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为什么不改革军事制度呢?

MR_MJ譚傑明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存在的320年间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无数的文明成果,是继汉唐之后的又一个强大政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度,在对外的军事国防上,却是极其的羸弱。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统一中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为了避免禁军将领也黄袍加身,使得类似于陈桥兵变的历史再次重演,他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改由文人带兵,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都集中到中央,以防止出现唐朝方阵割据的局面。这一国策使得宋朝少有权臣豪强乱政,促进了宋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他也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失败。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为什么不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对宋朝的军事法律思想的内容以及其当时产生的社会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得知了。


宋朝的军事法律思想内容

宋朝的统治者对于五代十国政局动荡以及武夫横行的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体会,并且赵匡胤本人又是通过兵变而取得地位的,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局面再次重演,他将兵权集中到了中央政权,采用“重文抑武”政策,使得整个社会习文之风日盛,习武之风日衰。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由于重文轻武的社会影响,使得宋朝的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难以向军事方面转化。在兵权高度集中的法制思想指导下,派生出了许多相应的治军思想:

  • 内外相制,高度集中的思想。其一,宋朝初期,为了实现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控制,赵匡胤“杯酒释军权”使得禁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又把地方精锐之兵归辖于禁军。其二,为了进一步限制将领的权利,宋政府还制定了“更戍法”,造成在战场上“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其三,宋代皇帝还有直接干预军事项目的临时布阵指挥权,当遇到战事时,由皇帝亲自授予方略作战图。宋太祖赵匡胤当政时期,他亲自授予作战图,在作战中,宋军还取得过胜利;但在后面的历黄历代中,皇帝大多久居于深宫,对于军事战略部署毫无经验,这就使得了宋军在对外作战中往往失利。
  • 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思想。可以说,宋朝的统治者从宋太祖开始,对于带兵打仗将变得极大的猜忌,他们往往将将领从心理上便将他们放在未来会犯上作乱、谋反篡位的位置上。所以,在军事人才的考选制度上,重科举而轻军功,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当兵的职业自豪感。而且,这就造成了真正有头脑有军事才干的人往往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
  • 军事统帅权与军事司法权相分离,皇权置于司法权之上的思想。“敕”在宋朝的运用极为频繁,并且,在宋代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确立“以敕代律”被北宋历代帝王沿袭,敕便成为了皇帝个人意志专断的法律工具,造成了宋末法律制度极其混乱的局面。
  • 重视武器装备立法的思想。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宋朝时期在战场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给宋代的军队建设和战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此时,统治者开始禁令中国的火器不准流入敌方的早期禁令。
  • 军事立法贯彻“礼”的原则的思想。自宋太祖登基开始,他就亲自主持制定了各级军职上下属绝对阶级关系,也就是说上级军官可以随意的凌辱士兵,而被凌辱的士兵不能有任何的反抗,就连上告都要被判刑。
宋朝十分的注重儒学的发展与复兴,并在这一时期儒学完成了哲学化的过程。并且,儒学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主导了宋朝政治的政策制定。而宋朝军事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也与宋朝军事改革得不得支持有这极大关联。

宋朝军事法律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时代,可以说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马克思曾经说过:

“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能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

也就是说,法律是社会与经济条件的产物,而立法者只是法律的表述者。而从上面的宋朝的军事法律思想来看,宋朝的军事法律思想主要倾向于“强枝弱干”,他们认为边境的纷争不足以为患,主要是要“安内”时时刻刻的防着自己人。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宋朝便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国家的军队对于外族的侵扰可以说只是一种消极防御。

再者,宋朝的经济十分的繁荣,用财物来换取和平的思想,是赵宋开国以来处理对外关系的主导思想。在对外的战争中,宋朝政府多次与敌国签订合约,以此来换取相当时期的和平,然而统治者却没有利用这段时间总结教训。在战争中,及时宋朝占领了优势,统治者也会率先考虑求和,用大量的岁贡换取短期的安逸。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的签订拉开了宋王朝义和的历史。随着议和次数的增加,虽然给宋王朝换取了短暂的和平,但是这也使得宋王朝的弱点暴露在了敌人的目光之下,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野心。宋高宗时,岳飞北伐中原。中原大有被收复之势,但是在这种情形之下,高宗却听信于秦桧之言,命令岳飞班师回朝,从而丧失了收复中原的时机。为了求和,宋朝竟答应了金杀岳飞的条件。

向着战败而求和,今则战胜而求和矣!向者战败而弃地,今则战胜而弃地矣!——《大事记》吕中

防范武臣是宋朝政治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弱点,在一次次的求和之中,宋朝羸弱的军事力量长期暴露在了敌人的面前。那么,宋朝为什么不进行军事改革?其实也不是没改,也改革了!只是改革的中心没到点上,其中心主干——强干弱枝也没变,加上变法失败,反而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更为繁重的赋税,失去了民心。

我们也来讲讲王安石在军事上的变法。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至公元1077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革新。其中“将兵法”和“保马法”是王安石军事变法中的重要内容。

  • “将兵法”增强了兵官素质。变法以前,宋朝主要采用“更戍法”,同时,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北宋王朝则广招流民入伍,企图达到“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的目的。但是这些流民加入队伍,只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并没有过多的从提高战斗力上考虑。而“将兵法”代替“更戍法”之后,淘汰了军队中的老弱病残,精简了队伍,缩减了军队开支。最后,规定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才可以担任“将官”“副将”,这就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得到了改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兵法”的推行,也达到了一定的“强兵”目的,节省了军队开支。
  • “保马法”增强兵力,并节省了政府开支。宋朝的军马原先是依靠政府的牧监饲养,不仅价格高昂,还不能满足需求。在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的作战中,宋朝骑兵远远不能与之相比。“保马法”的推行,节省了政府的开支,并且大大的降低了马的死亡率,提高了马的质量,加强了宋朝的军事力量。
熙宁六年(公元1072年)八月颁布的养马法规定:凡五路义勇保甲愿养马的,每户一匹,富户可养二匹,政府给予监马或给钱自行购买。开封府地区总数不超过3千匹;五路各不超过5千匹。开封府养马免除每年的“体量草250束,加给予钱布”,五路养马户则免除每年的折变缘纳钱。三等以上的户,每十户为一保,马死后由养马户独自赔偿;四五等户十户为一社,马死后由全社共同赔偿马价的半数;每年检查一次马的肥瘠情况;并规定除了保甲乘马“袭逐盗贼外”,乘马不得超过三百里。

王安石变法中所推行的“将兵法”和“保马法”,不仅增强了军兵的素质、节省了军队开支,在一定意义上,还增强了宋朝的军队实力。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所以宋朝在与外族的战争中依旧难以得利。

小结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虽以武力征服天下,却“崇尚斯文”,重文而抑武。在军事政策的制定上,可以说是相当的保守和落后。宋太祖赵匡胤在先主尸骨未寒之时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政权,这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挥之不去阴影,所以历代宋朝统治者时刻提防着赵氏皇权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结局,他们将带兵打仗的将领都看成是会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这种保守的心理状态,使得了宋朝的军事力量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宋朝的军事力量羸弱,却无法的到根本性的改变对于我们现在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一,从经济繁荣与国防安全的关系来看,宋朝经济繁荣,但是军事力量薄弱,在议和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断送了大宋江山。可见,富国不必然可以带来强兵,但是强大的国防力量一定是富国的保障。

其二,从和平的愿望与军事力量的关系来看,宋朝以财物换取和平,却一步步激发了外族的侵略野心,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一切的和平都是泡沫,最终落得个和平没有,灭国倒是来了。所以,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苏木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人笔记《避暑漫抄》中记载: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镌立了一块七八尺高的石碑,名为“誓碑”规定,春秋庙祭及新天子即位,参拜列祖列宗后,礼官要恭请皇帝恭读誓词。由于仪式神秘,除皇帝外谁也不知道誓词内容,直到金兵攻占开封后,太庙遭洗劫,碑文才流传于世。碑文内容有三条: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处以刑罚,纵然犯谋逆大罪,只可赐狱中自尽,不得在市井刑戮。二、不可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子孙有违此誓者,天必殛之。

鉴于晚唐、五代的教训,太祖立宋后,剥夺大将军权,削弱藩镇,重用文臣,将重文抑武定为国策。赵匡胤甚至对赵普说: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最多不过贪腐些钱财,没有打打杀杀的胆子,危害不及武将十分之一。

武将地位日渐衰落,北宋前期尚有不少武将担任枢密院长官,到第四任皇帝仁宗赵祯时,枢密院基本被文官把控。行武出身的狄青因为屡立军功,仁宗准备提拔他为枢密院副使,竟遭言官激烈反对。后来狄青平定西南侬智高叛乱,被擢拔为枢密使,受到更大的指摘。最离奇说法是,狄青宅院在夜晚经常发出奇光,与梁太祖朱温称帝前情景相似。狄青终于出罢陈州,不就便郁郁而终。

像狄青这样的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朝内都有攻讦,使其抑郁而终。如果有人提出更改朝廷制度,更改兵制。想必必然招来更大的攻讦。更严重的是尚武精神得消退,在国策的激励下,宋人甚至认为,即使统率三军,恢复幽燕,也比不上高中状元。


史争朝夕


宋朝对外战争的失败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个是宋太宗时期,一个是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其他时间比如南宋,其实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徽钦二帝时期的失败,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军事制度问题,而是当时宦官奸臣执掌军队,导致军队不堪一击;而宋太宗时期对契丹和对党项的失败,也主要是他瞎指挥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军事制度问题,他给将领的权力太小,制度过于僵硬,前线作战的将领必须按照他的阵图和部署去执行,没有自由度,所以经常导致失败。



那么他为什么不改呢?一是因为宋太宗这个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二是因为他不敢给武将太多的权力。因为他哥的皇位是篡权而来,他的皇位又来的不正,加上五代十国那个大背景,武将频频造反,很多政权都是在第二个皇帝时被武将推翻的,所以宋太宗为了不重蹈覆辙,他宁肯打败仗也不愿冒五代十国的险。

要说其他时期的军事制度改没改,也改过,比如范仲淹在西北主持军政时就改过,效果很好,后来王安石也改过,效果也不错,只不过王安石之后不多久就是宋徽宗了,一个只知道玩的皇帝,完全不关心武备,把军队交给童贯和高俅,导致亡国。


北宋书生耶律萧


宋朝军事上实行的是重文轻武,即与汉唐时期的文武并重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究其原因就是唐末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所致,为避免武人干政,宋朝立国初年,就采取了文人治国,以文御武之策,其影响就是对外战争常常失利

宋朝军事体质

强干弱枝,带兵调兵分离,武将频繁调防,文臣坐镇军队中枢

影响


这种体质,虽然成功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得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对政治,经济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积贫积弱,财政困窘的局面,而向外敌送金银绢,也是延缓其入侵,宋最后还是终究亡于外敌


景粼玖序


这个问题指的应该是北宋王朝,因为南宋王朝在备战应敌方面抓得很紧。那么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在北宋王朝的中后期,为什么明知其军事政策失当,但却为何不愿做出改变呢?

一、有所破才能有所立!只有北宋王朝统治者敢有打破常规,才能做出重大政策调整。然而如果要对执行已久的旧政实行改革,就必须要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而这就必将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弹。因此北宋统治者们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稳固,就不敢轻易做出重大改变。

二、祖制家法的约束!北宋王朝建立在五代残唐的废墟上,做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无论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都对那个时代的混乱和悲惨场面,有着深刻的领悟。因为造成混乱与悲惨的根源,正是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又因为实力的膨胀,诱发了他们的政治野心。

所以,在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才宁肯矫枉过正,牺牲掉军事实力的发展与提高,也要极力抬高文臣势力,以便借用文臣的力量打压武将的做大,并且设计了一整套制度用以防范武将拥兵自重。

这套制度实行的太久了,各种利益集团依附于这套制度的时间也太长了。因此在天长日久之后,便已经由制度演变成了不容改变的“天条”!谁想改变“天条”,谁就会被硑得头破血流。

而且北宋王朝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做局部改良,可是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是都失败了吗?而这还只是试图进行局部的小修小补,但却依然在反对派的打压之下失败了!倘若要从根本上纠正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天条”,那就将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而北宋王朝后期的统治者,却不是宋太祖那样的英明君主,所以他们是既无胆量又无决心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变的!


北疆同心侃历史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一下吧。首先我们得知道宋朝是重文轻武的,而且是由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下令,相当于是祖宗之法不能变。这是古人惯有的思维。其实宋朝不是没有改革。像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就是试图在经济上改变宋朝。当向题目问的为什么不从军事上改变呢?这就要从宋朝建立初开始说起。

我们熟悉的宋太祖赵匡胤是金袍加身才当的皇帝。当然他也害怕别人被金堂加身去抢夺皇位。

所以他就杯酒释兵权,将军中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还立下了重文轻武的规矩。 当然有利就有弊。虽然宋朝的经济发展的特别好。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时宋朝的对手也是相当强大。

先不说强大的辽朝金朝,蒙古军队就相当于战争机器。虽说宋朝军民顽强抵抗,但还是寡不敌众。蒙古军队的强大,甚至打到了欧洲,可见他的战斗力之强。所以说不是宋朝不改革,而是制度在那。

还有对手也是相当强大的。宋朝没有能力去改变军队的变化。但是其实是有特例的。比如说岳飞的岳家军,这个军队也是相当勇猛的。岳家军连连击退金朝的军队。其军事实力也是相当强大的。


最强大的我们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但军事制度并没有问题。

一:宋朝军事实力看似很弱、并非军事制度而在于政治制度“重文抑武”国家政治制度。

二;改革军事制度必然动摇宋朝国本、阻力太大。

三;宋朝军事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军事实力较弱不单单是军事问题、和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文制度密不可分。


外太空的首富


宋朝对外战争,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概括地看,宋朝对外战争主要是对辽国战争,对西夏战争,对金国战争,对蒙古战争,也有对越南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有败也有胜,不能将失败的原因都归结到军事政治体制上去,其实有许多军事失败是战略或战术方面的,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刘树征律师


北宋王安石变法就改革过军事制度,最后变法失败了制度也未推行。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弱,是其重文轻武所导致的,这是祖宗之法不容改变。

因为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武将,他通过军事政变,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而登皇位。所以为防止武将政变,北宋开国之初便定下了重文轻武的不成文规定。


得道历史


1.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做的皇帝,防止武将做大是他最注重的事情,因此各项制度的建立也围绕此进行。宋朝的军事制度为枢密院-三衙制度。枢密院为最高的军事管理机构,又称西府,长官由文官担任。这就确定了宋朝以文制武的国策。

2.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相对于北方的辽、金、西夏来说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战争失利导致的赔款,对宋朝并不能造成多大的负担,相反通过经济手段还能再赚回来,因此对于宋朝统治者来说压力不大。

3.由于以文治武的国策,导致宋朝武人地位低下,并且由于宋朝实行的是流民充军的政策,导致军队人数不断增加,但战斗力持续下滑。

4.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和河套地区,宋朝失去了养马地和北方防守屏障,也是宋朝军事失利的重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