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如來」、「菩薩」,名字背後的深刻含義

南懷瑾:“如來”、“菩薩”,名字背後的深刻含義

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又十種不同的名稱,如來是一種,佛也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我們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灸稱釋迦如來,或者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等於我們中國稱聖人,孔子也是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堯舜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稱。“如來”二字翻譯得很高明,所以,我經常對其他宗教的朋友說:你們想個辦法把經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們要弘揚一個宗教文化,那是離不開文學的啊!文學的境界不好是吃不開的。

佛經翻譯的文學境界太高明瞭,它贏得了一切。譬如“如來”這個翻法,真是非常高明。我們注意啊,來的相對就是去,他沒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學了,一學就跑掉了。翻譯成“如來”,永遠是來的;來,終歸是好的。佛已成了道,所以叫如來。《金剛經》上有一句話,是佛自己下的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裡,永遠在你面前,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所

以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於外道。

另外有個佛學的名詞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薩埵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採用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人會以為是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南懷瑾:“如來”、“菩薩”,名字背後的深刻含義

所謂的覺悟,覺悟什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後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後知後覺的人。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而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的一切痛苦,自己昇華了,但是,看到世界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成菩薩道。

有情的另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眾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

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眾叫做大比丘眾。在佛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為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到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淨的一面,抓得牢牢地,至於煩惱痛苦地一面,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裡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示現,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出家人絕對不準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準化妝,可是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掛項鍊,又戴戒指,叮叮噹噹,一身都掛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就是說他是入世的,外形雖入世,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幾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並沒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熱忱,願意先來救助別人,幫助別人,教化別人最善事。任何得宗教都有這樣的人,自己雖名言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菩薩發心。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者“,再來教化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

菩薩是如來的前因,成了佛如來是菩薩的果位,成就的果位。

南懷瑾:“如來”、“菩薩”,名字背後的深刻含義

---引自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