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烈焰——「俾斯麥」級戰列艦


德國(1871年)在統一之後成為陸軍強國,但其海軍實力一直不能與英法等國相抗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始終處於被圍困在軍港之內的情形下,雖然在日德蘭海戰中取得了戰術勝利,卻沒能取得戰略突破,自始至終未能改變英軍完全控制制海權的情況。因此,一戰中的德國海軍是失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由於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重重限制,其軍力發展被嚴重束縛,但這並沒有阻止德軍發展武器裝備的步伐。1932年,德國海軍就開始對建造3.5萬噸的巨型戰列艦進行了理論研究。希特勒上臺後,宣佈撕毀《凡爾賽和約》,並於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開始準備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試圖以這種超級戰艦改變戰爭爆發後的海戰態勢。

冰海烈焰——“俾斯麥”級戰列艦

1935年,“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正式開始。最初設計指標為:標準排水量35000噸,艦長250米,寬38米,吃水10米,4座雙聯裝380毫米主炮,渦輪-電力裝置。最大航速30節,最大續航力14816千米/19節。該戰列艦在火力方面不算非常出眾,火炮口徑基本和同時代的其他主力戰列艦相當。裝備的主炮是8門SK-C/34式47倍口徑380毫米炮。每座主炮塔重約1100噸,單門火炮全重為110.7噸,總長度19.63米。膛室容積為31.9升,發射藥為212千克,身管壽命為180至210發,可發射重800千克的被帽穿甲彈和高爆彈,採用半自動裝填方式裝填。“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主炮設計還是比較成功的,威力較大,射速高,而且火力覆蓋面積大,使用範圍廣,能夠以高仰角對空射擊。

德國戰艦向來以裝甲防護性能好而著稱。“俾斯麥”級戰列艦由於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在開戰後,要面對數量佔優的敵軍進行戰鬥,因此更加強了對裝甲防護性能的設計,所以該級戰列艦擁有同期戰列艦中最大的防護尺度,其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達70%的水線長度以及56%的舷側高度,不含炮塔旋轉部分的裝甲重量佔到了標準排水量的41.85%,這是當時所有戰列艦中最高的。它的魚雷防禦系統設計指標為能夠抵禦250千克TNT炸藥在水下的爆炸,這是極為驚人的。

冰海烈焰——“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一共建造了兩艘,一號艦為“俾斯麥”號戰列艦,二號艦為“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分別以德國曆史上的兩位名人——“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海軍之父”提爾皮茨命名。

“俾斯麥”號戰列艦在擊沉“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後,自己也被擊傷,造成燃油洩漏,機動性能下降。而此時被“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覆滅所震驚的英國人認為必須擊沉它以絕後患,遂派出包括8艘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2艘航空母艦在內的皇家海軍約半數的力量進行圍殲。“俾斯麥”號戰列艦在戰鬥中被艦載機發射的魚雷擊中,導致舵機出現嚴重問題,無法改變航向,而且航速進一步降低,於5月27日被英國海軍包圍,遭受到包括“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與“羅德尼”號戰列艦,及多艘巡洋艦、驅逐艦在內的輪番攻擊。經歷了近3小時的飽和攻擊,“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上層建築全部被摧毀,但船體依然較為完整,甚至引擎還能運轉,可見其堅固程度。最後,英國“多塞特郡”號重巡洋艦近距離向其發射3枚魚雷,這才令“俾斯麥”號戰列艦沉沒。

冰海烈焰——“俾斯麥”級戰列艦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服役後,作為攻擊盟軍商船隊的水上艦隻被派往大西洋執行作戰任務。但是由於“俾斯麥”號戰列艦被擊沉,以及其他水面艦只攻擊商船效果不佳,希特勒喪失了對水面艦隊的信任,導致“提爾皮茨”號戰列艦被迫限制出擊。

由於北極航線(英美通過位於北極的航線向蘇聯援助戰略物資)的護衛艦隊的加強以及1941年末的“箭術行動”中英國突擊隊的影響,1942年,“提爾皮茨”號戰列艦被派往挪威北部水域,作為對美英艦隊的威懾力量,牽制敵人的海軍。儘管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提爾皮茨”號戰列艦隻有3次出擊,但英國皇家海軍仍對“俾斯麥”號戰列艦當年恐怖的破壞力心有餘悸,懼怕“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對同盟國艦隊的潛在破壞力,決定不惜代價擊沉對方。英軍先後嘗試了大批飛機進行轟炸、小型潛艇潛入軍港埋設炸藥等多種手段,但都由於德軍防禦緊密及“提爾皮茨”號戰列艦過於堅固而沒能徹底將其擊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英軍的轟炸機攜帶超過5噸重的高腳櫃炸彈,轟炸“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其中2枚有效命中,“提爾皮茨”號戰列艦隨後沉沒。

冰海烈焰——“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性能在當時的戰列艦中稱得上是出類拔萃,其強大的火力與優秀的防護性能為人們所稱道,“俾斯麥”號戰列艦首戰即迅速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王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就是實力證明。但面對盟軍艦艇的絕對數量優勢、大量艦載機的圍攻堵截,“俾斯麥”級戰列艦根本無力改變海上局勢,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