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楊士奇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在閣四十餘年,對官員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他曾這樣評價過一個人:

太宗皇帝御天下二十有三年,文武之臣各展其才,能達諸事,功若竭誠,效力始終不渝者,其身雖沒,所以寵眷之率,有進而不衰。其文臣遭遇之盛者,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公尤著者也。

“左春坊大學士胡公”指的就是胡廣。

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胡廣,江西吉水人,建文二年(1400年)狀元,先後任侍講、右春坊右庶子、翰林學士、左春坊大學士,曾與明成祖北征,並在永樂年間入閣。死後被朱棣追封為禮部尚書,諡號文穆。這也是明朝開國以來,第一個被賜諡號的文臣。

朱元璋對文人群體向來有所忌憚,因此,對他們嚴加控制,即便是開國功臣劉伯溫,不過是封“伯”而已,其諡號“文成”,也是在正德九年才被追封。

那麼,作為建文朝的狀元,胡廣為何如此受明成祖的器重呢?

1、趨附新君的首倡者

建文二年,胡廣與老鄉王敬止參加殿試,論才華,狀元應該為王敬止,但是,胡廣奏答中有這麼一句話:親藩陸梁,人心搖動,讓建文帝龍顏大悅,另外,從長相上說,王敬止有些其貌不揚,大明的狀元郎怎麼能奇醜無比呢?胡廣遂被欽點為狀元,並被建文帝賜名“靖”,授翰林修撰,從六品待遇。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不敵,就在燕王朱棣攻破應天的前一天晚上,王敬止、胡廣、解縉、吳溥四人聚會,大家信誓旦旦的做出一個決定------城破殉國。

諷刺的是,面貌醜陋的王敬止回家的當天晚上就為國盡忠了,而解縉在翌日凌晨早早的去迎接朱棣了,捎帶腳的,把同鄉胡廣也帶了過來。

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而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肱骨之臣、士子的帶頭大哥,在朱棣發兵南下的時候,姚廣孝就曾進言,不要殺掉他,因為他是江南的讀書種子。馬上得天下,接下來就是文臣治大明,只有武略,沒有文韜是不行的。讀書種子一滅,天下歸心就難了。

不過,站在朱棣的角度看,方孝孺是天下的讀書種子不假,但是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還經常流佈我篡位的小冊子以達到蠱惑人心、荼毒大明的險惡目的,留著這樣的人豈不是給自己添麻煩?

殺方孝孺,目的不是簡單的殺他,而是展示給天下讀書人看的。

胡廣在永樂一朝混的怎麼樣呢?

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朱棣即位後,先後徵召了七人入閣,分別是解縉、胡廣、楊士奇、金幼孜、胡儼、黃淮、楊榮。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七人,都是建文一朝的文人。

從官職品級上看,這七人沒怎麼變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建文一朝,解縉、胡廣、楊士奇等人不過是個七品小京官而已,天子面前壓根就沒他們說話的地兒。

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在朱棣登基後,解縉、胡廣、楊士奇、金幼孜、胡儼是第一批內閣成員,雖然官階品級沒什麼變化,但是他們都進入了翰林院,可以輪值內閣參預機務了。其地位和身份已經和前朝發生了根本變化。

朱棣為了彰顯自己厚待建文臣子,在數次北征中,胡廣、金幼孜等人皆隨行,成為朱棣隨軍顧問,他們或立馬縱論,或勒石銘功。在永樂十二年北征的時候,朱棣甚至命胡廣、金幼孜、楊榮三人給皇長孫朱瞻基授課,整個北征期間,金幼孜、胡廣、楊榮三人組成了事實上的“小內閣”。

方孝孺和胡廣等人的遭遇這麼一對比,意思就很明顯了,用一句話說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2、建立理學系統

如果僅僅是依靠“投名狀”而忝列高位,未免就太小瞧朱棣和胡廣了。

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凡是偉大朝代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在文學或者說,在思想領域皆有建樹。

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秦並天下,面對大爭之世,秦始皇揚法抑儒,統一文字及各種規制,加快削弱諸侯國意識,並將郡縣制在原六國區域迅速鋪開。

在這個過程中,秦國在文學領域沒什麼建樹,但是它開創了萬世一統思想,這種意識也成為後來朝代為之奮鬥的綱領。

進入漢朝,經過幾代儒家人的發展,到了漢武帝的時候,董仲舒終於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儒學開始迎來第一波發展高潮。

漢末至隋,伴隨著各地對峙,文化領域亦是一團混亂,直到唐朝,才又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唐朝可謂是古典文化的分水嶺,自618年立國到安史之亂,這一百餘年是唐朝文化高速擴張階段,甚至連穆罕默德都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大唐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中心,真正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安史之亂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再次泛起,佛、道衰弱,人們再度審視儒學,但是,此時的儒學,已經由“擴張”轉為“收縮”,由“出口”轉為“內銷”。

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這種影響非常深遠,唐朝藩鎮割據帶來了文化上的割裂,享樂主義成為兩宋的典型特徵。“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滅亡後,元朝繼承了這種享樂主義,將雜劇發揚光大,另外,它還把誕生於兩宋時期的程朱理學確立為官學。

可見,歷代學說對於各朝影響有多大。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直至靖難之役,這幾十年間,明朝並沒有系統的梳理各家流派、學說,甚至沿襲了元朝慣例,比如程朱理學、雜劇。

當然,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一個是當年朱元璋對淮西、浙東士子的打壓,後來朱棣即位又斬殺了方孝孺為代表的讀書人,文人案件頻發,且誅連甚廣。

舉個例子,永樂年間,一個叫章樸的官員犯了事被關進大牢,他有一個叫楊善的獄友,這位楊善就是後來把明英宗朱祁鎮從瓦剌手中迎回京師的那個人。章樸與楊善在牢裡待的久了,就給楊善說了件事,自己家中還藏有方孝孺的文集。

結果,楊善把他告發了,因其“有功”,直接被釋放且官復原位,而章樸被判了個斬立決。

這幾十年的動盪,導致文人地位急劇下降,文壇亦是變得死寂,歷史上各派爭鳴的情況已然不復存在。

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朱棣是一位有志向的帝王,他要的不僅是武功,還要文治。因此,朱棣即位,標誌著大明王朝開始著手文化體系的建設了。

胡廣的抓手就是《性理大全》、《四書大全》和《五經大全》,這幾本書因是官方頒佈,它們成為明代理學的骨架,是明代治國理學系統的奠基之作,亦是當時科舉取士的標準著作,被譽為大明二百年的“取士之制”。

通過胡廣等人的一些列操作,天下讀書種子再度發芽。這對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胡廣辭世後,朱棣打破“祖制”,賜其諡號也就不難理解了。

結語

胡廣在歷史上是一個具有複雜形象的人。靖難之役的時候與同僚相約赴死,後來卻成功趨附新君,這在儒家子弟看來,就是典型的“不忠”;後來伴駕北征的時候,胡廣與金幼孜、楊榮迷路,金幼孜又從馬鞍上摔下來,鞍具都壞了,楊榮將自己的鞍具讓給他,自己則直接坐在馬背上。

胡廣何以成為明朝首個有諡號的文臣?論胡廣對明朝的貢獻

​胡廣見此,身處荒漠之地,怕出意外,便扔下他們兩個,自己揚長而去,留下了沒有擔當的名聲。

不過,總體說來,胡廣在靖難之役後趨附朱棣,確實也帶動了一些朝臣歸附,另外,他對於明朝理學、科舉的發展亦是貢獻頗多,這兩點使他成為明代文臣命運轉折的關鍵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