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利用孩子的“內疚”心理

兒子:“爸爸,我不想學畫畫了,我太累了!”

爸爸:“你媽為了你工作都不要了,你還累?你媽都沒說累呢!”

聽了父子的對話,我立刻走到兒子身邊,

“媽媽可不是為了你才不要工作的,媽媽就是想要休息一下,順便還能陪陪你!”

我一邊摸著孩子的小臉蛋,一邊用眼神制止了老公想繼續說教的慾望。

“我都是為了你!”、“為了你我工作都不要了,你能不能體諒一下大人!”

“為了你,我才和你爸湊合著過,等你能養活自己了,我們就離婚!”

“你能不能別給我們丟臉!”、“你是不是想氣死我,我心臟受不了!”

這些話充斥著我的童年和青年,給我定下各種行為標準和道德規範。

我要為爸媽不幸的婚姻負責,我要為母親的失業感覺虧欠,我要承擔他們的尊嚴。

這種種苦口婆心的勸誡裡全是引起我內疚情緒的暗示,

遺留到現在的效應就是生活中全是各種焦慮和失落,教育兒子時各種後知後覺的感嘆。

請別利用孩子的“內疚”心理

1、我們真的瞭解“內疚”嗎?

蓋伊·溫奇博士做過一項調查,指出人們每天大約有兩個小時會感覺到輕微的內疚,但我們有仔細想過究竟什麼是“內疚”嗎?

韋恩·戴爾的《你的誤區》中說道,“內疚是對過去的一種反應,讓你的當下陷入沮喪或者停滯不前,同時這種內疚是浪費精力的一種情緒,因為讓你當下停滯不前的這件事都已經成了定局,任何內疚都無法改變歷史,對無法改變的事感到受傷、難過和沮喪,都是徒勞無功的,內疚無法讓任何事情重新來過,它導致的負面效應也是從輕微沮喪到嚴重抑鬱不等。”

就像我小時候經歷過的一樣,相信大多數沒有意識到兒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爸媽都可能都會無意中說出類似“都是為了你好”、“你能不能體諒一下我們的辛苦”、“我心臟受不了”之類的話。

按照傳統文化和社會規則對我們的教育,加上後續也沒有對這些負面情感做修補,這些枷鎖就轉化成了孩子深深的內疚感,影響孩子的一生。

2、為什麼我們不能利用“內疚”?

向受到傷害的人道歉和彌補之後,內疚感會很快消散,這種殺傷力不大的內疚會規範人的行為,但內疚超過了限度就會產生負面效應。

01、過度內疚會造成自我譴責

《情緒急救》這本書中提出過這樣的實例,一位日本大學生隨家人移民美國後,按照父母的意願讀了哈佛醫學院,並期待最終成為臨床醫師。

但他從上第一堂課開始就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醫學甚至討厭,他覺得非常內疚,因為父親告知過他,這是父母的夢想,為了他也付出和犧牲了很多。

他長久的自我譴責和壓抑內疚使得他不堪重壓,最後上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根本無法完成學業。

02、過度內疚會影響親密關係

那些無法解決的內疚積鬱在心裡會讓我們覺得痛苦不堪,為了迴避這些傷害,就會躲避和對方的正常互動。

就像我們在面對孩子時經常會掛在嘴邊的那些話語,“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怎麼這麼跟我說話!”等等。

我們在告訴孩子,你辜負了我給你的標準,你應該感到愧疚。

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沒有對信息進行篩選的能力,只有滿滿的內疚和自責,這些負面情緒堆積的越久越會和父母產生距離。


請別利用孩子的“內疚”心理

3、已經產生過度“內疚”怎麼辦?

對於家長來說,在指出孩子的問題時,只需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不要附加會造成孩子產生內疚情緒的語言。可如果我們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我們就要立刻補救。對孩子進行道歉並承諾改正溝通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幫助孩子找到應對來自其他環境中引起內疚的辦法。《你的誤區》這本書裡介紹了這樣幾個方法。

01、正視過去

我們要幫助孩子正視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

無論再怎麼內疚,已經發生的都無法改變,也不會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更重要的是當下我們在迴避什麼問題,是在迴避對做出改變帶來的風險無法承擔,還是無法面對自己的錯誤。

就像《國王的演講》這部影片中的國王,並非天生口吃,嚴厲的父親,欺負他的侍女,自己左撇子的習慣也被強行糾正。

這些小時候的經歷導致他逐漸的產生了口吃的症狀。

後來他的治療師告訴他,“您已獨立自主,五歲時害怕的東西,已無需害怕,那已經不存在了。”

橫亙在王位和自己中間的那道屏障終於打碎了,國王成功的完成了演講,也拯救了心裡那個帶著恐懼和愧疚的自我。

02、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的某些行為,不論其他人是否喜歡。可以把別人對自己的不喜歡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

其他同學、老師可以不認可你的選擇。雖然來自他人的認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在美國學習期間,導師給出的論文方向是實驗物理的題目。

可他發現自己的動手能力確實嚴重不足,甚至已經到了影響研究的地步 。

他回憶那段經歷時,他用“希望破滅”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後來他勇於接納自己,對目標做出及時調整,最後也獲得了導師以及學術界的認可。

03、正面回應

正面回應那些企圖利用內疚來操控你行為的人。

要幫助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心裡不受到過度影響。

比如,如果直接告訴對方“如果你不顧及我的感受,而非要我聽你的安排,那對不起,我真的做不到!”

當對方發現無法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影響你的時候,他們就會改變自己。

在《你的誤區》這本書裡舉出了這樣一段用於治療所做的對話練習,分享出來,用於說明正面回應。

女兒:媽媽,我要搬出去住了。

母親:如果你搬出去,你知道我會心臟病發作。你知道我心臟有問題,也知道我需要你幫幫我。

女兒:你在擔心自己的健康,而且感覺沒有我就做不了事。

母親:當然,你想想這麼多年我對你這麼好,現在你說走就走,留下我自己等死,如果你真的要這麼對你媽,那你走好了。

女兒:你認為我小的時候你幫助過我,我就要一直在家裡陪你,不能獨立,不能自己做主,要用這種方式來報答你?

母親:我現在心臟跳得好快,我好難受。你這是在害我,這就是你做的事。

女兒:在我離開之前,你還有什麼話要對我說?

請別利用孩子的“內疚”心理

4、超越自己

我們活在世上最重的目的就是不斷的超越自己,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培養孩子的時候也絕對不是隻追求他的學業能力。

我們都會說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樂,誰也不希望孩子陷在只想著彌補過去的閉環裡。

就像內疚,這種情緒只會讓我們陷在對已經發生事情的回憶裡停滯不前。

這些傷痛會時刻敲打我們自己,我們選擇了內疚就是選擇不做改變。

跳出內疚,規劃未來,用盡全力來不斷超越,主宰自己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