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如今,早教機構都認準父母那顆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用盡“法術”培養孩子十八般武藝。但早教,真的有用嗎?小編以為,這是仁者見仁吧。

Parents向來關注孩子的早期教育,更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到底是早教Or旅行,她為什麼敢把帶孩子上早教班的錢都花在帶娃旅行這件事上。帶娃的旅行的意義到底又是什麼?

帶娃有多遠,走多遠

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當我又一次準備拖著裝著奶粉、奶瓶、尿布、挖沙鏟子小桶、游泳圈、巴巴爸爸繪本等等的大箱子準備帶娃春遊時,我在心裡默數了一下,哈哈小朋友雖然才3歲,而我已經帶娃旅行超過50次以上。

哈哈第一次出行是1個月,真正開始走南闖北地旅行是7個月大(從母乳親喂改成了喝奶瓶,並且加了輔食),從北京出發,到天津,上海,杭州,蘇州,南京,昆明,大理,深圳,三亞,山西,青島,日本,韓國,泰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歷經3年,小腳丫一發不可收拾。

現在的她體驗過了乘坐飛機,遊輪,自駕,高鐵,火車,地鐵等不同的交通方式,在我們家,基本上所有的週末和假期都是用來旅行玩耍的,甚至包括裝修房子。連給我們裝修房子的工長都知道,假期用來旅行比協助早完工裝修更重要。

旅行不僅花時間更燒錢

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是的,肯定有人要舉手發問:你們那是不差錢,你們那是閒的,誰不知道玩兒好啊?都去玩了,誰來養家養娃?

這樣的疑問就連身邊的人也在不斷地提出,每次問完我去哪啦,又帶娃出去玩啦,最後肯定還會來一句,你可真有錢!

雖然我不會說我好窮,但真真的,我也絕不是有錢人!

旅行不僅花時間,痛點是——錢。

所以,我們家的解決方案是:

小朋友要報早教班上早教課,我把錢花在了帶孩子旅行上;

小朋友都有商場裡各種遊樂中心的消費卡,我把錢花在了帶孩子玩上;

小朋友每月都能收到媽媽訂購的“巧虎”系列,我把錢花在了帶孩子旅行上;

大家好不容易盼來週末休息,我們全家趕週五下班後的高鐵,把方便直達的鄰省挨個遊一遍;

當我和老公同時出差的時候,我會想辦法調整時間,再花錢把姥姥奶奶帶上,把出差日變成白天工作晚上小遊的家庭日;

當只有兩三天時間,出行成本又貴又辛苦本該放棄的時候,我們一家子通常是糾結後說:走;

當大家躲人流高峰在家貓著舒服地渡過黃金週的時候,我們想著如何鬥智鬥勇,好好利用僅有的假期,計劃出盡量高質量的旅行。

那麼,帶娃旅行值得嗎?

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真的值1:旅行能真正打開孩子的嗅覺,聽覺,觸覺,視覺,感覺。

平心而論,我是個在孩子養育上沒下苦功的媽媽,姥姥經常會說我:你能不能少忙點工作,多管管孩子?白天忙一天,晚上睡的比孩子還沉。”我無力反駁。

確實是,在孩子3歲前,我很少看育兒經。非常抱歉,我從不認為餵奶的次數要靠書本來教,我更尊重來自身體的需求和力量。

但對於孩子眼睛看到什麼,能看到多遠,看到有什麼不同,內心能感受什麼,我更在意。所以,餵養孩子可以靠經驗,養育孩子就要靠智慧了。

在孩子潛力最大的時候,幫助孩子打開五感,這才是父母應該多時間和精力去做的,而且,用心比用錢的作用效果更大。

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比如,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歡玩水,在“看大海”這件事上,旅行才能讓孩子“眼見為實”。哈哈分別看過三亞夏天和冬天的南海,看過7月青島海邊遍佈滸苔的黃海,看過10月雨季吉普島生氣發怒的印度洋,看過5月臺灣花蓮清水斷崖下面的太平洋。

她從第一次面對大海想要逃的緊張,第一次踩海水涼到把腳丫縮起來,到能淡定地盯著大海感受上一陣子,到她敢在海浪邊上反覆地玩水,到她開始喜歡上拎著小桶從海里打水再到岸邊搭城堡,再到她會發問:“為什麼大海不一樣呢?”的全過程。

在旅行的過程中,對顏色的瞭解也會大大拓寬,不同的草本,不同的建築,不同的山水,都會構建不一樣的色彩。

小小的人,五感非常敏銳,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五官官能,保護好孩子開放的天性。孩子通過自己的觸覺,視覺等感官的試練,建立起來她內在系統的邏輯,只有內在邏輯建立的順暢,孩子的思路才會越來越清晰。

真的值2:每一個詞都是邊走、邊看、邊摸學回來的

有人也問我:旅行到底有什麼實際的收穫呢?其實看著自己孩子的變化就是最好的答案,但如果非要說具體的,我想那一定是孩子通過語言的突破來表達自我。

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在哈哈1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比較密集地帶孩子去了泰國,臺灣,香港,雲南,山西,天津,上海等地玩。這段時間恰逢哈哈的語言敏感期,剛1歲就能很清晰地說兩個字,三個字的詞。

在臺灣的那一程旅行中,哈哈非常喜歡每天反覆說幾個詞,海馬,海豚,海草,其實這就是玩了一趟臺灣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的收穫。看海豚表演,她的小表情非常認真,眼神也非常專注。我告訴她,這是海豚。她就會一直說“海豚,海豚”,直到回酒店裡,還會很興奮地重複著她剛學會的這些新詞。

這樣的實景學習很多大孩子會比較常接觸,例如課文裡講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孩子們最好去桂林看看,是不是真的天下第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我們能在孩子早期開始旅行,在邊走邊摸邊學中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在玩具裡,在電視裡認識,那不是更好的一件事嗎?

媽媽除了要當好一個觀察者,發現孩子的敏感期,最好還要能創造條件,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她感興趣的事情,然後滿足她。

真的值3:旅行能讓孩子的問題變得更多

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哈哈在2歲多的時候進入“為什麼”階段, 她的為什麼比其他孩子尤其多,愛問問題讓我很高興。

而我為什麼要鼓勵孩子不停地發問,那麼看重孩子調動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呢?

因為我堅信,一個人會提問的人會比一個會回答的人有主見。會提問的人,連獲取答案的主動權都在自己手裡。

回到我自己身上,也許是做人物記者多年,面對那些簡歷都能寫上好幾頁的牛人,會有很強的想解剖對方的慾望,但怎麼才能讓對方把人生精髓告訴你,而且是打開心扉不設防地表達出來,這需要非常好的提問能力,只有會問問題,才能聽到高質量的答案。

所以,我們特別珍視每一次旅行,所有的日常生活中不一樣的陌生,不一樣的人事物都會成為我們的話題點(其實就是孩子的知識點),而我和爸爸要做到的就是喚起孩子的求知慾,然後順著她的興趣對這些問題認真講解。

去年去成都玩的時候,趕上了下雨,別的小朋友都回酒店了,我問哈哈,還想不想出去玩?她說想啊!我們穿著雨衣,雨鞋,打著傘跑進了雨中,我把手伸出來,讓雨落在我的手上,她也模仿我這樣做,告訴我:媽媽,雨涼涼的,但掉在手上不疼。我告訴她,這是綿綿細雨。

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後來回北京有一天下大雨,我們又在空無一人的大院子裡踩雨,她把手又伸出來了接雨水,袖子一下子就溼子,她告訴我:媽媽,雨太大了,我的手裝不下了。我告訴她:這是傾盆大雨……

關於下雨,她不僅學會了很多詞,還會問我:為什麼下雨?為什麼有的是綿綿細雨,有的是雷陣雨,有的是太陽雨,有的是傾盆大雨?為什麼會閃電,為什麼閃電突然有突然又沒有了,甚至我們還一起看了閃電的紀錄片。

3歲的孩子問題非常多,真的是走一路問一路,有些問題真的讓人腦洞大開,但旅行的過程中,又會驚喜地發現,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我們生活的細節裡,在每個城市的街角和所有的車水馬龍之間。

真的值4: 旅行會讓家庭成為一個優秀的Team

在我懷孕的時候,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在我們新的家庭中,夫妻關係是首位的,孩子不是唯一核心,和諧幸福的夫妻關係是養育一個自信快樂健康孩子的基礎。

當然這些觀念也是來源於對我影響很大的兩本育兒書:艾蓋瑞和貝南羅特的《從零歲開始》,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與天才》。

一位母親的故事:我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送幼兒園

這些書的核心觀念是,一個優質的家庭的組建其實就是從孩子早期教育的開始。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把早期教育的預算都花在了一家三口去旅行這件事情上了。

在孩子小的時候,更多的是父母的組合,我們家爸爸就是家庭旅行這項業務的CEO兼CTO兼CFO兼全程體力小工,而我負責與孩子有關的一切。

當然,3年多的全家旅行,也遇到了很多緊急的突發狀況,例如,抱著孩子衝到機場趕飛機累到半死;要飛之前才發現忘了買孩子機票的崩潰;旅行行程意見不一致的巨大分歧(我認為要去孩子喜歡的泰迪熊博物館,爸爸認為孩子更該帶孩子去看山看水)等等,很多時候像遇到死結一樣想解散旅行團隊。

但在一程一程的旅行之後,我們突然發現,爭吵越來越少,糾結越來越少,而我們也彷彿都比以前更有愛的能力了,有力量用巨大的包容來化解眼前的崩潰一地。

這麼多次旅行,孩子的小天地已經從“我的!我的!”變成了“我們一起”,而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有了新鮮的角度不斷地回頭省視自己,提醒自己,回到自然裡,才能擁有真正的愛與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