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菩薩行

菩薩行 我一直很喜歡菩薩之大法,聲聞緣覺法雖也很好,但是太過狹隘,尤其聽到善知識上課說:

當天花散落,菩薩無妨任其落下而不沾黏,阿羅漢就是會黏沾的;我就好羨慕這些大菩薩們,原來聲聞人是害怕外法,想要遠離外法;害怕煩惱,想要遠離煩惱的。

菩薩倒是無所謂,因為以菩薩深利的智慧來看,根本就無“內外法、煩惱不煩惱”的問題,就是唯一實相──如來藏。

但究竟要如何行菩薩行呢?為何許多人都說在行菩薩道,到最後卻常偏斜掉呢?我覺得在行菩薩行之前,得先對中道智慧體會深刻,拿捏得宜,才不會偏失掉入歧路。

世間法皆是有為有作,是“加法”,菩薩更須入世間為正法、為眾生做一切事,但菩薩在行一切行當中,卻有另一無為法在運行著,是人無我、是法無我,是“減法”,無量加法中,卻有無量減法,不落入有漏有為法中,卻也不落入寂滅無為,一加一減剛好是零,是一種平衡,就是法界中道實相。如來藏成就一切有相,卻又具足一切空性,轉依如來藏之中道智慧,不偏不倚,方能成就一切菩薩行。

原來菩薩可以現觀生死是苦,卻又不畏生死,入生死海中。現觀五蘊虛妄,但不妨以五蘊之身來利益眾生。現觀涅槃寂靜,卻不入涅槃。現觀第六識是虛妄生滅,卻不妨以第六識之分別觀察來成辦佛法大事。現觀末那念念思量作主,卻不妨以其成為動力,精進成就一切善法。現觀人生如幻,卻無妨於幻化之法中,修除諸多煩惱習氣,清淨莊嚴自身。現觀七轉識如渴鹿追逐陽焰中,無明躁動終會止息。現觀人生如夢,又不妨行夢中佛事……。......

1、對治法——大凡有心修學佛法之菩薩,經熏習佛法一段時間,略具知見與定力後,就可逐漸觀行到自身七轉識之粗重煩惱(微細之煩惱乃至隨眠,待日久功深才能反觀到)而生起懺悔心、反省心,想要汰除心中之貪瞋痴等染汙種子,這是每位學人開始想要面對自我、修正自我(以前看不到,或不願意看自我之染汙)之必經階段,卻也是最辛苦之時期,因為這是意識我和末那我兩種力量之交戰(關於意識意根之基本知見,禪淨雙修班課程中會教,此不贅言),此時意識我開始思惟佛法正見,欲修正自我,但末那我仍未被說服,仍不斷地順著以往慣性習氣力量去做種種身口意之染汙行;於是在兩種力量之拉扯下,造成內心衝突矛盾不斷,修行狀況時進時退。總括來說,尚脫離不了人性之掙扎,還在自我執著的慣性上打轉,離不開意識與末那之對峙情況。不過這已是進步的開始了,值得賀喜;因為已知自己有病(生死大病),但仍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治法上,未能從根本上做一番大改變。

2、修定法——面對境界,強令自己不起心動念、沒有感覺,久了甚至會產生平和寧靜感而自以為解脫;就像吃了止痛藥或鎮定劑,以為自己病好了,其實只是壓抑住罷了!把思想掏空,以為不分別執著,到最後反而造成呆滯、消極與壓抑。當生命中出現危機,反而缺乏能力判斷,無法做出正確抉擇和行動,這是對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至於在出世間法上,則造成智慧不易增長,歷緣對境之觀行也較不易觀照到。如此說來,是否就不必修定了呢?相反地,定力在佛法修證上也是相當重要之一環,現代的人事多煩忙,散亂攀緣導致定力普遍不足,因此,無論悟前、悟後,皆必須持續規律地憶佛拜佛以增長定力,令意識心不在無謂妄想上打轉,能更明快處理世間諸事,也可更細膩專注地反觀習氣種子之現行、看話頭、參禪及思惟法義等之佛法修證上;這是具足定力而生起慧觀,非落入定境而滅除心行,乃至猶如二乘之灰身泯智而取涅槃。在二乘法修證上,是要滅掉前七識心而入涅槃,但在大乘法中則是轉識成智,轉變七識心之生死染汙執著的習氣種子,由此而滅掉第八識心的阿賴耶性、異熟性,再滅除無始無明的一切隨眠,生起究竟的智慧,最後成就佛地四智圓明,永不入於灰身泯智而不能利益眾生的二乘無餘涅槃中。

3、自心現量至轉依如來藏——記得初學佛時,看到“自心現量、轉依”這些字就很頭痛,不知是什麼意思。其實“自心現量”是指一切法皆由阿賴耶識(真如心、第八識、阿陀那識、異熟識、如來藏、本覺心、本體心等多名,依解說層面或對象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相施設,皆是同一心)心體所生、所現、所顯的事實,覺知心證實而現觀這個如來藏境界時就生起般若種智的智慧;“轉依如來藏”,是講七識心轉變自己,去依附如來藏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體性而安住。只要多看 導師之著作,不斷聽聞 善知識每週講解之第一義經典(現正開講《維摩詰經》,超讚!)久而久之就愈覺親切與熟悉了。佛法本來就在講每個人自己如來藏的世界,是眾生本有而且具足的,只是因無明而不能證知,所以不斷向外攀緣、追逐,就像一位億萬富翁,忘記自己擁有萬貫家財,卻像乞丐般向外乞討。如來藏就像明鏡映現種種影相,眾生無始劫來就活在自己的如來藏所映現的六塵世界中,一直生活在自己如來藏所生、所顯的境界相中,從無外法可觸、可得;卻被影相(身相、心相、五塵相、法塵相)迷惑,遂對現象界的種種變化信以為真,執為實有,因此而產生錯誤認知與經驗,以為有個真實的我(覺知心我)及真實的外法可得、可求、可擁有,於是種下根深柢固之無明虛妄想種子。由於這種無明妄想,導致渴愛慾求不斷(貪愛色身我、覺知心我、渴求五塵五欲等),使得眾生在三界中生死輪迴而無出期。

經由不斷聞燻如來藏第一義諦法,知見具足,深刻了解後,就會對如來藏生起欣羨仰渴之心了。過去當我們讚歎宇宙星球之浩瀚,大自然力量之偉大,身體之奧妙,動物之奇觀;這時悟了,就轉而知道要讚歎如來藏之勝妙了!如來藏雖隱而不見,卻是一切生命事物之根源,是究竟之實相。唯有本來不變、本來自在的如來藏,才能生出多變而且多樣化的現象界事物;在現象界之人、事、物種種生滅變化中,如來藏卻依舊靈光獨存,閃耀於其中而無能所、無貪染,本來清淨解脫,卻又具足了出生萬法之功德性。七識心在開悟後,熟悉了真心如來藏之性相體用,其本質是如此和諧、純淨、圓滿,相形之下,七識心自己是何等的渺小與汙穢,於是放下自我,轉變自我之染汙性,而隨順依從真心之清淨體性,就是開始轉依如來藏了。此時七識心雖仍維持見聞覺知之功能體性(八識心王各有功能差別,不是一念不生或是將粗顯意識修行成細意識乃至極細意識就可變成真心),卻已了知自身之虛妄、生滅無常,本是如來藏所出生的萬法中之一部分,恰如大海之一小漚而已。七識心開悟後雖仍能經驗客塵,卻不會產生深刻之執著與沾黏,而自然穩定地轉依於真心,使自己安住於真心的清淨體性上。唯有提升觀照的層次而出生更深妙的智慧,來轉變七轉識之知覺性,去體驗本覺心之超覺性境界,七識心才能從人性之桎梏、事相上之黏著中超脫出來,因此而出生更深妙的般若智慧,逐漸轉變染汙七識成為清淨七識。

4、以轉依阿賴耶識之真如性回燻七轉識——由於轉依之七轉識經常地和阿賴耶識自心之真實性、如如不動性、涅槃性、清淨性、圓滿性等相應,所以阿賴耶識之真實性、如如不動性、涅槃性、清淨性、圓滿性等,也就可以回燻七轉識,使得七轉識原來的染汙性漸漸的轉異;善十一心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因而不斷出生與增長,遂得諸多受用。例如:信心堅固——深信三寶,並堅信因果;知有如來藏永住不滅,故能儲存一切業種永不壞失。由於這樣的體認,不僅不敢妄造惡業,更能積極佈施、行善、精進修行,因為深信一切的善惡業行,皆有反作用力會回到自己身上,種子都存在自己的真心中而不毀壞或遺失。

另外,常懷慚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善惡標準何在?又如何分辨是非善惡呢?大致來說,社會的規範、國家的律法已為善惡提供了準則,不觸犯法律,至少使人在某方面是正確的;佛教也有戒律(守五戒、聲聞戒、行十善業,菩薩戒更是著重於心戒),更進一步可對善惡之價值有更深認識。大凡一個行為,若是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好的影響,並確保未來是善的結果,就是善;當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產生不好影響,並對未來產生破壞的結果,就是惡。我們當然希望在生命中活出絕對的善,但在七識心未完全淨化之前,都有可能受到自私慾望或習氣力量之驅動,這時所做行為有可能是對,也可能是錯或善中帶惡、惡中帶善。譬如以慈悲心勸人修學正法、摒除惡見,是善;若因此而爭吵到面紅耳赤則是善中帶惡。但是這種善行或惡行所產生的影響層面,常是超乎我們理解的範圍。唯有佛地七識心才是純善,當七識心以阿賴耶識之真如性為依歸,就是以諸佛為依歸;然而真如心第八識自身的行為卻是離善、惡性的,所以祂自身是外於三界中的善、惡性而不屬於三界生死法,並且能根據我見、我執、我所執、業種力量而出生一切法,所以真如心的功德性無邊的廣大;當七識心轉依了真如心,而且現前觀察到這件事實,就像從山頂鳥瞰世界,頓覺自我之渺小、真心之開闊偉大而常懷慚愧,這時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一切事物之虛妄想就逐漸減輕了,凡事以真如心為最高目標、最高依歸;此刻所做身口意行較不易犯錯,即使有錯,也經得起別人指正,肯迅速悔改,自然貪瞋痴減弱,心得安住佛法,而精進、輕安等其餘善心所亦不斷增長,直到佛地真如唯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心所相應,則是純善了。

以上1、2、3、4種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重要性且彼此相輔相成,可隨意搭配交替使用,但是較完整作法是從1、2、3、4順序觀修,再反過來從4、3、2、1觀修證實回來;若是光停留在1、2階段沒有迴歸到如來藏本體,則佛法之修證會較緩慢且辛苦。

在《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裡:“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汝當依此而修行之。’”很多人以為只要意識心起慈悲、平等、無為、不染著、觀一切法空、對眾生恭敬謙卑、心不散亂、不貪取、不見有一個我,就是無上菩提心,就是在修行,其實這些都還在事相上打轉,都還是落在意識心境界中。此等 觀世音菩薩所言之心,皆是在講如來藏本體心之體性,這個本心就是佛法之總持,其體性具備種種相貌,七識心當依此本心而修行之。那究竟該如何依此而修行之呢?舉例來說:

a.自殺:很多人想死,是想求得永久的平和及寧靜,卻不知因為無明未斷,煩亂痛苦之心死了還會再生,可不一定能再當人了!(也許墮入惡道,比死還痛苦。)若是證得本心如來藏,了知自己之本心本來就是無雜亂心、空觀心、無為心、無染著心;是寂靜性、涅槃性,就此轉依而不再認定意識覺知心為常住不壞的真實心,就可以離開意識境界的執著,此後只要斷除了我執,就可以取無餘涅槃,這才是永久的平和及真正的寧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懂得這個道理,轉而積極努力修福修慧,以求親證而了生死,然後迴向菩薩道時,就能於生死得自在,方不枉此生!

b.缺乏安全感:世人多從外法去建立安全感,譬如財富,或是名聲、地位、權勢、感情、健康等;但是這些都是暫時而有,是無常法,終會毀壞。唯有如來藏永遠伴隨我們——是真實心、不壞心;永不背棄我們——是慈悲心、平等心、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就像諸佛永不背棄我們,我們永遠在諸佛懷抱中,這才是最大而且真正的安全感。七識心了知這個道理,雖仍照樣工作、賺錢、吃飯、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卻能自然穩定、滿足下來而安心修行,邁向成佛之道。

接下來的例子牽涉到意識、意根和如來藏之互動關係,未悟者可能較難體會,但也可當作部分參考。

c.與人爭吵起瞋:事後意識心反省不該動怒,應該和顏悅色些、耐心些、包容些……等,下次歷緣對境再起瞋的機會將逐漸減少,因為意識先前說服末那接受了一部分,故瞋心將比前一次減少。但可能有一天又起瞋,甚至是大瞋,因為末那這天心情特糟,管它三七二十一,先發火再說;也可能末那今天心情特好,再嚴重的事,也不會動怒。如此修行基本上已在進步,但較緩慢且起起伏伏的。

若是從1、2階段邁進至3、4階段,由於意識對自心現量時時如理作意思惟整理,末那因此了知作主的自己真的很渺小,轉而歸、順依從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換句話說,末那是關鍵;若只有意識想要去轉依,而末那不服,轉依就很困難。但若無先前意識心對如來藏法之深入熏習思惟乃至證悟,末那也無法信受及轉依;因此,意識在佛法修證上扮演著如理作意思惟、說服末那、監督末那之重要角色,但真正要起大轉變,則要靠末那自身意願與力量。一旦末那識意根,心悅誠服去歸順如來藏,轉依的過程就快;當末那隨著意識的如理作意觀行而開始轉依如來藏以後,將不會再經常和其自身之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染汙性相應(意識因末那之轉變,在六塵相之攀緣妄想也會隨著相形減少),久了就逐漸和如來藏之大悲心(出生萬法而不求回報);平等心(無人我相,默默為眾生做事從不計較);恭敬心、謙卑心(對眾生唯命是從,比小狗還聽話);無散亂心、無染著心、無見取心、空觀心(無六塵相,不貪不染);無上菩提心(是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之心)等不斷相應;同時開始如來藏之諸多功德回燻七識心(真心阿賴耶識本身是所燻識,是被動的,唯有末那真誠去轉依及相應真心,真心阿賴耶識中的七識心種子才會漸漸轉變淨化,使得七識心王的體性跟著淨化,這就是真如心的諸多功德性回燻七識心、淨化七識心),就是邁入4、3、2、1回來之階段。

此後在無數次歷緣對境之觀行中,雖仍能反觀到累世因無明所生煩惱習氣種子之現行,但是不必施設太多想法、作法,身口意自然就會改變,不僅能做出適切的反應,且不易動怒。這時意識只知道自己有了大轉變,但究竟轉變了甚麼,自己還是不很清楚,須待日後慢慢觀察才會知道。這種跳脫往日僵化思考與慣性反應模式之窠臼,掙脫習氣業力之束縛,是由如來藏諸多功德性對末那識之根本燻而起之根本改變。此種轉變形態更全面、更細膩、更自然、也最輕鬆。

d.悟後別相智、種智之思惟整理:很多人悟後不太會做整理,原因大多是不會善用末那的功德;末那深細而難了,末學也還在摸索而已,稍體會到的是,若由末那直接和如來藏之功德相用連結(就像和因特網連接上網而能知天下事),再由意識少分從旁整理,法義湧現會較順暢;若光靠意識去想破頭,末那只有少分和如來藏相應(譬如上網不成功)往往是腸枯思竭,事倍功無。

綜而言之,光憑意識心的意志力要去改變末那識之習性是相當困難的,唯有令末那識對如來藏之大慈悲、大清淨、大圓滿、大平等、大無我等自性,興起景仰臣服之心,修行才易上手。末那識意根就像一隻猴子,硬用一條繩子拴住祂,叫祂學佛,祂還是又叫又跳的,累了也許會安份一陣子。有一天,當祂掙脫掉繩子,可能就跑了,再也不修行,因為認為修行很辛苦。若是把祂拴住,不斷地以佛法甘露法喂祂,祂知道好吃(獲得諸多法樂受用),即使有一天,把繩子鬆開,祂還是會在那裡安住,不會離開,因為祂知道這裡有最好吃的甘露法。這時,菩薩道的路就不會退了。未悟之菩薩雖尚未找到阿賴耶識,不能現觀阿賴耶識之體相性用,但是七識心藉由憶佛也可類似和諸佛之真如性相連結而做相似轉依。若是時間允許,除了上禪淨雙修班吸收基本正見、做功夫之外,不斷聽聞每週 善知識開講之第一義諦系列經典,具足相似般若,也是很重要的。有了相似般若,在歷緣對境中就可做相似轉依,具備這些悟前之前置準備方便,悟後起修就不會找不到方向,可快速轉依增上,智慧增長,法樂不斷,善法增加、惡法減損,七識心之煩惱習氣、性障等不須刻意壓伏,隨著智慧之開展而漸漸自然淨化,方不至悟後無法安住本心,甚至造業、生疑謗法,起大退轉。

佛法既深且廣,修行中有許多歧路,稍一不察,就會走錯道路;或在學佛過程當中必須了知次第、知所轉折,方不致一直兜圈子,繞不出來。很多內容, 善知識早已開示過,奈何末學福少慧劣,又煩惱深重,辛苦跌撞摸索好多年,才稍知如何運用。修行方法不同,每人各有巧妙,末學所提供的並非絕對,相信很多菩薩,早就如實做得很好!這文章僅是野人獻曝,希望能拋磚引玉,引出更多有體驗者的好文章來,俾為初學或修學一段時日卻苦於無法突破瓶頸之菩薩多些參考,免於盲目摸索之辛苦。

最後祝願諸位菩薩

歡歡喜喜地學佛!

輕輕鬆鬆地進步!

欢欢喜喜菩萨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