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再讀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字字敲在心坎上

杜甫的這首七律《登高》被譽為唐詩七律之冠,歷來也都是高中語文課本必不可少的詩詞作品。雖然年少的時候我們就學了這首古詩,但是恐怕直到人到中年之後,才能懂得杜甫在這首唐詩當中所表達出來的那份情感。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人到中年再讀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字字敲在心坎上

​之前大家對於這首古詩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中間的兩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出了這個深秋的景色,天地間一片蕭瑟之感,更突出了詩人此時此刻心中的沉重。“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進一步地寫出了詩人此時的處境。本來秋天就讓人感覺到傷感,更何必是詩人萬里悲秋常作客的狀態下獨自登臺,更容易想起詩人的一生的悲苦。

而在今天,我們顯然更容易從這首詩歌的第七句當中,去體味到詩人人到暮年的苦澀。“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人到中年再讀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字字敲在心坎上

​“艱”,寫出了詩人生活的艱難。世事艱難,杜甫的人生尤其如此。就如同他在《旅夜書懷》當中所描繪的那樣,“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一生飄零艱難,是他此時此刻真實境遇的反映。

“難”,是指生活的困難還有指世道的艱難。作為唐代名氣最大的詩人之一,杜甫一直飽受著生存的艱難,實在令人不可思議。年少的時候來到長安,沒有多長時間,父親的去世就讓他失去了經濟來源。而後經歷了安史之亂兵荒馬亂的歲月,更讓他感覺到民生之多艱的傷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僅僅是詩歌當中的字眼,更是當時真實情況的反映。即便此時流落夔州,在好友嚴武去世之後,他也感受到了生存的傷悲。甚至親身經歷過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場景,人到中年經歷如此,如何不讓人道出一聲“難”。

人到中年再讀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字字敲在心坎上

​“苦”在詩人這裡,常常與“愁”聯繫在一起。人生艱難,所以他的人生也是苦不堪言也是苦澀的。“苦”在詩人這裡,早已經成為了一種宿命,因為經歷了太多的艱難,他絲毫不相信在他的生命當中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已經是一種宿命,豈不是又多了一份苦澀。

“恨”在這裡表達的是一種情懷,也是詩人內心的鬱結。因為此時的詩人是孤獨的。百年多病,長年做客,離家萬里,獨自登臺。內心的鬱結永遠找不到傾訴的對象,只能靠燃燒生命才能抒懷,此所謂“繁雙鬢”。

“繁”的意思,就是多。作為一個士大夫,他渴望致君堯舜上,但是他一生都沒能達成這樣的願望;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他沒能給家裡人的生活帶來安定的收入,家庭也是破碎的;作為一個詩人,他把所有的傷感都融入到詩詞當中,可惜天地之間是找不到知音。

人到中年再讀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字字敲在心坎上

​所有的一切都湧上心頭,染白了他的頭髮,燃燒了他的生命。

50多歲的杜甫有如此生命的感慨。今天我們人到中年不見得有他那麼的傷悲,但是也從中能夠讀出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的苦澀,危機重重。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面臨著轉型,無論是擔任什麼角色,都也已經是不堪重負。看鏡中已是滿頭白髮,看身形早已經沒有了之前的挺拔。

這是歲月的痕跡,這是人到中年都逃不脫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