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為何能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慶餘年》中

範閒憑藉杜甫的《登高》一詩在詩會上打敗了所有的選手。因為他知道這首詩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沒有人能超過他,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登高》為什麼會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

杜甫的《登高》為何能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
  •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裡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的《登高》為何能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


  • 詩句鑑賞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

詩由寫景開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

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高、哀、 清、白、飛

每一種景物都夾雜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既有耳聞又有有目見,使人感到“悲哀”。

這些景物給人造成什麼感覺?

杜甫的《登高》為何能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

急風——冷(心靈的)

高天——人渺小、孤單

哀猿——悲涼

飛鳥——一隻孤獨痛苦的鳥既雄渾高遠,又肅殺淒涼。

“飄飄何所似?大地一沙鷗。”是詩人暮年漂泊的悲苦境況的真實寫照。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由樹及人。看到落葉飄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暫之感。

長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無邊、不盡——透出沉鬱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 這兩句詩,詩人遠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樹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感慨萬千。“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也讓人感受到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露出濃重的沉鬱悲涼。

杜甫的《登高》為何能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的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詳述了人生悽苦的境況:

萬里,地之遠也;,時之悽慘也;

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遲暮也;多病,衰疾也;

,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我們能感受到晚年的杜甫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老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淒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杜甫的《登高》為何能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尾聯中“艱難” “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即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既是國家,也是個人。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

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從聯句的對仗關係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恨”是動詞“遺憾”,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多為國家出力。

律詩那麼多,而真正走進讀者心裡的是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聖”。

一位滿頭白髮、滿臉悲愁、身患多病的老詩人“顫顫地深秋季節”他的眼裡滿是憂鬱、深恨、落木—由樹及人。看到落木想到自己的晚年,這樣一個悲苦老人的形象,但讀者卻可從中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我們讀者總能看到百姓疾苦,心繫百姓,百姓心中自有您。所以杜甫這篇《登高》被譽為“古今律詩之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