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什麼是五根,五力?

什麼叫作五根,什麼叫作五力。何謂五根,何謂五力呢?五根指的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還有慧根;五力就是依止著五根,也就是依止著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所發起的力量,所以五力又稱為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還有慧力。也就是說,信、進、念、定、慧五根,它能夠產生信、進、念、定、慧五種力量,五種修學佛法五種精進的力量,那是因為來自於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還有慧根。

所以大乘佛子當聞燻佛法的緣故,所以修學十信;這個十信的這個信根,這個十信的信根其實並不是因為修來的,十信的信根是本來就具有的。我們修學十信以後,因為十信滿足而產生信力,因為信力出生的緣故,所以仰信諸佛菩薩的解脫以及智慧境界,也能夠慢慢的信任自己,也因為能夠修、能夠證而心嚮往之,嚮往諸佛菩薩能夠因為透過修行而證解脫乃至於成佛的這樣子的智慧,所以心嚮往之;這樣子的境界而精進修學,那這樣子的話,就逐漸的與精進根相應了。也就是說,我們透過本來已經具足的信根,那信根為什麼我們說信根本來具足,但是為什麼有的人沒有辦法信呢?因為就是因為無明遮障住了,所以信根沒有辦法發起,所以信根其實是本來具足的。所以是透過因為信根相應於信力,因為信力生的緣故就跟精進根相應,那就跟精進根相應以後,慢慢的就能夠生起了四正勤的修學,能夠依於四正勤,能夠時時修,恆時修,以時修、恆修而不捨的緣故,所以依著精進根而生起了精進力;那生起了精進力以後,就能夠真實的能夠知道諸法空相,現觀蘊處界空,以觀蘊處界空的緣故,所以能夠了知二乘法乃是依現象界有為法而說空,這個法它並不是究竟的,那慢慢的輾轉的進入了大乘的修學,聞燻諸法實相,也就是說般若空性,因為久修不捨,所以最後終究證了空性如來藏。這個就是因為由於我們從這個信力,一直到生起了跟精進根相應,乃至於生起精進力,慢慢進入真實修行的一個階段。

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還有慧力。

大乘佛子聞燻佛法的緣故修學十信,因為十信滿足則生信力,但是這個信根,並不是因為修而得,它是本自有之;因為信力生的緣故,所以仰信諸佛菩薩的解脫以及智慧的境界,那信任自己也能夠修證;因為這樣子,心向往這個佛菩薩的解脫以及智慧的緣故,所以精進修學,乃至於跟精進根相應。因為跟精進根相應的緣故,所以起了四正勤,而能時時的修,而接著引起了跟精進根相應的起了精進力;那因為精進力生起的緣故,所以就能夠真實的能夠了知諸法的空相,能夠現觀蘊處界空。也就是說,透過前面的修行,透過前面四念處還有四正勤,因為五根、五力、精進力的發起,所以能夠真實的能夠了知諸法的空相;能夠了知諸法這個空相,它是因為來自於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為因緣和合而成;因為它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它是無常的,因為它是無常的,所以它是苦,它是空的。所以,因為這樣子的能夠了知諸法空相,因為這樣子的現觀蘊處界空的緣故,所以能夠知道二乘法是依現象界的有為法來說空,它並不是究竟的。

菩薩因為這樣子的一個修行,他同樣是證五蘊的空相;但是,因為了知這個現象界、這個有為法,說有為法的這個空,它並不是究竟的;因為 佛說蘊處界諸法是依於我們的本際、依於我們的真如而出生的。這個在阿含期的時候,佛處處說本際,處處說如,處處說所知依,這個就是在說,是依於這個一個真實法,才會有蘊處界空的這樣子的法產生,所以菩薩因為這樣子的一個觀察,輾轉而入了大乘。聲聞人他是信受了 佛所說的本際,那僅只停留於這個蘊處界空,因為沒有這個大乘的根器,所以沒有辦法去思惟而親證大乘這樣子的一個般若的一個本體,也就是說沒有辦法去證悟這個如來藏;但是大乘菩薩,因為了知了這樣的空相,而輾轉的入了大乘,聞燻諸法實相。

那什麼是諸法實相呢?就是這個般若空性。那什麼是般若空性呢?般若空性其實就是,佛在三轉法~輪的時候所說的這個一切種智,諸法所說的這一個阿賴耶識,在諸法所說的這個如來藏。那這個如來藏,其實是在阿含期的時候,佛就已經宣說了。在般若期的時候,是以這個般若心,來說這個諸法的實相,這個般若心又稱為非心心、無心相心;這個是在般若期的時候,佛就已經在般若經處處的宣說這樣子的一個般若空性。

菩薩證悟的時候,就是要證悟了這個諸法實相的這一個般若空性。因為久修不捨的緣故,因為前面對於蘊處界空法的這樣子的觀行,久修不捨而斷了我見,進而輾轉的入大乘久修不捨,熏習般若空性的一切法;那入了大乘以後逐漸的修行,從信位乃至於初住,從十住位初住、二住乃至於到六住,到六住滿心的時候,因為因緣成熟進入了七住位,所以證悟了空性的如來藏心。菩薩由於親證空性如來藏的緣故,這個精進力所以能夠逐漸的慢慢的與念根相應。

那什麼是念根呢?念就是,所曾經歷之境能夠憶念不忘;也就是說對於所曾憶念的境界,能夠憶持不忘。菩薩因為證空性,而生般若慧的緣故,所以從此能夠依著諸經諸論,以及善知識所,受學真正佛法;也就是說,菩薩因為證悟了空性以後,能夠依止著經論,也能夠依止著善知識來受學真正的佛法。不但這樣子,而且能夠一一的證驗,那證驗了以後就能夠在唸根上面起於念力。因為跟念根相應,再加上能夠一一的證驗,一一證驗以後起於念力,那在這種種諸法的法相上面的證驗境界,能於至心念持不忘,因為這樣子,所以稱為這個是菩薩已得念力。也就是說,透過念根相應了以後,因為精進力跟念根相應,而因為這樣子所以能夠憶持不忘;憶持不忘以後再經過諸方修學,經過受學於經論還有諸善知識,所以一一的證驗,而因於念根起於念力,所以這樣子的念持不忘,這個就是菩薩所得的念力。

那如何與定根跟定力相應呢?這個念根跟念力,如何的進而與定根跟定力相應呢?菩薩因為念力所持的緣故,所以能在舍壽的時候斷盡有愛住地惑,而不斷之;也就是說,菩薩雖然能夠斷盡分段生死,但是他並不斷它。為什麼呢?為了要利益眾生,所以他就不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雖然菩薩因為念力所持的緣故,能夠舍壽的時候斷盡有愛住地,不斷,而留這個微細的思惑來利益眾生,這個就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有能力斷盡思惑,也就是說能夠斷生死,能夠舍壽斷生死而入無餘涅槃,但是祂不取無餘涅槃,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所以留思惑來潤生,這個叫作留惑潤生,來利益眾生。因為不入涅槃,所以逐漸的慢慢的轉入二地修戒波羅蜜,因為得念力的緣故,所以逐漸的依大乘般若而能知三界九地的境界。三界九地就是,從欲界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

那因為念力的緣故,所以菩薩依大乘般若能夠知三界九地的境界,能夠知道、思欲修證九地的境界。因為以念力而與定相應,因為以念力跟定根相應的緣故,因為依信、進、念力而修禪定,所以以修禪定的緣故,慢慢的漸次修證四禪八定而起定力。那因為三地的菩薩修了四禪八定而生起定力,所以能夠證四無量心的境界,而獲得了廣大的福德,也能夠得到大神通力而得廣大威德,所以能夠滿足三地的境界。滿足了三地的境界以後,因為佛子已具足定力的緣故,也就是說,三地菩薩因為滿足了四禪八定的修學,所以具足了定力的緣故,慢慢的與慧根相應。而且,因為這樣子與慧根相應,所以逐漸的生起于慧力,而能夠得到知他心智,所以這個知他心智就叫作慧力。所以,慧力不是一般我們世俗所說的那些世俗的智慧,這個慧力它是有特別的定義的;這個慧力,大乘菩薩的慧力,最主要就是在指,大乘菩薩在三地滿心四禪八定五神通修足了以後,能夠得知他心智,這個才是慧力。這個知他心智這個慧力,它能夠知道三界九地一切有情眾生他的心所住的境界,這個就叫作知他心智。

一切外道凡夫跟二乘無學都沒有辦法知道這樣子的道理,那這樣子的道理是依著大乘菩薩來略說五根跟五力;二乘的五根跟五力是僅止於在蘊處界諸法上面,而不是在菩薩的道種智上面用心,所以這個是有深淺的差別的。——《四聖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