的俾斯麥必然會就近尋求港口進行維修與庇護。

——出了丹麥海峽,最近能夠為俾斯麥這種等級鉅艦提供補給與維修的德軍港口只有法國西北布列塔尼的德佔區:而俾斯麥單艦抵達該地區港口前的這段旅途,將成為皇家海軍將其擊沉的最佳時機。

於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圍獵計劃”從英國本土艦隊的指揮部迅速出爐:對於後腿已中槍傷,拖著一路血跡意在逃命的牝鹿,獵人們可都沒有放過的道理。

海戰結束後

英國海軍部下令:該區域的所有戰艦,不管你之前執行什麼任務,都全部暫停,優先開始搜尋俾斯麥與歐根親王,並進行圍剿。

(1)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司令,約翰·托維海軍上將率下屬本土艦隊在丹麥海峽戰役發生前便下令全體調頭,趕往丹麥海峽支援攔截俾斯麥與歐根親王,但至當日清晨海戰爆發,這支主力艦隊依舊與俾斯麥和歐根親王相距超過350海里。

(2)曼徹斯特、伯明翰與阿瑞託莎三艘輕巡洋艦以速度優勢,立即進入並封鎖俾斯麥已離開的丹麥海峽,呂特晏斯已無法原路返回。

(3)威爾士親王在當日下午5時迅速修好了4門主炮,威克沃克少將同意其行於諾福克與薩福克身前,以隨時重新接戰。

(4)羅德尼正護航不列顛號貨輪,在波士頓海軍工廠重舾裝,現受託維上將指揮,加入追擊。

(5)兩艘復仇級戰列艦,停泊於哈利法克斯的復仇,與保護HX-127船隊的拉米利斯也被命令加入行動。

以上種種還未是全部。最終,共計6艘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2艘航空母艦,13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響應海軍部命令,加入到了“圍獵俾斯麥”的行動中。

16時40分,俾斯麥與歐根親王的處境此時已經十分危險。呂特晏斯看著海上越來越糟糕的天氣,立即命令歐根親王與自己分開行動。

但由於威克沃克少將的艦隊緊緊尾隨,而海況也不足以掩護其安全撤離,尤其是兩艘重巡洋艦還在不斷用雷達探照著自己的方向——歐根親王此時選擇脫離,必然會被英艦加速追上,狠狠咬上一口。所以呂特晏斯思慮再三,還是暫時召回了歐根親王,等待令其脫離的時機。

18時14分,俾斯麥突然率先掉頭,正面衝向身後尾隨的英艦,似要突破威克沃克少將的艦隊陣型。薩福克急速回避,而完成主炮修理的威爾士親王則無畏地迎了上去——主炮開火對射,威爾士親王齊射12次,俾斯麥齊射9次,互相均未命中對手。

這次突如其來的反身接戰使英艦分散了注意力,歐根親王抓住機會成功逃脫。只是威克沃克少將也很清楚:海軍部最在意的目標其實是眼前這艘大傢伙,所以俾斯麥交火結束返回正常航路後,少將也並未在意歐根親王的離去,下令三艦站住俾斯麥的左舷位置保持距離,繼續對俾斯麥的監視。

——至此,俾斯麥也將在諸多敵艦的陪伴下,開始她最終“孤獨的旅程”。

約22時,俾斯麥不愧是德國海軍復興的象徵,工業的結晶——哪怕是因受創而必須減速航行的情況下,她的航速也從來沒有低於過27節。而這恰恰是托維上將所在的英王喬治五世的最高航速。這樣追逐戰的結果只會有一個:除非有辦法可以讓俾斯麥再一次減速,否則沒有人可以攔得住俾斯麥抵達聖納澤爾。

約翰·托維也早有準備:他在下午16時左右就下令勝利在4艘巡洋艦護航下與主力艦隊分離,尋找一個合適位置起飛魚雷轟炸機隊,發動空襲打擊。

此刻,勝利的機隊終於找到了俾斯麥,6架海燕與9架來自825中隊的劍魚立即對其發動攻勢——只不過在進攻前,這些沒經驗的飛行員順帶誤傷了諾福克以及友軍艦艇,美軍海岸警衛艇莫多克,而這一“令人感到困惑的行為”倒是給俾斯麥的防空炮手們提了個醒。

一時間,俾斯麥防空炮齊鳴,而主炮與副炮單元也沒有閒著——他們以最大散佈對著魚雷機前進的水面不斷開火,激起巨大的水柱以干擾飛機的前進路線。只是並沒有魚雷機被擊落,9架劍魚全部投放下了自己的魚雷。俾斯麥緊急迴避,躲掉了8枚,但最後一枚命中了艦體中部的主裝甲帶上。雖然激起了一個足以震撼全艦的水花,震動造成1死5傷,但實際傷害很輕微……比俾斯麥自身極快地變速轉向而造成的艦體損傷還要輕。

由於俾斯麥急速的變速與轉向,使艦艏處防止海水灌入的堵漏氈出現鬆動,導致海水再一次倒灌入艦艏創口,並迫使船員不得不放棄左側第2鍋爐室——2號鍋爐的放棄、加上燃油損失以及艦艏變形加重,令俾斯麥一度減速至16節。雖然船員奮力重新補好了艦艏的堵漏氈,但經此一劫,將領們最終決議俾斯麥只能以20節航速前進,以確保最有效率地抵達目的地。

午夜時分,勝利的海燕與劍魚825中隊剛一離去,威爾士親王再度貼上與俾斯麥展開炮擊戰——雙方無一命中,但俾斯麥更不得安寧。

艦上,因炮擊戰而中斷作業的損管小組再度行動起來:此刻,第2鍋爐室中的海水已經漫溢威脅到了第4汽輪發電機室的水泵給水系統——如果給水系統失靈,很快鹽分極高的海水就會直接灌入渦輪機組破壞轉葉,導致俾斯麥航速再度下降。

1941年5月25日,俾斯麥終於甩開了不斷騷擾她的威爾士親王:航速降至12節,船員們成功連接了兩條輸油管道,將艦艏的儲油運至艦尾油箱,搶救下了數百噸燃油。

另一個好消息是,俾斯麥已經進入了開放水域。這意味著俾斯麥可能得到附近巡弋的德軍U艇掩護。而威克沃克少將在意的也正是這一點:諾福克、薩福克與威爾士親王三艦開始以Z字形方式前進,大大拖緩了跟蹤速度。於是幾分鐘後,俾斯麥的信號終於還是在薩福克的雷達上消失了。

約03時,呂特晏斯下令俾斯麥再次28節全速前進,並右舵向西,然後調頭往北繞了一個圈,以機動擺脫雷達偵查——碰巧的是,俾斯麥做出這一航行動作的時機正好是她在薩福克雷達上消失的那一刻。於是,俾斯麥暫時成功擺脫了雷達定位,並繞了一圈後重新向南駛往目的地。

薩福克的艦長根據俾斯麥消失前最後一刻的航向判斷,俾斯麥在“向西航行”。於是,他也帶著全艦隊向西走,並在一個半小時後將這一消息報告了威克沃克少將。威克沃克少將也只能相信這一判斷,並下令等待天明後,三艦分散對西面海域開始搜索。

清晨,皇家海軍的搜索開始變得雜亂起來,同時剩餘燃油也不多了:勝利的船隊在向西走,威克沃克少將的三艦在向西南方向,托維的本隊正朝著中大西洋前進,而從直布羅陀啟程北上,皇家方舟所在的H艦隊還上有一日行程。

但此時,呂特晏斯本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甩開了威克沃克的艦隊:他向位於巴黎的西部海軍指揮所發了一封長電文,而電文信號再一次被英軍截獲,並會同俾斯麥的航向發送給了英王喬治五世艦上的約翰·托維——只是不知什麼原因,這份俾斯麥航向的信息出現了偏差,讓托維做出了誤判認為“俾斯麥要途徑冰島-法羅群島之間返程德國”。這個錯誤導致英王喬治五世向著錯誤的方向航行,進一步拉開了與俾斯麥之間的差距。

直至7小時後,英國的破譯專家通過之前破譯的部分德國電報加密,這才獲悉德國空軍受命準備互送俾斯麥前往佈雷斯特。而自由法國的地下抵抗組織也傳遞出來“德軍在佈雷斯特已經重新部署好戰機”的情報,旁證了這一點。約翰·托維的艦隊這才回到了正確的軌道。

1941年5月26日,北愛爾蘭海岸警備隊的水上飛機編隊在俾斯麥可能經過的水域終於再一次發現了她——當前,俾斯麥位於佈雷斯特西北僅690海里的距離:以她現在的航速,不需要一天俾斯麥就能進入U艇與德國空軍的保護範圍。而此刻,幾乎已經沒有英軍力量可以在此之前攔截阻止她了。

——除了詹姆斯·薩默維爾上將指揮,以皇家方舟領銜的H艦隊。

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的眾艦,包括勝利,威爾士親王,薩福克與反擊全部因燃油問題而暫停了搜索,需要進行補給。仍能繼續趕往俾斯麥位置的重型艦艇僅剩英王喬治五世與羅德尼,但她們都太遠了。

10時30分,當北愛爾蘭海岸警備隊的水上飛機發現俾斯麥時,皇家方舟的劍魚就在附近搜索。部分魚雷轟炸機也在距離皇家方舟60海里左右的位置“發現戰列艦”。

薩默維爾下令劍魚全部返航補充魚雷後,立即出動攻擊,同時命令謝菲爾德接替之前薩福克的工作——尾隨監視俾斯麥。

只是,謝菲爾德出動的命令並未傳達到皇家方舟緊急起飛出動的飛行員們,導致他們攜帶的新型磁性引信魚雷差點誤傷了謝菲爾德。所幸這些新型磁性引信並不是那麼質量過硬,沒有正常觸發,謝菲爾德這才無傷躲過“友軍之圍”。

19時10分,皇家方舟上的劍魚重新將撞擊引信魚雷搭載完畢,15架劍魚起飛對俾斯麥進行第二輪攻擊。

20時47分,15架劍魚從雲層中俯衝而出——此時,俾斯麥正被謝菲爾德引誘,主炮齊射開火,第二輪齊射形成跨射。謝菲爾德承受著俾斯麥的主炮火力,碎彈片如下雨般砸在甲板上,致使3名船員陣亡,多人受傷。謝菲爾德迅速展開煙幕後撤,也就在此時,皇家方舟的劍魚已經進入攻擊陣位。俾斯麥被迫用了幾乎誇張的全力轉舵進行迴避,防空火力緊急全開,但已經來不及了。

第一枚魚雷在俾斯麥左側中部位置爆炸,命中裝甲帶下沿:雖被水下防護與主裝甲帶阻擋了衝擊,但依舊對主體構裝造成扭曲進水。

第二枚魚雷則極為致命,命中了俾斯麥艦尾左側,極為貼近左側螺旋槳推進器,造成了左邊方向舵嚴重損壞,並卡死在了12°左舵的位置不能回正。

兩次爆炸引發的震盪也造成了艦體不同部位的損壞,船員們努力修復著右側方向舵,但左側卡死的方向舵卻一直得不到修復。對此,曾有船員建議呂特晏斯直接切斷右舵,至少讓俾斯麥回覆正常航行,不然俾斯麥定然會無助地成為英艦隊的活靶子,但被呂特晏斯拒絕了。

21時15分,呂特晏斯全艦通告:俾斯麥已無法繼續機動與航行——至此,這段孤獨的旅程已然結束了。


一分鐘的傳奇還是一輩子的懦夫?

當日21時40分,右舵卡死的俾斯麥此刻只能在原地不停地繞著大圈,並等待這托維艦隊合圍的到來——而托維的艦隊因長途奔襲,也已有需要艦艇因補油而離開了追擊的行列,到現在為止托維的艦隊中僅剩下四艘艦艇(英王喬治五世,羅德尼,諾福克,多塞特郡)。

呂特晏斯電告位於巴黎的西部海軍指揮所:“本艦已無法行動,將戰至最後一彈。”

——最後一次,呂特晏斯拿出了近似殉葬一般的覺悟,並表達了自己對元首的忠誠。艦員們的沮喪情緒開始上升,尤其是當指揮所的回信傳回艦上時——僅僅只是為了在背水一戰的情況下鼓舞士氣,回信中沒有任何慰問的言辭,只是不斷複述這艦員們早已知曉的絕望現實。

夜幕降臨,俾斯麥在絕望中只能不斷地對附近唯一可以攻擊的目標,謝菲爾德,進行主炮射擊。但這種只是為了宣洩情緒一般的火力對於謝菲爾德已經構不成任何威脅,謝菲爾德只是靈巧不斷躲避,並逐漸遠離了俾斯麥的射程。儘管夜幕降臨也令謝菲爾德失去了對俾斯麥監視的視野,但菲利普·維安的驅逐隊中五艘驅逐艦(哥薩克,毛利,錫克,祖魯,以及波蘭驅逐艦閃電)立即接手了對俾斯麥的夜間監視任務。


22時38分,五艘驅逐艦與俾斯麥在夜幕下接觸——俾斯麥再一次彷彿找到了可以宣洩的目標,並進行主炮射擊。充滿攻擊性的炮灰照亮夜空,三輪齊射過後,俾斯麥僅對波蘭驅逐艦閃電形成了跨射,但閃電依舊無畏地前進逼近俾斯麥,直至12公里的距離才被迫調頭。

整個夜晚,五艘驅逐艦就這樣纏上了俾斯麥四面八方不斷騷擾著:一次又一次釋放照明彈將其照亮,並射出一輪又一輪魚雷,無一命中。

1941年5月27日,清晨5時至6時,俾斯麥的艦員們最後將所有重要的文件資料都集中到了艦載阿拉多制196水上飛機上,希望它可以將艦上的作戰日誌運回德軍指揮部——這其中包括了“對胡德的作戰日誌”。但因為在丹麥海峽戰役中,威爾士親王的第三次命中摧毀了俾斯麥水上飛機的發射架周圍,導致水上飛機無法起飛。

既然無法起飛,俾斯麥留著水上飛機也就沒了用處:為避免多餘的火災隱患,艦員們將水上飛機捨棄推進了海里(被隨後U-74找到)。

08時43分,托維艦隊的英王喬治五世於破曉時分出現在了俾斯麥的視野中,羅德尼位於其右後方。

托維準備將艦隊徑直開進俾斯麥8海里(約14800米)範圍內,然後同向並行與之交戰。但就在英王喬治五世艦上的觀測手在23000米外確認俾斯麥艦影的4分鐘後,羅德尼的艦前2門三聯裝406mm主炮就率先開火了。英王喬治五世隨即不得已,隨後開火——對俾斯麥而言,最終一戰隨即打響。

08時50分,俾斯麥艦前主炮開火還擊,優先選擇了火力優越的羅德尼,並在第二輪齊射中對其形成跨射。

可是隨後,因為俾斯麥左方向舵卡死無法轉向,導致她在海面上根本無法自如機動,這直接導致了主炮指揮官施耐德無法準確對敵艦進行測距——俾斯麥主炮的射擊精度出現了嚴重失準。而隨著雙方距離拉近,不止是戰列艦的副炮組開始加入戰鬥,諾福克與多塞特郡兩艦也得到主炮射程,進入炮擊戰圍攻俾斯麥。

09時02分,羅德尼對俾斯麥再度進行齊射,而這次給予了俾斯麥極其致命的正面傷害:艦上建築被一枚406mm主炮彈命中,擊斃過百名船員以及艦上軍官——根據俾斯麥艦上倖存者的回憶介紹,很可能就是這次炮擊摧毀了指揮艦橋,導致艦長林德曼與作戰指揮呂特晏斯當場陣亡。主炮火控也在此刻被摧毀,主炮指揮官施耐德也因此陣亡。

還有一枚406mm主炮彈嚴重破壞了俾斯麥艦前的兩門主炮,致使其立刻癱瘓,但艦員們失去主炮火控,依舊在利用主炮進行手控射擊。

09時27分,俾斯麥艦前兩門主炮進行了最後一輪射擊後,最終停火。

09時31分,俾斯麥艦尾的兩門主炮在進行了三輪齊射後,艦尾的火控被摧毀——艦尾的火控管制,馮·穆倫海姆·雷希貝格海軍上尉下令獨立開火,但很快也停火了。

至此,俾斯麥的主炮全部被摧毀熄火:在於羅德尼的交戰中,俾斯麥最接近直接命中對手的炮擊是落在了羅德尼艦艏右舷20英尺處,該炮彈爆炸造成的近失傷害破壞了艦上的魚雷管。

約10時,截止至此時,托維上將的兩艘戰列艦已經累計對俾斯麥傾瀉了700多枚主炮彈藥,多數落在了俾斯麥的近側海域。而這時候的俾斯麥也已經真的稱不上“可以機動”了,只能說是在海面上緩緩的漂浮著,大火從艦艏燒到艦尾,艦尾處更是因為大量進水而導致接近20°左傾。

羅德尼也已經來到了距俾斯麥只有2700米的近距離位置:在這個距離,羅德尼艦上主副武器都已經取得了所謂的近距離平射射程,也就是“根本不需要瞄準,怎麼打都能命中”的距離。

但遺憾的是,羅德尼並沒有得到停火命令,於是依舊在繼續開火:至少托維上將在沒有看到俾斯麥將引擎熄火,或者明確表示棄艦的情況下,都絕對不會停火。於是,羅德尼在這個距離繼續開火,還是用右舷的魚雷管發射了兩枚魚雷並命中——按照英國記者、歷史學家呂多維克·肯尼迪的話說:“如果這是真的,這將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例戰列艦使用魚雷攻擊命中了另一艘戰列艦。”

10時後,俾斯麥艦上的大副漢斯·奧斯此時接過了部分臨時指揮權:他下令所有甲板以下的船員全部棄艦,並同時告知輪機室的艦員打開通海閥,並做好自沉準備。而在此之前,俾斯麥的輪機長格哈德·朱納克也已經試圖下令在艦上設置一個9分鐘引信的起爆裝置,但因為艦上通信已經中斷導致最終只能作罷。

此刻,輪機長得到了大副的自沉命令後,隨即也派出一個信使表示他確認這一決定——這個信使再也沒有回來,所以格哈德擅自啟動了自爆裝置,並立即命令所有輪機室艦員立即棄艦。當他們從不同路徑準備登上甲板的時候,船底的爆炸聲終於傳來。另一邊的奧斯則還正在全艦來回奔波,通知艦員們丟棄私人物品,當他回到甲板上的時候,一場巨大的爆炸帶走了他與數百人的性命。

10時20分,托維上將率領的四艦已經對俾斯麥投射了超過2800發炮彈,並直接命中400餘次,但僅僅依靠炮擊依舊無法擊沉俾斯麥。

——考慮到剩餘燃油的問題,托維下令:由多塞特郡發射魚雷處決俾斯麥,其餘戰艦調頭回港。

多塞特郡首先在俾斯麥右舷發射了兩枚魚雷,一枚命中,隨後移動到其左舷發射一枚魚雷命中。也就在多塞特郡發射魚雷的時候,俾斯麥的傾斜進水已經十分嚴重,整個甲板都已經沒入水中,而最後一枚魚雷集中的實際不是船體,而是此刻唯一還部分保持在水線以上的艦體上層建築,並再一次引發爆炸。

10時35分,俾斯麥朝左側傾覆,從艦尾開始緩緩下沉——此時已經棄艦的輪機長格哈德看著逐漸朝左傾覆,露出右側水線以下部分的俾斯麥,確認了俾斯麥右舷水線以下部分根本沒有受到任何明顯的傷害,艦尾火控管制馮·穆倫海姆·雷希貝格也確認了同樣的場景,並認為俾斯麥所有重傷全部位於左舷。

10時40分,俾斯麥徹底沉沒——部分倖存者稱,在俾斯麥沉沒時,他們注意到了艦長林德曼就站在艦尾,沒有離去……

約11時,此刻,有超過400名俾斯麥船員落水:多塞特郡與毛利靠近俾斯麥,並放下繩索對落水艦員開始施救。

11時40分,多塞特郡的觀測手在水面上發現了疑似U艇的蹤跡(基本確認為U-556)。

多塞特郡艦長隨即下令停止救援,通知毛利立即撤離。

至兩艦離開現場,多塞特郡與毛利共救起85名俾斯麥艦員,毛利救起25名。隨後一艘U艇(U-74)於夜間來到該水域,再救起3名艦員。另外,還有2名俾斯麥艦員被途徑的一艘德國漁船救起。

1941年5月28日,次日,一名在英艦上的俾斯麥艦員因重傷不治身亡——至此,俾斯麥全艦2000多名艦員,最終只有114人倖存。

——作為“德國海軍復興的象徵”,8個月的孤獨旅程,俾斯麥終於迎來了絕望與瘋狂後的安息。


《碧藍艦娘原型百科》被銘記的傳奇——俾斯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