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90后教授:25岁拿到普林斯顿博士学位,为兴趣放弃华尔街高薪

曾经,有一个在美国“暴富”的机会摆在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宗润弘面前。当时,26岁的宗润弘还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员,他的成就和才华引起了美国华尔街一位高层人士的注意。对方许诺,如果他进入华尔街,可以直接当基金经理,这个“差事”几年内就能赚取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利润。

为了拜师普林斯顿“大咖”教授,一个月泡在办公室“做题”

他真去做了几个月,收益也不错,但最终还是回头了,他明白学术研究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人生由一系列选择所构成,每一步都可能决定命运的方向。现代社会里,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直接的“变现”方式是很多人热切追寻的目标,但不是宗润弘的。

南大90后教授:25岁拿到普林斯顿博士学位,为兴趣放弃华尔街高薪

导师为普林斯顿大学 Prof. János Kollár,2017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获得者

即使放弃了来自华尔街的高薪邀约,宗润弘仍然是个一路开挂、“金”光闪闪的年轻人:30岁就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几个月后即将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采访时,他说起这些波澜不惊,淡然的背后是他对自身实力的笃定与自信。2010年成功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并被顺利录取后,宗润弘希望拜业界“大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János Kollár为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搜索到Kollár教授曾在网上贴了约100道专业难题,于是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每天泡在办公室里,硬是做出了七八十道题,就此如愿以偿;开启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宗润弘实力催生灵感的硕果。

南大90后教授:25岁拿到普林斯顿博士学位,为兴趣放弃华尔街高薪

普林斯顿大学

“一个学术会议间隙,我和同领域师兄讨论一个代数几何中的拓扑问题,当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很新很怪的办法,顺利地把那个问题解决掉了。”被他解决掉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多年来许多知名学者未能攻破的难题。他的研究成果普通人很难理解,比如与合作者一起完全解决了一个由代数几何著名专家Prof.Shokurov提出的关于如何刻画Toric簇的重要猜想;在代数几何的分支有理连通簇的研究中,解决并验证了一系列国际同仁的重要猜想;颇具新意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算术几何的著名专家Prof.Scholze提出的所谓完美空间理论联系起来……在美国求学七年,串联时光的不是日期,而是一篇又一篇论文,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

科研低谷期:每天呆在办公室长达“十个小时”,找不到问题


宗润弘也曾有过低谷期。做博士后期间,自己曾经在长达一两年内“找不到问题,没有研究可做”。“每天呆在办公室里超过十个小时却几乎一无所得,这种低迷的状态对于选择学术的人来说并不罕见。”读博士就意味着花费多年去完成一个个项目,其间每天都会经历压力,不可能像之前的学生时期,看书就知道答案

一旦熬过低谷期,学者就会深深感受到学科的优美。“很多人觉得做学术很苦,其实做研究本身既艰苦又令人沉醉,这种享受感是追求学术事业的根本动力之一。它仿佛在你眼前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就像爬上一座山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佛系”生活:不爱拍照和无意义社交

学术新人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宗润弘表示自己相当“佛系”,不按时间表“打卡”,不爱无意义社交,甚至记者说要给他拍张照片,他都是拒绝的。无论是在美国求学还是在中国任教,他一般睡到中午起来,来到办公室或找个咖啡馆先工作一下午,饭后再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左右,睡前也会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刷一小时手机放松和消遣……睡觉时间保持“足够”,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足够”,简单的人际关系也“足够”。

留美国还是回中国,这个人生选择是宗润弘用专业知识“算”出来的。专业之外,他爱看经济、哲学类著作,从本科时期起就一直对社会问题保持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近年来,他从独特的数学视角探讨中美两国的差异和发展前景。“回国不仅出于报国热情,也是因为通过计算,更加坚定了中国才是更优解这一信念。”宗润弘认为,年轻人生活可以简单,眼界却要开阔:“当一个人的所思所想融会贯通了,就会获得平稳的心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个人简历

南大90后教授:25岁拿到普林斯顿博士学位,为兴趣放弃华尔街高薪

宗润弘,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2014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专业博士,于201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士。回国前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以及德国美因茨大学数学系做博士后研究,现主要从事代数几何及算术代数几何的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