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杜甫,唐代的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有“詩聖”之稱。他的《登高》被推為唐代七律之首。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這首詩作於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詩人在唐太宗大曆二年(767年)的重陽時的登高抒懷之作。此時的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很困頓。全詩就是通過對悽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離愁之情。

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詩文賞析

作者登高遠眺,蕭瑟的秋風中,水清沙白,迴旋的飛鳥徘徊在江中渚洲上。想到自己一生漂泊,備嘗潦倒艱辛之苦,經歷了國難家愁,到如今兩鬢成霜,百病纏身,因此,千條萬緒,百感交集。

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筆下,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天,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所描繪的強烈感情色彩,令人慨嘆。在這首裡,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備述了人生的苦境,更令人寄於強烈的同情。

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詩篇的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瞭節序和環境,刻意渲染濃郁的秋意。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鍊,素來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下承次句。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落葉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蕭,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是描摹形態,還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蕭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嘆之情和悲涼的心境。

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詩篇的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家鄉非常遙遠,這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秋;“悲秋”又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面兩聯寫足秋意之後,順勢帶出,併合應著“登高”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其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了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家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危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鬚髮皆白,而又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即使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頸聯,“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詩的上闕寫景,下闕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全詩八句四聯,句句皆對,又對得圓渾自然,無斧鑿之痕,充分顯示了詩人駕馭語言的功力。起句的峭急續以第二句的略作紆徐,前者訴諸聽覺,後者訴諸視覺,既有感情節奏上的妙用,又有藝術觀照上的對比效果。如無頷聯蒼茫浩蕩的氣勢,便帶不出頸聯的“萬里”“百年”的沉鬱悲壯,反之,沒有頸聯的感慨深厚,也無法與頷聯的蕭森雄邁相對。至於尾聯之於全詩,等於兩句補語或高潮之後的下降;主體既佳,全詩自美。

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詩人吟詠的是衰暮之年特殊心境中的登高,又是夔州巫峽特殊場景中的登高,就詩意來說,是不能易人、易時、易地的。但讀過這詩的人,不論何人、何時、何地,只要登臨高處,便會驀地在心頭浮起詩中的句子來,引起感情上的共鳴,特殊昇華為一般,這就是詩的魅力。

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登高》是一首格律十分嚴謹的七言律詩。平仄合律自不必說,詩評家讚賞最多的是此詩的對仗技巧。這首詩氣象高渾博大,情感沉鬱悲涼。一首詩並不能因為格律就能成為偉大的作品,詩中的氣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詩的核心。

這首《登高》歷來備受後人推崇。明代著名詩評家胡應麟,贊《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清代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評: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詩評家胡應麟在《詩藪》中評:“(此詩)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雷霆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然此詩自當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縱觀全詩,一是用詞精當,寫法上亦交錯變化,這是這首詩最為獨特的風格。二是“句句皆律”。全詩八句,句句皆對,粗略看,好像首尾“未嘗有對”,中間也好像“無意於對”,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一篇之中,句句皆對,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這就是這首詩的高超之處。

感時傷世的悲苦離愁之作—杜甫《登高》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