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海東模式

青海新聞網訊 黨的十九大確立鄉村振興戰略之後,黨和國家為民謀福祉的目標再次聚焦鄉村。海東市各地黨委政府紛紛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重要抓手,快速推進,鄉村振興也隨即成為推動全市農村發展的重要動力。

卯寨旅遊讓三個村共享發展

海東是河湟文明的發祥地,也是河湟文化的主要承載區,更是青藏高原重要的農耕區。這裡山川風貌斑斕多彩,人文歷史悠久深厚,民族文化豐富多元,農耕底蘊普遍厚重,發展鄉村旅遊的後發優勢明顯,與省內其他地域比較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就是藉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在新旅遊、新產業、新環境上下功夫,讓這個高原古鎮既實現了綠水青山的“顏值”,又實現了金山銀山的價值。

在湟水河北側高廟鎮境內,有一條狹長逼仄的溝壑,因為地處古代官道驛站而得名卯寨。盛夏時節,從山頂眺望,群山環抱下,聳立著一片具有鄉村田園意味的山水園林。其間亭臺樓閣林立,小橋流水點點,恰如一幅潑墨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以前的卯寨雖然與享譽中外的柳灣彩陶景區毗鄰,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宣傳和開發方式,卯寨一直鮮為人知。如何立足鄉村資源稟賦,破繭成蝶,快速發展,成為一代卯寨人的夙願。

藉助鄉村振興戰略東風,卯寨所在的新莊村、扎門村、老莊村成立了樂都區第一個景區黨組織,高廟卯寨景區黨總支部匯聚三個村的發展合力,實現了三村資源共享,三村發展共謀,三村成果共享,為卯寨旅遊業發展裝上了“紅色”引擎。據卯寨景區黨總支委員王進合介紹,根據黨總支的要求,三個村聯合起來發展特色產業,讓每個群眾參加進來,共同發展共同致富。得力的村級領導班子為卯寨旅遊景區的開發加足了馬力,卯寨所在三個村的群眾紛紛投身於景區建設,齊心協力振興家鄉。

在卯寨景區黨總支書記李連和看來,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老百姓的日子錦上添花,而產業發展更是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的基礎。在黨支部引領下,村民們陸續發展有機蔬菜種植、特色家禽養殖、農家院等旅遊配套產業。“我們將以黨總支和黨員帶頭,讓三個村的人全部脫貧致富。每個人兜裡有錢了,脫貧了,那就是發揮了我們黨總支的作用。”李連和說。

在產業發展上,卯寨景區重點依託卯寨文化,投入資金8000餘萬元,建成了集民俗農事體驗、住宿餐飲為一體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點,“食、宿、遊、玩、樂”一應俱全。

今年高廟鎮被確定為省市(區)鄉村振興重點示範鄉鎮,全鎮上下結合高廟實際,以卯寨景區開發為重點,以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為突破口,帶動周邊三村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在高廟鎮落地生根注入新的活力。

下一步,高廟鎮黨委將把高廟古鎮、柳灣彩陶和卯寨景區連成三角環線,重點打造旅遊核心區,以此來帶動全鎮融合發展,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

生態旅遊讓群眾走上致富路

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是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是脫貧攻堅的重要突破口,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黨的十九大以來,海東市鄉村旅遊發展勢頭強勁,湧現出了互助油嘴灣、民和七里寺、樂都卯寨等一批典型,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

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和鄉麻吉村是個位於淺腦山地區的寧靜村莊。兩年前,當地的許多村民都外出務工,而從2016年起外出的人明顯少了。

那一年,在鄉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積極推動下,村裡的創業帶頭人創辦了蔥花香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及特色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通過村民自願入股、土地租賃等方式創建“油嘴灣花海農莊”,並通過相關配套設施及農家樂建設,全面開發鄉村旅遊業。

去年夏季,佈局了花海觀賞區、文化體驗區、文化休閒廣場、鄉村特色小吃區、農事體驗區五大區域的油嘴灣花海開門迎客。美麗的油嘴灣花海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當年實現旅遊綜合消費收入90餘萬元。花海“初試牛刀”的成功,讓村民們看到了商機,村“兩委”班子積極動員村民把握致富機遇,隨之村裡出現了一批相關產業的創業者。

56歲的任大貴就是其中的一位。去年,他瞅準了花海的商機,毅然放棄了十多年在外打工的工作,回到家裡開起了名為“任家大院”的農家樂,“以前外出打工一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要供養家裡的三個大學生,日子過得特別緊張。去年聽說村裡造花海,我覺得機會難得,借了親戚的錢就回來開了這個農家樂,就那兩個多月我淨賺了三萬多元,這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花海,悄然改變了村民的生活。以前,村裡像任大叔這樣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都含飴弄孫過著頤養天年的生活,他的創業舉動讓鄉親們觸動不小。自從任家大院開業後,村幹部和公司領導就給予他資金、人員培訓、衛生安全、對外宣傳等多方面的支持。蔥花香鄉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陶延金說:“我們在主建花海項目的同時,也著力帶動村民開辦農家樂,按照打造品牌的標準,幫助他們規範化經營,去年算是試營業,效果不錯,今年我們進一步完善花海的建設,總結經驗開辦更多高品質的農家樂,把油嘴灣花海的招牌立得更穩。”

讓村民都藉著美麗的花海把日子過得更美,是當地村幹部們的目標。為此,村裡安排村民到花海和農家樂工作,或以古法制作當地傳統特產,洋芋粉條、酩餾酒、土榨油、麵粉等商品都是遊客的必選。這每一項產業都是村民能幹好的,也是能讓他們致富的。

村裡添了個美景,村民們的日子也過得美滋滋。人們的臉上滿是希望,見面聊的都是致富的打算,一股擼起袖子加油乾的精氣神漸漸升華,大家意氣風發地走在以旅遊促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上……

洪水坪村搬出大山天地寬

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也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願景。海東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創新搬遷安置方式,加快項目實施進度,走出了一條具有海東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路子。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樂都區洪水坪等易地搬遷安置點成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樣板。

樂都區洪水鎮洪水坪村是我省最早的易地搬遷試點村之一。2007年,作為淺山貧困村,原馬廠村、郭家莊村、馬家嶺村、袁家莊村花家嶺社的365戶1356名貧困村民整體搬下山,成了現在的洪水坪行政村。精準扶貧工作開始至今,相繼將14個鄉鎮3000多戶農民群眾搬遷至洪水坪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水電路、大門、圍牆等基礎設施,總投資達22418萬元。10年後,洪水坪村民說,山裡山外天上地下,新村舊村兩個世界。

在樂都區洪水鎮洪水坪村,一排排整潔有序的新居顯得格外搶眼,一條條平展的道路一頭連著新居,一頭連著老百姓的幸福。

今年開學季上,樂都區洪水鎮中心學校迎來了不少轉校生。從曾經基礎設施落後、教學條件相對薄弱的樂都區中壩鄉中心學校,到整潔明亮、教學先進的洪水鎮中心學校,許多搬遷過來的孩子們將在這裡接受更好的教育。

樂都區洪水鎮中心學校副校長王總明告訴記者,自洪水坪易地搬遷工程落實以來,先後有20多箇中壩鄉中心學校的孩子到洪水鎮中心學校上學,這些孩子到了這裡,無論從教育環境還是教學質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

通過易地搬遷脫貧項目新建的樂都區洪水坪集中安置點,整個村莊規劃整齊劃一,硬化路連接著家家戶戶,房屋都是水泥磚瓦構造,百姓們終於盼來了好日子。破爛的土夯房變成了一座座嶄新的院落,生活用水從窖水變成乾淨的自來水,泥濘崎嶇的山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硬化路。這兩天,村民杜金山一家人正忙著搬新居,眼看著就要住進新家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如今,洪水坪村1000多個勞力個個都是技術熟練的手藝人,就連女人們也煉就了粉刷、抹灰的手藝,組建了自己的務工小分隊。女人刮泥子年掙3萬元,男人幹建築年掙7萬元,已經不是稀罕事。洪水坪村黨支部書記吳樹崗憑藉多年在外打拼建立的關係,與青海黃河鑫業有限公司“聯姻”,將洪水鎮等地的300多名富餘勞動力組織到這家公司打工,一年共計創收600多萬元,全村有一半以上的家庭都開上了小轎車。如今,一個生產發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展現在人們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