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棠地观鱼|一说春秋,每天5分钟读透春秋

25 棠地观鱼|一说春秋,每天5分钟读透春秋

鲁息姑进入执政的第五年。仍然还是低调谨慎,不过相对于前几年来说已经轻松了很多。

>>>> 因为本年的春天,他为自己组织了一次春游,就是到棠地去观鱼。

观鱼在春秋时是一种娱乐项目,和狩猎类似,由捕鱼人放置好取鱼的装备,然后观看取鱼的过程。

>>>> 可是呢,临行之前,就有人跑出来劝他不要去。

这个人叫鲁彄(音抠)。他是鲁息姑的叔父,也是鲁国的公子。公子是之前说过的,国君之子称为公子,不要觉得年轻人才叫公子,叔叔辈的就不是公子了。

鲁彄,字子臧,他的后世就把“臧”字取出来作为他们的氏,这就是臧姓的由来,像我们熟知的臧天朔有可能就是鲁彄的后人。

鲁彄劝鲁息姑说:“国君做任何事情,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端正法度,一个是敬奉神灵。

所以每年春天蒐猎,夏天苗猎,秋天狝猎,冬天狩猎,一年四次田猎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候演习军事,而且每隔三年还要有一次大演习,回到国都要整顿军队,祭告家庙,犒赏臣下,清点俘获的物品。车辆、服装、旌旗,纹饰都要贵贱分明,等级清楚,少长有序,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把民众纳入法度。

鸟兽的肉可以敬奉给神灵,皮革、牙齿、骨角、毛羽能够制作供奉神灵的礼器,这种情况下国君才会亲自出面处理。

至于说山林河泽的出产,一般器物的材料,都是下等人的事情,是臣下官吏的职责,不是君王需要涉及的。

您这次劳师动众跑到棠地,不能端正法度;在棠地观鱼,捕获到的这些鱼不能敬奉神灵。您的举动既没有端正法度,也不能敬奉神灵,就是乱政,屡行乱政,鲁国就会衰败。”

鲁息姑多谨慎多低调,一听这话马上说:“寡人真的不是去观鱼,而是到棠地去视察军事,视察边境。”

鲁彄没有再说其他的,就自称有病,没有跟随。

>>>> 于是鲁息姑就按计划来到棠地。

一到棠地,他马上陈设各种用具观鱼,坐到那儿开始观鱼。

其实鲁息姑执政只有5年,算下来他的年纪也就二十出头,或者二十四五岁而已。年纪轻轻当然喜欢玩啊,好新鲜啊,你要是一意不让他去,当然也不合人情。

>>>> 但是呢,国君出行有两个麻烦事。

一是安全问题。古人常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思就是说,富人家的孩子,坐的时候不会坐在房檐下面,为什么?怕的是房檐上一块瓦掉下来,啪,一下砸到脑袋,砸坏了怎么办,千金之子都这样,何况国君呢。

春秋时代可不像我们现在,从这个省到那个省,除非飞机掉下来,或者火车出轨,正常情况下不会遇到什么危险,可是春秋时代车匪路霸到处都是,以后我们会讲到,一个诸侯走在路上突然就被劫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所以呢,安全问题,是下面这些大臣首要考虑的麻烦事。

二是费用问题。刚才说了,因为安全问题,所以国君出行必然是成群结队,其次国君要显示出来威严,什么样的身份,带多少人,这都是有一定制度的。可是大批的人出去,这些都是费用,地方上接待起来更加困难。

像后世那些皇帝,动辄上万人一块,一块儿,浩浩荡荡就去了,结果就像蝗虫一样,到一个地方吃穷一个地方。

所以后世这些官员,儒家的学者,总是希望皇帝、国君、居上位的人最好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哪也别去,啥事别露面,除非必要,比如前面提到的端正法度或者为了敬奉神灵这些情况,一般最好不要露脸,最好就跟这个人不存在一样。

>>>> 但是我们要注意,所有的有道明君都是历练出来的。

你不让他出门,他怎么能够历练呢。像我们常说的这些明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在宫外有过历练的人。

秦始皇从小的时候就在赵国做人质,那时候秦赵之间还在交战,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被人拉出去砍掉了。可是正是因为有这些历练,所以后来他才能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最终一统九合。

汉武帝倒是少年天子,很早的时候就做了皇帝。可是汉武帝小时候喜欢干什么呢?没事了就带一群小混混出去打家劫舍,在长安附近经常闹的鸡飞狗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后来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就带兵打仗身先士卒啊,弄不好一支冷箭就给射死了,正是这样才能成为后来的唐太宗嘛。

赵匡胤就更不用说了,他本来就是武将出身,后来黄袍加身,才成为了皇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小的时候父亲就让人给毒死了,流离失所。

所以你没有这些历练,能出来这些有道明君吗。

所以我们说,后世的这些,官员,儒家的学者,他们都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如果你不让国君历练,国君可能会变成一个窝囊废,甚至是一个无道昏君。可是你要让他出去呢,你就得承担风险,前面说的这些安全问题,国君可能在外面被干掉了,其次呢,出去以后就是一大堆的费用。

这个两难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

有时候就在想,也许,当时儒家的人,可能更希望国君是君主立宪这样性质的,就是名义上的,需要的时候出来露露脸,说话不怎么管用的。

当然,我就那么一说,您,就那么一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