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詩中的“落木”,究竟是落葉還是木頭?

杜甫《登高》一詩為唐詩七律代表,歷來為人稱道。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氣勢磅礴,對仗工整,更被視為全詩精華。

杜甫《登高》詩中的“落木”,究竟是落葉還是木頭?

他《登高》詩中的"落木”一詞,究竟是什麼呢?

歷來"落木"的解釋並不是木頭,而是"落葉"。「無邊落木蕭蕭下」,描寫山間千樹落葉之景,用來強調秋天蕭瑟的氣氛。是說杜甫遠望著無邊無際無邊無際飄飛的落葉,俯看奔流不息的江水,感受到了時光飛逝秋意悲涼。

竊這種解釋實在有不通之處:不必說同時代的詩人高適有句:「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稀」,單單把抬頭所見群山上的落葉與大江東來相聯繫,氣勢上也難以吻合對仗,這樣的一番解釋實在顯得牽強。

為什麼詩家不認為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是滿江木頭呢?

因為他們沒有看見過太江中萬木齊下的景象,自然也說不上來了。按一般常識,沒法說長江中有上萬木頭,即便漲水天有三二十根浮木,也實在罕見。

杜甫《登高》詩中的“落木”,究竟是落葉還是木頭?

那麼杜甫有沒有可能,真的看見了長江中漂浮的木頭順江而下呢?還真有可能。

這就要說到古代關於漂木,以及長江水運楠木木材的歷史了。長江自古是黃金水道,支流眾多,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發揮著天然的水道運輸的作用。

我國曆史上發達的漕運,河運,海運皆得自水之便利,因水而興商,因商而興城,沿著江海港口也興起了諸多名城,亦是此故。其中得"上游之利"乃劉備取蜀,得以稱帝原因之一。


四川山區,長江兩岸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在古代長江下游和中原地區,由於長期的開發,原始森林破壞殆盡,歷代建築大型的宮殿建築所需的大型木材缺乏,大多從巴蜀和南部山區砍伐輸入。

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宮賦》中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可見早在秦代,長安城宮殿等大型建築所需木材,就是從蜀中運去的。及至唐宋,四川的木材依然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唐代的大明宮,也不知砍了多少蜀山楠木。

杜甫《登高》詩中的“落木”,究竟是落葉還是木頭?

宜賓翠屏山楠木

楠木學名楨楠,質地堅硬經久耐用,耐腐,且有特殊的香味防蛀,為我國特有的珍貴木材。明成祖朱棣遷都修建故宮需上萬根楠木,曾派出大批官員赴雲貴川等盛產木材省份,徵集珍貴木材。木材按照長短和圍長分成六等,一尺以上者為六等,二尺以上者為五等,四尺以上者為頭等,五尺以上的就是巨木了,稱為“神木”。

明清時的宜賓境內屏山等地,為故宮提供了大量的棟樑之材。故宮的巨大廊柱,幾乎都是金絲楠木。據宜賓《屏山縣誌》記載,查得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間,三殿採木一萬五千七百就多根塊。

木材水運,古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古蜀先人就開發、利用岷江流域森林資源,首開木材水運。

《華陽國志·蜀志》中:“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岷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

相記載清楚地表明,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所需木材都是通過岷江水運。

杜甫《登高》詩中的“落木”,究竟是落葉還是木頭?

鴨綠江漂木

參天古木體量龐大,通過陸路運輸十分困難,而水路則簡單多了。除去舟載船運,因為木頭本身浮於水,於是很早就出現了一種天然的運木方式:漂木運輸,產生了一種古老而危險的職業——放排。在各地臨水林木產區,自然漂木或纖繩扎木排,借水流之力或輔以人工放流木排,順江河而下,既快又省力。

除了航運,長江過去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過漂木頭。大樹鋸成了原木,從長江就運下來給下游做建材。“移至水次,順流而下”,蜀山之古木,由溪流借山洪之力入長江,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漂流,“漂大木,蔽塞水面”,成為一道壯麗的景觀。大量原木順江而下,經宜賓、重慶、武漢、南京,在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暫泊,再沿運河北上進京,不僅故宮,還在圓明園成梁作棟。

杜甫《登高》詩中的“落木”,究竟是落葉還是木頭?

上世紀80年代 宜賓李莊長江的漂木

若遇巨石河彎之處擱淺,久之成烏木。尤其川江流域多發現有烏木存在,可證明漂木歷史悠久。

時至20世紀80年代,川江漂木依然存在,特別是漲水時期,更是浩浩蕩蕩,為金沙江及川江上的景觀,一般五、六十歲的沿江居民大都目睹過。


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它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東白帝山上,為三峽的著名遊覽勝地。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所謂"一出夔門天地寬",此段江面由窄變寬,川江中規模龐大的漂木,萬木齊下聲勢浩大,正應了杜甫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之壯觀景象。

杜甫《登高》詩中的“落木”,究竟是落葉還是木頭?

白帝城

把落木解釋成漂木來理解杜甫《登高》一詩,不僅符合歷史常識,從畫面感來講氣勢更足。

而且比起一般所言悲秋哀時的譯意,真是高妙許多了。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已經56歲的杜甫因嚴武離世,在成都失去依靠,只得忍痛離開草堂再次出川上路,四處漂泊。在夔州時,他登上白帝城外高臺,都說一出夔門天地寬,而自己前途茫茫,感嘆眼前滿江漂木可為棟樑之材,而他漂泊大半生無所成。百感交集之餘,他寫下了七言律詩《登高》。

大半生顛沛流離的杜甫,那一刻見大江中萬千大木頭而下,也許想起了自己當年泰山上"會當凌絕,一覽眾山小"年少輕狂,重溫青春理想,大江東去故慷慨激昂;回到現實而今「百年多病獨登臺」,只因「艱難苦恨繁霜鬢」,唯有「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慘淡現實。

杜甫《登高》詩中的“落木”,究竟是落葉還是木頭?

杜甫登高圖

在這樣一個秋天,詩人杜甫一心作國之棟樑的宏圖大志而不得,苟全性命於亂世,真有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的詩聖愈發傷感了。

此外漂木順水而下,亦有身不由己的悲哀,漂泊之苦躍然紙上。以漂木喻杜甫生逢亂世不自由,也非常合乎詩人當時心境的。

張興明 《宜賓楠木撐起的故宮》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

《杜甫傳》 馮至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