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詩:《慶餘年》中的《登高》為什麼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熱播的《慶餘年》第七集中,範閒參加了靖王世子舉辦的一場詩會。當場默寫了一首詩,力壓郭保坤和賀宗偉,劇中範閒稱這首詩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品一品杜甫的這一首《登高》。


品詩:《慶餘年》中的《登高》為什麼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慶餘年》中,慶帝聽完這首詩後,說這首詩暮氣太重。的確,這首​詩​成於杜甫晚年。這是在唐代宗大曆二年一箇中秋的傍晚,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原本​作為嚴武幕府的杜甫,在嚴武病逝後失去依靠,於是便買舟南下,流浪到夔州,就是今天的重慶奉節。此時的他肺病嚴重,生活困頓。恰逢在此佳節,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悲從心中起。

品詩:《慶餘年》中的《登高》為什麼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那接下來讓我們細細的品一品,這“古今七言律第一”吧。

《登高》全詩八句話,四句四句分成兩段。第一段寫景,第二段寄情。第一段前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要說這古人啊,對這“秋風”似乎都不太友好。比如曹操《觀滄海》中的“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再比如溫庭筠《玉蝴蝶·秋風悽切傷離》中的“秋風悽切傷離,行客未歸時。”也包括杜甫自己寫的“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樣的詩還能舉出很多,總之一看到秋風,就能聯想到蕭瑟與悲切。原本林子裡的猿聲是無悲與喜的。比如“兩岸猿聲啼不住”,只是描述了一個事實,但是在站在秋風裡的杜甫聽來,卻處處透著一種哀傷。江心沙洲上的一群白鳥趁著暮色,徐徐的向著自己的巢飛來。這兩句話描寫的景,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簡簡單單的一個鏡頭就勝似於千言萬語。

品詩:《慶餘年》中的《登高》為什麼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然而接下來的兩句一個簡單的鏡頭就不好拍了,起碼得是長鏡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落木,不盡長江,這是一幅多麼宏大的場景啊。看著奔流不盡的長江,那綿綿不絕的江水聲柔和著秋風裡那簌簌落葉聲。這兩句詩從不僅展現了無盡的空間,還暗示了無盡是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這濤濤的江水,不就是永無止盡的時間嗎?無邊落木,不盡長江無不讓人感慨這世界之大,這四季更替,亙古不變。而自己只是一個渺小的存在。

品詩:《慶餘年》中的《登高》為什麼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情寫完了,作品筆鋒一轉,開始寫自己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話有一個知識點,“萬里”不是指的悲秋,而是“作客”。“萬里”兩句完全不合古漢語的語法,但詩歌的語言就是要有各種倒裝和省略,必須要和常規的語法不同,才能把人帶到現實生活以外,在陌生感當中產生審美的心態。杜甫一生輾轉漂泊、行程萬里、居無定所。如今到了夔州,又何嘗不是來作客的呢。人道是落葉歸根,作為一個56歲的老人,拖著這長年多病的身子,本該是和家人團聚,和親朋一起登高喝菊花酒的日子,卻獨自一個人登上高臺,心中不由得想到,這何時才能有家,何時才能回家啊。真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地寒士俱歡顏”吶。

品詩:《慶餘年》中的《登高》為什麼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王維曾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此時獨自一個登高望遠時,心中的這一份淒涼,不知能向誰訴說。

最後兩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慶餘年》中,範閒第一次看見林婉兒說了一句話:“吐啊、吐啊就習慣了”。這麼些年的艱難苦恨想必杜甫也早已習慣了。可是往日裡可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可是現如今看著杯中的濁酒卻不能飲。生活有時就是這樣的諷刺。(杜甫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整首詩無不透著蕭瑟與悲涼,就連最後飲酒消愁的資格都沒有,此種滋味有誰能知。

品詩:《慶餘年》中的《登高》為什麼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俗話說“文無第一”,一首詩好壞與否全憑讀詩人的喜好。那麼為什麼要說《登高》是“古今七言律第一”呢?那麼詩歌的體例說起。

範閒稱這首詩是“七言律”,“七言”是指每句詩固定七個字,“律”的意思是“格律”,也就是格式、法律。

“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每句詩的結構安排是固定的,二是每個字的聲調安排是固定的。如果有任何一個細節違反了這些硬性規定,就叫“出律”,也就是在詩歌世界裡違法亂紀了。

律詩是唐朝的新興文體,因為是新興的,所以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相應地,把傳統的、比較自由的詩歌寫法稱為古體詩。古體詩既不講究章法,也不大在乎音調,只要大體上每一句的字數相同,每兩句都押韻,就可以了。比如李白就喜歡寫古體詩,,而像杜甫這樣精雕細琢的詩人愛寫近體詩。

近體詩和古體詩最大的不同就是追求對稱美,簡單講,就是把詩當成對聯來寫。而《登高》這首詩把對稱美探索到了極限。比如第一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裡面的“風急”對“天高”,而又和下一句裡的“渚清”和“沙白”對仗。放眼望去,講意境、論工整,還有那首詩能出其右?

“古今七言律第一”,當之無愧!

品詩:《慶餘年》中的《登高》為什麼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