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蘇35,殲11D戰鬥機還有必要發展嗎?

蔣獻凱


首先,目前沈飛製造的殲-16型多用途三代半戰鬥機正在大批製造中,前不久央視披露已經有04批次等待交付,從數量上來說是很驚人的,它採用了有源相控陣機載火控雷達為核心的三代半雷達、航電和電子對抗系統,可以使用和殲-20同檔次的四代空空導彈霹靂-15和霹靂-10,還可以使用超遠程空空導彈,具備強悍的對地、制空作戰能力,而殲-11D,相當於單座型的殲-16,採用了類似的雷達、武器和航電系統,要知道,在對地攻擊任務和遠海制空作戰任務中,雙座型戰機的優勢是很大的,兩個飛行員的工作負擔可以分擔,這一點是殲-11D天然的劣勢。

那麼有人可能會問,為何要買蘇-35呢?這其實不矛盾,蘇-35本身是中俄之間軍技合作的組成部分,中國空軍還有很多的二代機等待替換,殲-20還不夠完善,殲-16和殲-10C的產能有限,引進一點蘇-35,補充空軍三代半戰機的數量缺口,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此之外,在質量上說,蘇-35是除了蘇-57以外,我們能買到的最好俄製戰機了。雪豹-E型無源相控陣雷達性能還不錯,加上可使用最先進的俄製空空、空地武器,特別是它的117S推力矢量發動機,讓中國空軍提前獲得了一種超機動戰鬥機,是很具有借鑑意義的。

相比蘇-35,殲-11D身上的特色還是欠缺一些,比殲-16也有一定的短板,所以暫緩服役,不過,它並沒有下馬,之前還被曝出和殲-16一起在高原進行飛行測試,加上目前殲-11B也還沒完全停產,未來量產殲-11D,也不是沒可能的,當然空軍作為客戶來說,他們也十分看重新型戰機的性價比。


跟烏龍漲姿勢


傳說殲-11D也有年,作為殲-11的終極升級型號,經過脫胎換骨式地改進,設想可以達到3++的狀態,有比擬於蘇-27的終極型蘇-35,它是否我們想要的飛機?在可見的未來,它能否被替代。網友們的估計是,殲-11B只是一種國產簡單升級的蘇-27,專事用作制空,如俄羅斯蘇-27SM3,多任務制空型,據悉換裝了AL-31F-M1發動機,因為俄羅斯經濟原因,這一批蘇-27SM3裝備數量只有十來架,為我國當年退掉的型號,據說用的相當之好,曾部署於克里米亞,威風極了。而我國殲-11B目前似沒有這樣的改進,仍專用於制空,說明當年在沒有吃透蘇-27技術時,經過國產航電升級,性能提高有限,重在於能發射國產導彈,以後的批次具體如何,是否有CD型號,缺乏相關報道。

如果真的有殲-11D。與殲-16性能多有重疊,我們知道殲-16是雙座型,蘇-35是重大升級單座型,二者性能相類,只是蘇-35的發動機為矢推型,機動性能更好。以前我們沒有這種發動機,那麼換裝了渦扇-10B矢推型沒問題,只是我們願不願做罷了。以為現在沒有強烈的殲-11D需求,不能說沒有用,用途不是很大,美國各種F-15,多次改進升級,即沒有換裝矢推,說明通過綜合性能,是可以平衡蘇-35這種技術優勢的。集中精力,把下一代的事做好,保證殲-16能力壓三代半,至少不致於落為下風,就可以,在作戰效益上也划不來。俄羅斯開始打造蘇-35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裝備,只是為了出口,用剩餘的產能,在經過多年研究後, 把蘇-27推向了極致,量產日自己感到效果也蠻不錯,蘇-35也不只是一款發動機,比如使用襟翼雷達等。

蘇-35為何是單座?一般來看多任務型都是雙座,蘇-35怎麼是單座?為了氣動外形保持一定隱身能力,還是航電水平足夠高?個人判斷,蘇-35主要還是制空,在四代機尚未服役的情況下,為了保持空中優勢,傾心打造一款能應付空戰的戰鬥機,是俄羅斯現有航空技術水平的最佳體現,說得為出口,其實為了自己,當了緊能滿足自家使用,以為毫不奇怪,各家設計飛機都如此。面對周邊三代半,只有將蘇-35做得更好。由此看軍機出口,一說就是為了先進,其實買到手裡才知道,不一定符合自己作戰思想。看世上空軍,非美即俄,三代能造者又有幾人?基本全靠買,就是買來,大多數國家仍是吃不透人家飛機設計,就是發射個自家武器,也得請人來升級航電,所以,人家的飛機再好,畢竟是人家的。

三代畢竟是過氣的裝備。常見網上出現這樣的聲音,把“梟龍”弄成隱身機云云,如果四代這麼好造,三代一改就成四代了,如果是這樣,能造三代者四代自無問題,其實根本不會是這樣。看世上三代何其多,如日本這樣的強國,造個四代也成了半拉子,根本造不下去,原因正在於四代不好造。在四代機來臨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只停留在三代上,出口基本希望不高,自家又裝備不了多少,就會在發展上瞎耽誤功夫,可以說意義不大。俄軍機出口多年,蘇-27系列飛機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多年間出口到不少國家。我們則不然,根據當家籤的協議,殲-11系列弄得再好,是不能出口的,有款殲-16是替換蘇-30的,如果有事,可以滿足需要,大量生產,以應對不時之需,它與殲-20形成雙保險,是一種現實考慮。殲-16弄得再好,也不能說就怎麼樣了,沒有四代,空戰打不下來,這是我們有別俄羅斯的地方。


魂舞大漠


殲11D是否有必要發展取決於性能,以及具體進度。殲11D的原型機已出現數年,這說明至少在中航沈飛眼中,殲11D這個型號是有必要發展的,軍隊方面也不排斥。說起來,在我國3.5代戰機中,殲10B/C屬於中型機,殲16屬於雙座多用途戰機,所以就缺乏一款類似於蘇35(其實也能多用途)的,專用於空優作戰的單座3.5代戰機,而殲11D恰恰就是這個型號。



所以說,從原本的需求看,殲11D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大家一直期盼的一款戰機。然而,殲11D的進度有些慢了,目前各主要強國已開始裝備4代隱身戰機,我國殲20也已經交付2年;目前F35已經交付360多架,第500架馬上也要上線,我國周邊即將出現大批的F35戰機。在這種形勢下,一款還未定型的3.5代戰機,其需求程度將急劇縮小。

此外,一些消息人士也稱,殲11D主要體現在航電系統的改進,本身並無太大的改進,其功能也能被蘇35、殲16所替代。再加上目前新型的3.5代戰機,在價格上已經比較接近4代隱身戰機,也就是殲20。所以,其採購的必要性就比較低了。
據稱,殲11D的技術後面將主要用於現役的殲11B的後續升級,這樣倒不至於浪費。美國空軍已多年沒有新的F15服役,最近再次拒絕了F15改進型的生產,美國空軍稱,將集中資金和力量,生產更多的F35。在5年後F35將超過1000架的情況下,理智的選擇還是生產更多的殲20才正確。


晨曦軍情


中國這麼大的領空就靠24架蘇35?我看遠遠不夠,別說24架,就是48架都看不出有什麼效果。

中國從90年代開始購買俄羅斯蘇27、蘇30戰鬥機,總數量一共在300架左右,靠這麼多俄羅斯戰鬥機,我國在三代機時代基本撐起了國土防空的重任,當然遠談不上攻防兼備和戰略空軍的要求。



蘇35與殲11D


,都是單座

中國是一個大國,空軍不能靠買來的,買只能解決一時燃眉之急,只有將空中力量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靠譜的選擇。經過20年的積累,中國終於在四代機時代來臨時迎頭趕上,殲10C、殲16、殲20陸續裝備部隊,構成了中國空軍戰鬥機的主要力量。買24架蘇35改變不了戰鬥機國產化的趨勢,我覺得更多是給俄羅斯一個面子,順便研究一下蘇35上我們感興趣的東西,比如“雪豹”無源雷達,F117S矢量發動機。

殲11D這款戰鬥機,自2015年試飛以來,傳出的消息不多,據稱由於與殲16存在高度重合,目前項目推進不理想,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不管情況是否屬實,我們都需要一款重型空優戰鬥機,要不然當初也不會有殲16和殲11D項目的起頭並進。殲16是雙座型,性能不差,在對地攻擊時後艙可以專門用於執行對地打擊武器的操作,但如果執行制空戰鬥,後艙略顯多餘。一架戰鬥機需要兩名飛行員進行空戰,顯然是對飛行員的一種浪費,這時候單座空優戰鬥機的優勢就顯示出來,十名飛行員可以駕駛10架殲11D升空作戰,如果是殲16的話只能駕駛5架升空作戰。


殲16需要2名飛行員

所以我認為殲11D項目很有存在的必要,在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升級火控系統,甚至將部分四代機技術融合進去以後(比如電子戰系統、EODAS)可以大大提高殲11D的作戰力量,超越蘇35也不是不可能。


一坑四彈


沈飛只有蘇27這一個三代機平臺,能做的就是在機身內安裝整合航電和發動機。如果沈飛有上進心,可以聯合北航對蘇-27氣動做一些應用研究,採用計算機模擬修正、優化氣動佈局。增加新材料應用範圍,提高隱身性,減小機體結構重量。

多用途戰鬥機還有用武之地,蘇27平臺20年內在非隱身戰機還可以保持先進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