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三學的真正含義

問:三學等用,何者是三學?云何是等用?

答:三學者:戒定慧是也。

問:其義云何是戒定慧?

答:清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若知戒定慧體,俱不可得時,即無分別,即同一體,是名三學等用。——《頓悟入道要門論》

佛法所說三學,即是戒定慧,亦稱三無漏學。清淨無染是戒。知道心不動,不隨境界轉是定。知道內心清淨,但不做清淨想。這個不做清淨想即是穩坐家中。如果知道內心清淨,亦生清淨想,即是妄念升起,即是隨著妄想跑,則不能稱之為清淨。

這裡還是強調一個“知”,這個“知”即是了了覺知。我們要時時安住於這個靈覺,這個靈覺就像一盞明燈,照破一切妄想分別,這是所謂佛法的至高境界,是修中之王。

我們每天發的文章,有些是講給見性人看的,有些是講給未見性人看的。對於未見性者,我常說覺照;而對於識得本性者則說:什麼覺照不覺照,本來是佛,覺照個什麼?這種語言看似矛盾,其實都是面對不同人的“應病於藥”,都是方便說,因為佛法本來沒有什麼可說,本來如此還要說個什麼?凡有言說,均無實意。

再說“慧”,什麼是慧呢?就是善惡能分別,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雖然一切盡知,但內心不動不搖,由此才能自在受用,才能稱之為慧。

如果知道戒定慧之體,即一切不可得,所謂三學即無分別,事實上是一體,此為三學等用。

《楞嚴經》講: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生慧,此為三無漏學。這裡所說的戒,即清淨無染。而妄想不生則為定。由於清淨無染而內不隨妄念跑、外不隨境界轉,則稱之為慧。

三學雖是法,也是為學人方便理解而說。其實,還是我們常講的,只一個“歇”字即涵蓋一切。一切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即是要中之要。

我們知道,妄念來了,我們當即警覺,當下即進入空性,在空蕩蕩中有一靈覺,守護這一靈覺就是無上妙法,安住於此一狀態,即是修中之王,而決不是強壓念頭或傻呆呆什麼也不知道。真見性者都會體悟到,所謂空性和靈覺本為一體,無二無別,我們之所以常常分別講,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

佛法是通過實踐才能體悟的,不要把佛法作為學問而只研究不實踐,那樣,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如果諸位能夠領會《頓悟入道要門論》之要義,精勤用功實踐,則沒有不成道的。所以,佛法在於實修,而實修之前必須體悟本性、明白道理,不然,修亦無用,盡是浪費時間,正所謂“不識本性,修法無益”。

那麼,怎麼才能認識本性呢?其實僅領會慧海禪師之《頓悟入道要門論》就可以了。如果一時不能理解,那就反覆讀誦,直至心開意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